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日本的高自杀率来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2009-06-17 03:00李晓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生死观

李晓莉

[摘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第一长寿国家,同时日本的自杀率也是世界第一。前一个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后一个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健康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这里面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呢,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什么样的呢,本文试图探究一二。

[关键词] 高自杀率 日本人 生死观

一、日本高自杀率的现状

随便一翻日本的报纸,便可发现一两条关于自杀的新闻。根据日本警察局在2008年6月19日发表的「平成19年自杀概要」(FDP文件)可知,2007年日本的自杀总数为33093人。4年1次的「世界精神医学会」于2002年8月24日在横滨召开,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可知,日本是世界长寿第一的国家,同时其自杀率也是世界第一。

不仅普通民众如此,就连文学家、艺术家的自杀事件之多也令人瞠目结舌。根据日本雅虎网站「WIKIPEDIA」统计,2000年~2009年之间日本自杀的名人有50人之多。另外,众所周知,在日本历史上自杀的日本文学家比比皆是,如川端康成,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等。

有专家将自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日本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也有人说日本人内向拘谨的性格,也是导致高自杀率的原因之一。而戴季陶在他的日本论中认为日本人的自杀有两种:一是和别的民族没有分别的,是懦弱的乃至不敢生存的;一种是很特殊的,在自杀者的心理状态上含有一种积极的意义,体现物质无常和精神常驻的两种概念。本文探讨的即为后者,即透过日本的高自杀率来透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或者说其中包含了日本人什么样的生死观。

二、造成日本高自杀率的文化因素

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自杀似乎成了日本社会摆脱不掉的毒瘤,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1.特殊的岛国环境造成了日本人的无常感

日本列岛不仅孤独而且狭小,资源又极其有限。更为严重的是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日本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2.物哀的传统

“物哀”中“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读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最直观的理解,日本人为了美而追求自认为完美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生死观。物哀意识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感情世界中,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变成了日本民族心理基因的一部分,因此出现了种种或不可理喻或及其壮烈的行为。

《源氏物语》被认为是代表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峰,整部《源氏物语》从始至终都笼罩在一种悲剧气氛之中,有日本学者统计《源氏物语》书中出现的“哀”字多达1044个,可见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哀感。

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说过:“悲与美是相通的”“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另外,日本的国歌《君之代》听起来像是哀乐。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他们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像樱花一样骤然开放,凄然凋零才够悲壮,够洒脱。

3.耻感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菊与刀》中指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耻感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人们很在意别人的评论,由别人的评论而影响到自己的荣誉。日本人一旦遭到众人的抨击,日本人可能以死来挽回声誉。耻感文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死亡哲学”,即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日本人经常在寻找捐躯的目标,有时是为了国家,有时候为了公司,有时候为了情人,总之为了避免自己受耻辱就去选择消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数。情人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拉手蹈海。在日本农村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杀,以避免失去信用使自己蒙受羞辱。

4.牺牲,忍——武士道提倡的最高境界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生”,即如何才能活的更有意义,如何才能完美地了结自己的“死”,武士所提倡的是“应该活时决不轻生,应该死时决不偷生”。“切腹”在日本历史上与“武士道”有着密切关系,一直是武士和近代军人最崇尚的自杀方式。

三、日本人的生死观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在日本人看来,森林、大海等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挪威的森林》一书中反复出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是对日本文化中的那种生死观念的最好注解。

2.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

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相连。在日本人的思维里,组织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也是日本人所崇尚的精神。当你问及所在集体的目标或是整个国家的理想时,日本人的回答是既坚决又果断,相反当问及日本人个人的理想时他们很难做答。可见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古代,这种对团体的负责主要表现为对封建藩主的忠心,而现在则表现为对国家和对团体的忠诚,这种以自己的生命为团体乃至为国家殉节的精神非常强烈,时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顽强地保持着。

3.死是一种律己的行为,应该被宽恕

这和日本人的善恶观念相连。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律己的行为。所以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无论他们生前做了什么,死了的人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所以,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不论生前是善还是恶、是还是非,死后都变成了佛,其牌位也理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这也是尽管一再被全世界人民尤其是东亚人民的强烈反对,依然有一些日本政府要人屡次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原因。日本人的这种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观。这和绝大多数国家有善恶、有是非的生死观不同,也必定会继续遭到全世界人民的抗议和唾弃。

4.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日本人把“自决的权利”看作“自由的权利”。日本宪法第13条就“尊重个人”规定“任何国民都应该被尊重。关于国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和国政上都应该给以最大的尊重”。关于这一点,日本法学界以及日本民众都解释为这是宪法赋予给人“自决的权利”,认为自杀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权利。时至今日,西方社会仍然把自杀作为一种禁忌,而日本人却还经常在津津乐道剖腹、徇情等自杀行为。

四、结语

总的来说,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这是一种独特的生死观。今年2月,日本影片《入殓师》夺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一个冷门。影片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现了日本人的价值观。或许唯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入殓师》的日文官方博客上,曾有位孕妇写下了这样的感想:我和未出生的小孩一起看《入殓师》,我希望他(她)从小就明白生和死是同样的尊贵,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一位即将当母亲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向小孩灌输生死观,这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吧。

参考文献:

[1]樱花的国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6.[2]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3.[3]菊花与刀[M].九州出版社,2005,1.

猜你喜欢
生死观
医学院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现实价值及路径探索*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死亡的诗意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