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侦探小说的类型化发展趋向

2009-06-07 06:47严增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10期

严增玲

摘 要:在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领域时。以代表国家利益,显示法治力量的公安法制小说,代替了以私人侦探为主的侦探小说。本论文就从当代公安法制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来分别简述当代公安法制小说的类型化发展趋向。

关键词:当代侦探小说;当代公安法制小说;类型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4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30-0004-01

当代公安法制小说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主要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而各个阶段的公安法制小说的创作类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和突破。使得公安法制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别具一格。

一、“十七年”时期的公安法制小说

这一时期公安法制小说的作者大多是部队作家、公安作家。虽然他们都是围绕“肃反反特”这一主题进行创作,但是他们从自己的亲生经历和感受,从现实斗争中开发题材,在侦破、反特、剿匪斗争故事中展示当代公安战士保卫祖国和同敌人内奸的斗争,并在情节安排上注重悬念、惊险和神秘主义的因素。

十七年的公安法制小说,由于政治倾向性较严重,作品无形中成为政治的宣传品,小说主题单一,情节模式化、人物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个性。但是,在这一时期,我们也看到。作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在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反应及事件、案件中人物和人物关系的体察,注重在整部作品中通过情节、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注意表现公安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果敢无谓和大智大勇的品格。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为公安法制小说取得不小的进步和成果。

二、文革时期的公安法制小说

在“文革”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停止和倒退的状态中,而生长于“十七年”的公安法制小说中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文革”前期,中国的公安法制小说几乎没有作品出版。在文革的后期,人们被一种以远离政治,讲述惊险故事的“手抄本”文学所吸引,并以此来慰藉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而这一时期的“手抄本”小说的创作模式与“十七年”时期的公安法制小说的创作模式相同,并很快占领了当时的文坛,给文革中精神贫乏的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慰藉。

三、“新时期”公安法制小说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引进,作家们的创作视野被大大拓宽,他们从外国文学中获得有意的信息并进行借鉴,开始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新之路。

新时期的公安法制小说也有巨大的变化。小说以呼吁法制健全代替了以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主要基调;对人性描写加强:不仅写侦探人员在工作中所具有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心,也表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方式;从追求故事的结果转为追求情节发展的过程。小说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是“抓”和“逃”的关系还有人际,亲情、爱情、友情等关系,并且与刑事破案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小说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和吸引大众。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情侦探小说: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公安法制小说中写爱情的很少,大部分都是讲政治、阶级、和抓特务。在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在小说中有描写爱情,但也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真正将爱情与侦探小说结合在一起并一举成名的是海岩的一系列小说《便衣警察》、《玉观音》、《死不瞑目》、《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等创造了言情侦探小说的新模式。

(二)社会侦破小说:这种小说是把当代社会问题与侦探小说结合起来。既有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官场、司法的腐败、吸毒、贫富分化、黑社会等问题的剖析、评价;又有侦探小说所特有逻辑推理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如作家蓝玛,他的小说常借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如在《神秘的绿卡》中选美皇后慕容秋贪图钱财的本性;《女明星失踪之谜》中的刑警队长因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走上贩毒的不归路。《地狱的敲门声》通过写一件宾馆的女尸案,最后引发出一桩腐败案的故事。蓝玛的社会侦破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拓宽了公安法制小说的创作领域而且也为当代官场小说和反腐小说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三)儿童侦探小说:儿童侦探小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儿童为读者,小说充满儿童趣味。如叶永烈的《归魂》小说虽然写的是成人故事,却有很多儿童的内容。严霞峰的《大侦探鼻特灵》采用儿童的叙述语言和结构,将侦探故事以机智、幽默的神话形式传递给小读者,使得小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智慧。还有一种就是以儿童来充当侦探,如叶永烈的《小侦探》有二十个短篇来组成,都是写小灵通怎样帮助侦探金明叔叔破案的故事。这种儿童侦探小说类型的创作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使我们了解了当代的公安法制小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既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又在当代文学中展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范伯群.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二十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