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桃花源 现实山西村

2009-06-07 06:47刘广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抗金农人桃花源

刘广生

摘 要: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农人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农人的热爱,也流露了诗人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愤慨和无奈。山西村是现实中的桃花源,在山西村陆游的愤懑心情可以得到暂时排解。《游山西村》也从侧面反映了陆游心系社会现实的爱国情感。

关键字:陆游;山西村;桃花源;爱国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30-0002-01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所作的诗篇,如《夜读兵书》《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狂风大作》《示儿》等,从正面表现了自己力主抗金,恢复祖国河山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爱国情怀至死未敢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但陆游政治命运坎坷,力主抗金却屡次遭受打击,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报国无门。陆游的一生有近半个世纪是在浙江绍兴的农村中度过的。除了正面描写爱国情怀的诗篇,陆游也写过不少农村题材的诗,诸如《游山西村》《秋兴》《春晚即事》等。这些农村诗,表现了陆游热爱农村优美环境,热爱农村生活和农人的感情,也从侧面表露了陆游的爱国情感。《游山西村》就是陆游罢官回到家乡后写就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文开篇以第一人称语气写出,在这里,陆游忘却了自己的“客人”身份,把自己当成了农家人,就像当地的农家人在和前来造访的客人“拉家常”。是对那些没有到过农家的官场仕宦所说,也是陆游对自己所说。在农家,虽然没有山珍海味招待客人,虽然没有高屋宽堂供客人居住,但农人们却有着好客、真诚、淳朴的善良品格。作者乐在农村,陶醉在和农人的接触中,内心的愉悦欣喜跃然纸上。

陆游“游”山西村,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发现桃花源一样,“忽逢”山西村。走在重山叠水之间,本以为没有路了,却在柳暗花明掩映之中,看到一座村庄。从怀疑无路可走到发现山西村,陆游内心的情绪也由沮丧变为惊喜,这种情绪的转变是短暂的,但带给作者和读者的感受却有弦满弓紧、绝处逢生的惊奇。走进山西村,陆游听到了“萧鼓”,见到了“衣冠”,看到了农人们的“春社”,感受到了浓浓的“古风”。这种感受是真实的,是作者亲身经历了的。陆游的心和农村农人是相通的,面对送别自己的乡村农人,陆游说出了心里话。

纵观全诗,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游山西村的顺序:漫游无路,偶见村庄(颔联)——入村观“春社”(颈联)——村人热情招待(首联)——惜别村人(尾联)。作者写作时将首联提前,以村人自居,更显现了自己融于农村,乐在农村生活的心情。

而仔细推敲尾联中的“若许”两字,还能看出作者对自己“空闲”游访山西村多少有些无奈。联系诗歌当时的写作背景,公元1166年,陆游支持抗金将领张浚北伐,却因北伐战事失败而获罪,被罢官回到家乡浙江山阴。陆游被罢官,原因是主张抗金收复河山。所以,“闲”游山西村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报国之志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实现的排遣。祖国河山沦陷,国耻未雪,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内心深处充满了深深的苦闷。这种苦闷和悲愤只能在这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农村之中,在和农人的深入接触之中才稍微得以缓解。所以,《游山西村》一诗不仅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社日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农人淳朴品格的喜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排挤,遭打击,报国无门的愤慨和无奈。

东晋的陶渊明“创造”了一座桃花源,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十分优美。而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与世隔绝,生活安然幸福。在桃花源中,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苛捐杂税,也没有战争劳役,人们过着幸福安乐的日子,正像老子勾勒的“小国寡民”,是一个安定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桃花源渗透着陶渊明的政治理想。武陵人“偶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的优美景色——得到桃花源人的热情招待——离开桃花源”的经历和陆游游山西村的经历相似,而桃花源和山西村也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有着优美的景色,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山西村也“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桃花源中的人招待武陵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而山西村中的农人同样用自酿的“腊酒”和“鸡豚”招待陆游,桃花源人和山西村的农人都有着淳朴、好客的品格。所不同的是,桃花源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尽管武陵人“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时仍“不复得路”。以后纵有“高尚士”去寻桃花源,仍然找不到,以至“后遂无问津者”。而山西村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山西村,陆游可以“拄杖无时夜叩门。”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理想中的精神圣地,是归隐的天堂,这个理想天堂为后来的文人雅士所津津乐道。而山西村,却是现实中的精神圣地,可以随时游访。陆游和陶渊明不同,他不会甘心做隐士,而始终是对现实社会充满期望的。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达的对农村生活和农人淳朴品格的喜爱,也正是从侧面反映了他心系社会现实的爱国情感。

猜你喜欢
抗金农人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岳飞大破金兀术
隐匿的桃花源
吴玠吴璘及其子孙汉中宦途遗迹考述
岳母刺字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