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犹说黄光裕

2009-06-17 03:37鲁厐智
中国新时代 2009年11期
关键词:黄光裕国美电器

鲁厐智

2009年元月,三度或评为中国首富的黄光裕被拘留事件,余波未了。黄氏夫妇以及兄长相继被拘留,牵涉的人员越来越多,看来案情复杂,而如今回望不到40岁的黄光裕的商业历程,分外令人唏嘘

这个年轻人,在资本市场上积极进取,创造了财富积累增长的神话;还是这个年轻人,又经常被曝在灰色地带游走的消息,数次与检察司法机关过招。一方面,他作风强势,在商战中出手迅捷坚定,屡次攻城略地,令对手生畏,也一直引来舆论争议:另一方面,他又恪守潮汕人的传统美德,敬老爱幼,长期坚持慈善行动。

看重无形资产

作为一个至少是曾经相当成功的企业家,黄光裕总结自己的成功因素非常有意思。他认为,首先,“我做事目标十分明确。”他有一套自己的说法,那就是“阶断性目标一定要清晰,长远目标一定要模糊。一个人做事不要太杂,轻易不要去做一件事情,但决定做了就一定要有耐心。”其次,他认为,自己常常得益于做事之前能够估算清楚。他提到,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的无形资产有多少?有形资产有多少?他与众不同地认为,一个人的有形资产只是一种“润滑剂”,无形资产才是真正的财富。黄光裕自觉,国美原来的有形资产很有限,但在运用无形资产方面做得比较好。社会的无形资产支撑了国美的发展,让国美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大。反过来,国美又把这些回馈给社会。国美带给社会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国美从社会索取的。比如就业,到2008年底,国美系统的从业人员已经达20多万,成为内地雇员最多的企业之一。

虽然黄光裕还年轻,但常有评论称他为“教父式的人物”。对此,黄颇为受用。一方面,他在这一领域浮沉了20多年,在中国有这种历史的人物可谓寥寥无几。“有人说,国美是零售连锁企业的‘黄埔军校,叫我黄校长。”他颇为得意地对人说。黄深刻地认识到,零售连锁业最关键的在于可以复制。他感叹,“如果不用很严厉的手段把每个环节都做到非常纯熟,那搬到别的地方就会变味,连锁不了。几万名员工、几百家店,开到最后,每家店都不一样,买卖还怎么做?”

因为是白手兴家,全靠自己打拼,所以黄光裕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和斗志。他从没有偶像,也不会觉得哪个知名的国际企业家能够令他折服。他会说:“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但他又强调:“我信奉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对和错,但在别人身上错的在你身上并非一定是错:别人身上对的到你身上也并不一定对。对错是根据你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判断的。”

曾几何时,在国美系统,黄光裕的亲属任职者很多。而黄评价他的亲属的工作表现是:“都很不错,大家都按规矩行事。”最有趣的是,他年近八十的母亲也在开公司!黄光裕笑言:“老太太想自己做点事,我个人给了她一笔钱,她能做起来就做起来。”黄还多次提到,他的父母都很开通,知道国美不是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所以这些年来从不干涉国美的具体事务。

而黄光裕的亲哥哥黄俊钦,也曾经进过富豪榜前十名。黄光裕对大哥的评价是:“我们思维不同、性格不同,做的产业也不同。他人比较内向,比我稳。”

两兄弟各自有一个独立的企业,但有时会互相帮忙。黄也承认,两人之间也有过矛盾。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存在伤害感情的问题,因为二人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企业。

在家电业杀出一条血路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人们还习惯于到正规的大型商场购买家电产品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黄光裕在1987年,他17岁的时候,在北京菜市口的一个小店里,创立了国美电器,并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国美的出现让消费者发现,原来家电价格可以一降再降。国美一举打破了过去上由百货商场经营家电的垄断局面,在北京迅速站稳了脚跟。然后,他继续大举扩张,使国美的分店逐渐遍布全国,走势凌厉。

创业时,黄光裕有着潮汕人追逐利润的敏感,也有敢于一再触碰“红线”的“胆识”。有关他的第一桶金的原罪问题,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

国美之初,黄氏兄弟从香港捣腾收音机、电子表等物件到北京卖。这些东西因绕开了海关,存在一定风险。因进货便宜,利润也很高。但有时候也会遇到处罚。或许是运气好,或许是手段高,总之,黄光裕竟能贴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界上一路“小跑”。在这个过程中,黄光裕获得了高额回报。快速的成功使他的拼搏心理越来越占据了上风。他说过,“一件事只要有三分把握,我就去做,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黄光裕不是这样一个不怕事儿的人,没有敢闯、敢拼、敢斗的霸王性格,可能也没有国美的今天。

