怎样正确实施名著导读

2009-06-03 03:14何美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名著方法

摘 要: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一项新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尴尬的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本文从吃透“导”的精神、做好“名”字文章、抓牢“读”的环节这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大家指明了名著导读的方向。

关键词:名著 导读 方法

学生不读名著,阅读量太小,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起。多少年来,从事语文教育的人几经努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新课标教材特别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并且为了督促师生对名著的重视,语文考试也开始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十分苍白,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那么怎样正确地实施名著导读这一环节的教学呢?

一、吃透“导”的精神

新课程语文学科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导读”二字把教师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任务分解得很清楚,教师的任务在“导”,学生的任务在“读”,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正确把握。

1.明确“导”的意义。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大部分中学生基本上没有在课内阅读名著的时间。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心态的出现,快餐文化成为了主流,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大可能形成,文化精华日渐被丢弃,国民的素质逐渐在降低。而文学名著有着被证明了的历史文化厚度,因为初中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他们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去靠近名著。否则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因此,名著导读起到了最好最恰当的阅读方向的引导作用、旗帜作用、导航作用。

2.摆正“导”的位置。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起示范作用。名著导读只有故事梗概,它无法体现名著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所以不能把名著导读当作名著本身或鉴赏名著的唯一标准。名著导读的作者本身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们如果把它作为标准去介绍名著,显然有失客观,有失公正,有失准确。名著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差异和效果。所以,在教学名著导读时,我们必须摆正它的位置,只能作为“导入”、“引导”、“激趣”的抓手。借名著导读这个平台,我们把学生引进名著的大门就可以了。

3.把握“导”的要领。名著导读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导”上。“导”有两层含义:一是“介绍”的意思。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更加详细、透彻、精彩地去介绍名著。学生通过你的“介绍”,就可很好地了解名著的概貌。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掌握,通过教师的介绍进行了解。第二是“引导”。阅读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之一。人们选择不选择这种方式,关键看他喜欢与否。所以教师有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得好,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去选择这种方式,他们选择这种方式,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原著。需要说明的是,“引导”不是“强逼”,因为今天可以供选择的空间很多,我们没有权利“逼迫”一个人去选择某一种方式。

二、做好“名”字文章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亮点。或者是作品中的人物富有传奇色彩,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家喻户晓,或者是著作的文笔为名人赞不绝口,我们老师在导读时就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

1.借“名”言推名文。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见效很快。比如,我们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宣扬《鲁滨孙漂流记》,可以用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挖掘诱点刺激学生好奇心,推介《红楼梦》:这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推介《三国演义》:这一批兵荒马乱下的足智多谋又无力回天的人;推介《水浒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盔甲;推介《西游记》:把热闹跌坐成永不死亡的寂静,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2.用“名”段引名作。名著里面不乏精彩片段,出彩的片段层叠不断,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们可以抛出这些精彩片段做诱饵,吸引学生走进阅读名著。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高老庄娶亲。比如,武松打虎,三大祝家庄,真假李逵,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比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空城计。比如,黛玉葬花,三姐饮剑,晴雯之死,钗黛掉包,金钏投井等等。从这些片段入手,学生自然会寻找到它们的精彩之处,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怎么会对相关的名著不产生兴趣呢?

3.以“名”篇带名著。即用教材课文中的名篇作为“点”来带动相关名著这个“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可以联系《水浒》,学习课文《托尔斯泰》,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联系《骆驼祥子》,学习课文《葫芦僧判葫芦案》可以联系《红楼梦》。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自然有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三、抓牢“读”的环节

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可能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1.选定“读”的作品。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2.指导“读”的方法。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要相互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对于必选书,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要再细细地读一遍,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必能有所收获。

3.巩固“读”的成效。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另外,必须重视读写结合。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独立的丰满的,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时,可以将这些熟悉的形象有效的化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迅速找到素材,而且还能够达到形象生动引起读者共鸣的特效。化用文学作品的人物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先选取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截取一个片段,演义一段刻骨铭心历史;抓住一个矛盾,特定一个时间和地点,描绘一时心理,细致一个动作,设计一个象征物,丰富一个场面等等。

综上所述,学生不读名著不等于不接触名著,只不过没有采用“阅读”的方式接触而已。“名著导读”课程环节,重在教师的“导”,“导”好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名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采取“阅读”的方式去接触名著。

(何美丽 浙江省象山县文峰学校 315700)

猜你喜欢
名著方法
学习方法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