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辅导策略

2009-06-07 10:54孟四清
天津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成绩家长孩子

孟四清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冷漠态度甚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不良行为。厌学的累积效应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厌恶性反应定势”,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焦虑、压抑、烦躁甚至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不能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且严重的厌学行为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退缩、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特征,更有甚者会形成学生的不良行为,甚至使学生走向辍学与犯罪的道路。

如,小刚是一所中学初一的学生,天性聪明,家庭环境良好,身体健康,但就是没有学习动机,不爱学习,自从迷上了电脑游戏,每天几乎就是在网吧中度过,只要一有时间,便去打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这类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为:第一,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第二,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第三,心智活动能力差,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后作业等学习环节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特别是对数学、外语等学科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死记硬背多,理解记忆少,知识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绝大部分学科学习成绩较差。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伴有不守纪律,爱出风头、说谎、作弊、混学、弃学以及夜半不归等不良行为。厌学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的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厌学生”经常逃学或旷课。

一般来说,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以“学习欲望”最为重要。而厌学就是以“学习欲望”的缺乏为主要特征的。如果一个学生有学习欲望,确立了学习目标,就会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去克服困难,“无坚不摧,无难不克”,即使受到智力、健康、环境的限制,也能在限制下获得最大的发展;反之,没有学习的欲望,无心学习,即便智力水平再高,环境条件再好,可能也不会有多少成效。

厌学是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过于放任或过于严厉,都可能造成孩子焦虑的性格,影响其学习生活;父母对孩子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进而由于认知的不当,产生不重视学习的价值取向;家庭中缺乏图书、报纸、杂志等文化媒体,无法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由于认知工具的不足,难于提供正确的学习导向;父母不能提供适当的榜样以利孩子模仿,又不能给予适当的反馈作为镜子,以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因此,孩子所获成就感太少,学习欲望自然低落了。

学校教育的偏颇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受“升学率”的影响,因此常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每天加班加点,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学习竞争的压力很少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欲望降低,这是学生厌学的另一主要原因。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机械、呆板、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欲望低落,进而出现厌学现象。目前学校体制仍是以大班教学为主,统一课本,规定进度,学生是存在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性向等诸多方面,而教师囿于沉重的教学负担,不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也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欲望低下,久而久之,就出现厌学现象。

个人因素,如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成就动机的缺乏、不正确的自我观念等也是学生厌学的主观原因之一。

此外,学生的身心状况、情绪成熟度及社会风气与舆论均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厌学。

二、对学生厌学的辅导方法与策略

1.加强亲职教育,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培训班,加强家校联系。针对学生厌学的情况,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达成共识。若是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就应给家长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使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形成良好的教育与教养方式,要耐心地分析孩子考试成绩不佳的原因,解决孩子学习上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备。让家长懂得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的教育与教养方式也要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心理阈限。在此阈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阈限,就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倾向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特点的阶段性期望目标,降低“高期望值”。此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精神放松地学习。

2.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因材施教的理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传统做法,全面地、综合地评价学生。教师应启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无论学习好坏,他们都是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特点的生命个体,因此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歧视他们,更不应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责骂甚至惩罚他们。教师应主动亲近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手把手地辅导他们,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及时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使他们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上进心,消除厌学情绪。

3.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丧失成就感,就会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学习也不例外。对于大多数厌学的学生来说,并非因为厌学而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而厌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习上取得成就……这是儿童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某种成就感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没有这种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他还告诫同行,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因此,教师针对厌学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分层递进”教学,低起点,小坡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行为,使他们逐渐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

4.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会学生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课堂即“讲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学方法单调,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长此以往,课堂上学生难免听得昏昏欲睡,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改造课堂结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改变 “一言堂”的作风,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掌握知识,而不是由教师去“讲会”知识。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变“苦学”为“乐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5.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渴望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和帮助。因此,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尽量以鼓励代替批评,多鼓励,少惩罚,以赞许代替责骂,以协助代替讽刺。即使学生犯错,也应温和地讲明道理,使他们知道只要改正错误,仍然能被教师与同学接纳。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未来进步的希望。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心理品质。

所谓“学习习惯”包括一切有关学习的态度、技巧、习性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兴趣自然不能提高,于是产生厌学行为。因此,对低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正确预习、复习、读书,认真做作业,科学使用工具书等;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培养读写技能和学习习惯之外,还应该教他们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

7.做好厌学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厌学的学生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应及时做好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如因家庭变故出现的抑郁,因学习成绩不好出现的自卑等,使学生顺利地解决自身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总之,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预防和消除中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也必须多管齐下。除了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外,还要重视从人格、品德、意志、动机、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预防和消除中小学生的厌学问题,才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张嵘)

猜你喜欢
学习成绩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