黄光裕迅速在商界崛起的关键在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家电市场的消费趋势,顺应并引领了这种趋势,抓住了市场中比较模糊的机遇,在中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国美也借此成为家电连锁业的霸主。

进攻、进攻、再进攻

纵观黄光裕的发家历程,大多数时候先是靠勇,然后是智。所谓先胆大后心细,确实敢闯。创业阶段,企业需要这样的企业家,带领大家“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在企业做大做强虽之后,其成功的经验以及败走麦城的教训,无疑是商业社会的宝贵标本。

致力于家电连锁的黄光裕,在2000年前后试水资本市场,其后欲罢不能。有大笔套现成功的案例,也有协调不及,草草收场的败笔。

2002年4月,黄光裕控制的鹏润投资以1.35亿港元的代价完成对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0493,HK)74.5%股份的收购,并将其改造为鹏润地产。再后来,这家公司被改造成为国美集团的旗舰“国美电器”。

在入主港股京华自动化半年后,黄光裕把眼光投向了内地,一度参股有着“塞外茅台”美称的宁城老窖。但是此举最后因为与当地政府合作不顺利,不欢而散。

从2005年4月开始,国美电器大规模扩张的步伐更坚决,先是以1.2亿元收购了哈尔滨黑天鹅;继而以1.8亿元购得中国建材旗下深圳易好家商业的全部股权;后来又并购了江苏金太阳的家电业务,投入远超1亿元。上述收购均在2005当年完成。

其后,在打造家电销售帝国的欲望驱动下,2006年11月1日,国美电器以52.68亿港元(换股+现金方式)收购永乐,这是国美电器迄今为止动作最大的一次收购;2007年1 2月14日,国美电器又以不低于36.5亿元的高价曲线收购了大中电器。

不过,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在国美电器帝国盛极一时的背后,资金链条紧绷和操作太多灰色手段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商业规则越来越规范,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黄光裕擅长的拼刺刀式的掠夺式打法已显落后,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会陷入困境。

首富青睐什么人?

黄光裕自己总结过,他最不能接受别人的缺点是“轻诺寡信”,也就是“说了不算。对人对事没有责任心和忠诚度。”

黄光裕更侧重培养内部人才。他认为,企业的运营就应该是务实的,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没有那么多戏剧性元素,更不能图一时之热闹。而引进职业经理人就像娶老婆一样,要慎重,既要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

他曾经多次提醒,职业经理人应该明白,他们不是“救世主”,到一家公司不是来改变什么东西的,而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他的名言是:“真正担得起救世主角色,能扭转乾坤的人,全球也不多。”

黄光裕的工作习惯是中午上班,到天亮下班。国美很多中高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向黄光裕汇报工作,一说就是一夜。然后,黄光裕回家睡觉。这些人则直接到门口去打卡继续第二天的工作。即便是他的亲属,在黄光裕面前也是毕恭毕敬,其他员工在他面前,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据国美的一位高管介绍,黄光裕在布置工作时,现场绝对是鸦雀无声,对于他所布置的工作,下面也绝对是无条件服从。

至于企业内部的沟通问题,黄光裕定下来的规则是:以服从上级命令为主,沟通可以跨两级。因为他觉得,国美有一二十万名员工,如果都重沟通而少了执行,那就会麻烦不断。

有趣的是,当面对媒体和外人时,黄光裕又相当温和。例如,对于记者的采访,他有事时,每每会亲自前来打招呼,为迟到道歉。有时候,他还会亲自送客人到门外,按上电梯一起等候。他和太太、子女一起住在北京的公寓,也不会刻意选择特别奢华的装修。他和朋友一道消闲吃饭,也多是传统的潮汕小菜,甚少见他追求声色犬马之娱。他有一辆加长的奔驰汽车停在鹏润大厦的门前。但听说,这辆车用来接待客人的时候多于他自己乘坐。

猜你喜欢
黄光裕国美电器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黄光裕归来!
5000亿元“小目标”国美能否实现?
黄光裕还未归来,国美先与京东交好
奥田电器
简单车:争做汽车界的“国美”
电器创新设计两则
控制电器的机器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