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泥潭中将她拯救出来

2009-06-17 03:00郭钊德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郭钊德

[摘要]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案例中的当事人情感心理虽然发病突然,也是心理障碍的长期积累而未能得到正确疏导所致。所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做的深入细致,具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关注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及时速效处置,化解危机,将该生从情感泥潭中拯救。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案例:

2002年3月底4月初,食品专业01级2班女生牛僖(化名),发现行为异常:开始有些精神恍惚,上课不带书,坐在教室里精力不集中,总是左顾右盼;无论在宿舍还是在路上,总要有人和她一块(其中班上女同学陈某某是她特别依赖的)。约两天后发展为晚上不睡觉,半夜把同学叫起来,显得特别兴奋,怕黑,问她为什么?她说总感觉背后有鬼。见到别的同学害怕,产生视幻觉和听幻觉,时不时发出惊叫,无法控制情绪。4月4日,已发展到时而呆滞,毫无表情,时而傻笑,语无伦次,时而感到恐惧,紧张,有抽搐状,惊叫。

分析:

该生的发病突然,发展很快,从发现行为异常到住院治疗仅一周时间。当班上同学发现牛僖言行异常后,即向辅导员反映,辅导员首先向该班班长陈某某、同牛僖同寝室同学汪某、陈某某(牛特别依赖的对象)了解情况,仅得知第二学期开学来没什么异常,上学期挂的4门课,在第一周末补考时都顺利通过。只是最近两三天里有些精神恍惚,上课精力不集中。

第二学期该生返校后,因上学期挂课4门,辅导员当即找她谈过一次话,鼓励她在一周时间里用心复习,争取补考通过。她表示一定复习好,要老师放心。补考也顺利通过了,近一个月来都未有异常行为,究竟什么原因引起?

辅导员进一步对她进行全面的询问了解(是在她比较清醒,陪她一块吃饭,到校医务室检查是否生病时),经过好几次,终于从她口中得知(之前她从未向任何人讲过):她高考结束后在网上偶然认识一个男孩,你来我往交谈,建立了网恋关系。进入大学后始终没有中断这种网恋关系,且有加深的程度,并在期末考试后网上约定,寒假到男生处(山东青岛)相见面谈。放假前牛僖对家里父母讲要与同学旅游,不回家,向老师和同学谎称是回家。她如约到了青岛与网上男生见了面,并在男生家住了十天。期间与该男生发生过3次性行为。也得知那男生有女朋友,是男生带来与其见过面。返回家后闭口不提发生过的事。新学期开学后,由于她上学期的考试有4门未通过(注:期中测试后成绩不理想,辅导员找其谈话得知,她对学习不感兴趣,虽然不迟到、不旷课,人坐在教室里思想却不知在何处,作业不做,课程拉下很多,晚自修时间就到网吧聊天,聊天对象包括青岛那个男生。但此时她仍未暴露网恋之事,老师开导的话虽有所触动,却改观不大,辅导员专门请化学老师为其补课,约定好时间她也不去,6门课有4门不过就在所必然)。在辅导员老师的督促下静下心来复习,开始两周暂时未与青岛男生联系。当补考通过后,牛僖又旧情萌发,在脑子里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自己与那男生两相情愿,那女孩为什么不退出,始终很喜欢男生而嫉恨他的女朋友。正是郁闷不解烦恼的心事强压在心里,从未对人吐露,日复一日终于如上所述爆发了出来。

该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喜独处,与同学交往少,不善修饰(相貌文静,长得端庄漂亮),平时也看些文学如志怪小说等。

家庭背景:父母是在她4岁时就离异,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读初中开始与母亲生活,受到母亲生活方式影响较大(母亲的性格偏执,对女儿管教较严,生活中与人缺乏正常交际)。在家庭缺少一种完整的温暖和关爱。

思维方式:与同期大学生无差别;聪明,反应灵敏(发病前),高中就读于湖北某市重点中学,成绩优异。发病期间,当与其交谈到去青岛失身一事有何认识时,她回答得很坦然:无所谓,是双方都有的意愿。当指出她的这种行为太轻率,对自己是不负责任时,她反而质疑老师太有些守旧思想。话语中流露出对性开放的强烈渴求,由此看到她已接受西方某些性解放的思想。

解决:

