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的几点思考

2009-06-07 10:54姜志惠
天津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科书新课程数学知识

姜志惠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在不断地思考,下面结合高中的数学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课程标准,教学中要敢于“瘦身”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配套教科书有几个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通读新课程标准,然后认真与旧大纲进行比较,最后形成新课标下自己疏理的教学脉络主线。二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模块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目标,设计出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决不能把旧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照搬过来。此外,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淡化技巧和推理,强调直观感受。新课程与旧课程还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新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的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新课标的编排意图明确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要以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该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不该更不能偏离这一原则。

二、改变课堂呈现方式,注入“问题式导引”的气息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在新课程实施中我积极倡导“问题式导引”的教学模式,并且总结了一些设问的方法。

1.在“模糊语言”中发现问题。

高中试验教科书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现课本中一些“非严谨之处”, 这些地方往往就是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试验教科书对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ax(a>o且a≠1)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教师可以问学生:怎么理解“形如”?y=3x+1是指数函数吗?为什么a>o且 a≠1?……学生随即积极地展开讨论,而且能在学过的指数运算知识的基础之上很快地就得出答案。另外,本册教科书中还安排了许多类似“思考”、“探索”、“容易得出”、“同理可证”、“用类似的方法”等用“模糊语言”表述的地方,这都是问题所在。

2.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组织和参与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已日渐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生动地投入课堂,“在做中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如在讲授“三视图”的内容时,我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了一些几何体模型的制作,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充分理解了“三视”的异同,使得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

3.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者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初步应用。如我在讲授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试验教科书“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一节时,将人类历史发展中一场因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澳大利亚兔灾”作为案例引入,从而提出关于“增长”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与学生一起分析完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之后,我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私企老板,你会选择哪种给员工加薪的方式?反之呢?”学生听后顿显兴奋,积极思考,给出选择。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高中数学在走进新课程后,课堂教学形式将是多样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无论怎样,必须以生为本,必须落到人才的培养上,离开了人才的培养,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要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对话者的首席”转换。

1.让学生自主地探究。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听”也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入胜”,但慢慢地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退化了,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很难甚至不会学习以适应新的环境。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尝试在“备、讲、练、查、辅”这几个本来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环节上作了改革:提前布置学案让学生“备课”;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讲课”;通过提供范例让学生模仿命题,我从学生的命题中再筛选、组合成试卷,实现了学生“自查”;通过考查,我和科代表等几个学生组成“攻关”小组,对掌握知识稍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些做法使学生学得自觉,更使我教得轻松,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标理念需要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2.让学生愉快地合作。

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当众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们表现的空间。最后各组把问题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学生,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新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开展合作学习的空间,例如,我在讲授解析几何的知识内容前,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有关解析几何起源的知识,未曾想这激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发地在课下与同伴分工,搜集有关解析几何起源的史实。在下节课上,各组学生积极选派代表展示搜集到的资料,我也从中获益匪浅。学生们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去形成认识、描述概念、经历过程等。

走进新课改,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新理念、新模式、新气象,但实事求是地讲,这其中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但我坚信改革历来都是困难的,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责任编辑韩大勇)

猜你喜欢
教科书新课程数学知识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