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

2009-06-17 03:0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现实意义

肖 迪

[摘要] 当今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校园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保障与和谐,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青年志愿者行动 现实意义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在我国,受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加上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社会安全稳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能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校园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保障与和谐,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实现也必须依托相应的社会需要,一个不被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无从谈及价值的存在以及价值的实现。同样,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设计以及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永远不会脱离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他人的评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甚至会影响他对社会的认识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学生个体没有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很可能导致对自我发展丧失信心,甚至发生人格的扭曲,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成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而马斯洛也把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个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无论是社会层面的人还是作为个体的人,自我实现应当成为现代伦理学和道德的基本目标。所以从大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为大学生提供为他人服务平台的同时,实际上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使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深深地体会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体验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评价,最直接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8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观意愿,有41.8% 的青年志愿者表示“想借此多学点东西”,31.4% 的青年志愿者认为可以借此“挖掘潜能,了解自己的长处”,51.6% 的青年志愿者试图从志愿活动中“增加社会经验”。在评价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作用时,高达57.7% 的青年志愿者认为,参加志愿活动“有利于青年自身的成长”。以上数据说明,当代青年对于利他和利己的辨证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

素质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天生从父母那里遗传和继承下来的基因和品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二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通过长期内化,养成的内在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身心特征和品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来提高人的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智育培养,重知识轻人文,这种教育缺陷产生了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好坏的判断偏差。虽然现在我们也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但由于缺乏机制的支撑,人文教育在传统的巨大惯性面前往往显得单薄乏力。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只停留在灌输式的教育上,空洞的说教、抽象的理论远远多于对实践的具体指导。这种状况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理论无法指导实际行为,而实际行为又无法得到道德法规的制约。

青年志愿者行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大学生主动将自身和社会融为一体,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受到活生生的教育,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了大学生的劳动素质,也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和意志,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情操,成为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推动校园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实践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一个友爱互助、稳定和谐的社会。但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转型期,出现了一些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解体和重组的现象。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以及自身的消极诱因,使整个社会滋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非理性文化心态,出现了社会价值观的滑坡现象,处世观念和价值取向混乱也日渐严重。相当一部分人在物质上富裕的同时, 在精神上也以价论质, 失去了道德评价标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人与人交流减少, 壁垒和隔阂增加, 沟通感情成为人们的奢望。人们迫切希望在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道德秩序,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迫切呼唤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导向和旗帜,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落实,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青年志愿者行动将分散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热情融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有效地承载了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它不仅适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适应了人民群众渴望建立和谐互助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的需要。青年志愿者行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而志愿者行动所倡导的“参与、服务、奉献”的宗旨鲜明地体现着志愿者精神的政治和思想内涵, 体现着培养青年跨世纪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的根本愿望。因此,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和发展。

四、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保障与和谐的积极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历史文明和优秀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内容极为丰富。互助友爱, 扶危济困, 一直是人民群众称颂的美德之一。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当前,我国社会正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之中,加上受“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社会各阶层出现分化,贫富差距拉大,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他们亟需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主体是国家政府机构,传统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一种经济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救助力有下降的趋势,单一的支持系统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如果还是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基本思路,希望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完全由国家统统包揽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实践证明,建立一套以社会为主导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尤其是非政府性组织、社区及个人的积极性,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规模大、层次高、功能较强的民间社会组织,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特征,在本质上具有社团组织的性质,它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广大青年志愿者把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以无偿的方式向被帮助对象提供服务、资金或工作技能的支持,为广大需要帮助之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良好愿望变成现实。同时它使服务客体增强了社会转型期间的心理适应和对价值观的把握,因而更容易为弱势群体所接受,确实填补了目前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中某些不健全的地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许多急迫的社会需要,为缓解社会压力、促成社会安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所显现的精神价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的共鸣与融合。

五、结束语

江泽民同志在2000 年初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青年的特点,注重调动大学生青年的内在积极性。它所强调的自愿原则、参与原则和讲求实效原则,使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教育过程由单向转化为双向互动,为青年群体的广泛参与提供了条件。通过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鲜明宗旨,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随着该项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1,(2).

[2]常春梅.从青年发展看“青年志愿者行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21-25.

[3]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2,(1):52-56.

[4]刘家祥.青年志愿者精神探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78-79.

[5]沈东华.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77-79.

[6]胡晓梦.江泽民寄语青年志愿者[N].人民日报,2000.

[7]蓝媛慧.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尝试—以青年志愿者为例[J].青年探索,2006,(5): 32-34.

[8]蔡立彬.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机制、成效及发展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 61-63.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