当最初得知牛僖行为有些异常时,刚开始辅导员每天两次找班干部了解,她是偶尔还是连续行为,并要求始终密切关注她,照顾她的生活起居,陪伴她上课下课。

第三天当发现她晚上不睡觉,半夜叫醒同学起来的行为时,怀疑她可能有生病(有发热,感冒症状),辅导员即从早到晚与班干部(班长和陈某某请假)陪伴她到校医务室检查,到食堂用餐,晚上不准她再出宿舍楼,睡觉看着她。

第四天当发现她到晚上就怕黑、恐惧,身体颤抖,时而发出尖叫时,当晚辅导员和同学一直陪伴她身边,一边安慰她,一边询问她究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她回答:“有鬼,就在前面,向我走来。鬼在叫喊快跑快跑。”可是明明没有人,也没有任何其它声音,是她产生的视幻觉和听幻觉。判断,她可能神经有失常,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表象。

第五天清早立即送她到学校所在地区精神卫生中心,经医生初步检查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当即办理住院治疗,并同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告知病情。住院二天后,牛僖父母来到学校,坚持要接回家(到武汉)治疗。到武汉再次住院治疗一周,由于其父母不愿意接受现实,急于接出院返校。仅两天,该生又病态重演,再次住进上述精神卫生中心。第二次刘僖父亲赶来学校到精神卫生中心办理转院到中心城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一周后,未见其好转。为了使刘僖得到较彻底的治疗,校方再次动员其父母将其接回家,并办理退学。

追踪结果:回到武汉半年后,辅导员与其家人联系治疗情况,得知恢复效果较好,并从电话里听到牛僖的正常对话。以后从该班知情同学中了解,牛僖回到武汉经近一年连续治疗,基本治愈,2007年到上海找到一家电器公司工作。

心得: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友情(师生情),是及时妥善处置好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

本案例中的学生牛僖,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和交际,因此,有心理障碍问题就不会主动向老师、同学以及家人倾诉,这是引发她发病突然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由于辅导员很注重平时与学生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师生情谊朋友关系,在可靠的班委中有经常的信息沟通,对一般学生也很关心爱护,这就打下了互相信任的基础。在当事人有异常行为反映,很快就发现,并及时开展工作;防止了因病变而可能发生的意外(病态在晚间发生,若无人关照时,很有可能出现逃逸或跳楼事件)。当事人发病时正是有老师和班干精心护理送往医院,缓解了病人的恐惧心理和颤栗。在住院期间有学生热情陪夜照顾给予温暖。

2.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治疗方法是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备素质

当事人开始行为有异常,辅导员经过察言观色,发现不仅精力不集中,而且眼神呆滞,行动迟缓,并对班上女同学陈某某特别依赖,寸步不离,即初步判断身体有病和精神上可能受到某种伤害。当发现晚间怕黑,恐惧和颤抖,意识到是否受到某种刺激和惊吓。因此,耐心地陪她吃饭(约有一天没好好地进食,问其想吃什么时,她开出许多鱼肉食物),当其意识稍微清醒时,辅导员从不同角度询问她曾经发生过什么受伤害的事,寒假生活的情况等,终于从其口中得知上述病情诱因,而且又不能接受的现实,及时采取心理抚慰,规劝其丢掉幻想。可是在她心里已经深深埋下对青岛男生的女友嫉恨的种子,难以从深陷的情感泥潭中自拔出来。所幸的是她自吞苦果而未产生自残或伤及他人的念头。若早些时间发现,结果又会如何呢?(插曲:牛僖受到的情感伤害过程连她的父母都全然不知,当其父亲得知女儿的病情时,始终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来到精神卫生中心亲眼看到女儿的病态时,还是不肯相信。辅导员就将牛僖如何去青岛,在青岛10天里所发生的事全盘向其反映后,牛僖父亲当时气得脸色发白,似五雷轰顶,悲痛欲绝,气恨交加难以自制。一边痛悔自己及其前妻对女儿的教育失策,一边非常感激老师对其女儿的关爱和照顾。)

3.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必须深入细致从心理上入手,可防患于未然

辅导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局限于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应较多深入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本案例当事人身上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把握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脉搏,才能体现我们思政工作的价值,也对心理障碍引起的事件可防患于未然,或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

4.特别关注特殊家庭、特殊性格的学生能避免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生

通过本案例的经验,对后来强化学生工作的侧重点和关注对象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家庭不健全(单亲和孤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经济状态很差或很优越,性格怪癖、特别内向或偏执、玩世不恭等的学生,应有特别的指导方法,并建立专门工作档案,随时跟踪和改变工作方法,最大可能地避免可能发生而未发生的心理疾病。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