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2009-06-17 03:00欧丽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欧丽娅

[摘要] 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本人等,从学校大环境的建设、辅导员老师的帮扶、学生的自我调试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培养贫困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构建和谐的校园。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模式也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在增加。资料显示,目前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 ,我院贫困生占本学院学生总数的30%左右。有关调查显示,贫困生心理异常要比非贫困生高出5%,心理异常者占贫困生总数的18.46%。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分析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以及学院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或城镇父母下岗职工的家庭,其父母文化层次低,对子女缺乏交流、沟通,无法满足对子女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心理健康的引导难以到位。由于经济拮据,许多贫困生的生活俭朴,常为生活发愁,至少他们除学习压力外还要筹措学费和生活费。

2.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人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大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贫困生失去了只要通过努力学习使成绩优异就能获得社会尊重和重视的优势,加上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倾向于贫困生的评价资源更为有限。另外,大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时尚消费热点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贫困生原有的生活环境的贫乏,与一些教育背景较好的同学相比,极易引起贫困生面对困难的自卑和退缩,而持续的自卑和退缩又更限制着他们的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带来心理的压抑。

3.校园环境的影响。(1)学习方面。贫困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就相对弱些,进入大学后,他们无法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拥有各种昂贵的学习工具(如随身听、电脑等),他们也无法随意地去参加一些需要学费的培训班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另外,他们在课余时间还要忙于寻求兼职,自然投入到学习的时间就少,学习成绩受到影响,而且生活的疲惫感较强,这些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2)生活方面。学生在就读其间主要生活在校园,每天都与其他非贫困生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比较是在所难免的。例如:高收费宿舍优美环境与普通宿舍的简陋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低落感,贫困生和富裕同学的日常用品、饮食方面花费的差异,也都会给他们带来自卑感。

4.学生自身的原因。贫困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例如,常用消极的眼光看待问题,把同学平常的帮助等看成是别人对自己的怜悯与同情;或将个人性格中的弱点非理性的泛化等。认知上的错误导致贫困生的心理状态逐步趋向于内向、冷漠和孤僻,对前程和未来缺乏自信,陷入茫然和悲观之中。另外负性情感体验也较强,容易感受到挫折,容易否定自己。

二、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营造平等、互助、关爱的环境。我们要充分理解贫困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我们都要欣赏他们,发掘他们的优点,并且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真正与贫困生交朋友。给贫困生营造一个宽松、充满亲情、友情和关爱的大家庭。非贫困生也要信任他人,以诚待人,互相关心,营造互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良好的校园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鼓励贫困生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开拓视野,感受同学间的温暖,师生的关怀,也能提高他们的社交等能力。通过学术、科技、体育、文娱等活动,有助于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心。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点面结合,组织心理咨询人员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状态测试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特别是“贫困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生找出心理障碍的根源,进行行之有效的疏导,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4)健全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不断健全资助体系。例如,建立起以国家贷款为主的解困体系,并包括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生活补贴、学费减免等的多元助困政策体系。高校还可以利用非政府组织的资助设立各种基金,参与资助贫困生;也可以有社会企事业单位为贫困生提供兼职,是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报酬的同时也收获经验。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可以解决贫困生生活的困难,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健全贫困生的心理,并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2.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能量,重视高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影响力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的人,辅导员工作范围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从心理上对辅导员比较亲近,辅导员容易接近那些心理有问题的贫困生,也为辅导员借助专职心理教师、家长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辅导员要做到:(1)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2)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3)利用一切机会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3.提高贫困生个人的自我调适能力

贫困生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勇敢地面对现状。另外,贫困生还要积极主动地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的素质。所以,贫困生更应该主动与同学交流,用自己的真诚与同学交往,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贫困生还应利用自己的能力,减轻经济压力,以达到减轻心理压力。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对于贫困生来说,合情、合理的经济帮助是迫切的,但是,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对贫困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成功步入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林芙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7,8(2):50-54.[2]陈秀春.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教纵横,2007.108-109.[3]李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调适对策[J].健康教育研究,2008.203-205.[4]率华娟,彭瑞娟.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成人教育,2008.64-65.[5]项瑜,李洁.关于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世纪桥,2007,138(5):136-137.[6]张雪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J].心理健康,2007.63.[7]刘健,张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思考[J].文化学刊,2008,12(4):164-166.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