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组曲》之由来

2009-06-29 02:39张欣
消费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装饰音

[摘 要]《法国组曲》作品之重要性,除了具有传承“組曲”形式之意义外,它也结合了复音音乐与主音音乐的运用,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与英国风格的曲风展现,以及突破旧时传统创作风格等创作手法。巴赫这几首法国组曲,规模较为小巧玲珑,感情较为纤细,具有法国风的洗练感,这也被认为是曲题得名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法国组曲》 宫廷舞蹈 键盘组曲 装饰音 曲式与调性

作者简介:张欣,女,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法国组曲》在巴赫音乐创作生涯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以巴赫当时的年代而言,“组曲”形式音乐是很流行的乐种,深受当时作曲家之青睐。就现在而言,众多音乐人也不陌生,不少同行还能洋洋洒洒的弹上一段,那么法国组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法国巴拉而家族在1611年出版的鲁特琴古谱中明确的提及到,典型的组曲来源自宫廷舞蹈或传统的布朗舞蹈。所以,谈到此时期法国的组曲发展要先谈及法国的宫廷舞蹈。

一、法国的组曲发展源自宫廷舞蹈

在当时法国宫廷里,凡是遇到婚礼、接待外国君主或大型的节庆节目时,均会加入舞蹈的演出。早期有关舞蹈的节目并不太受重视,舞蹈的目的只在于表现该场合的主题,但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渐精致,相对的,其伴奏音乐,也由小型的乐队伴奏,变为弦乐团伴奏,并加入人声独唱和合唱。自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是宫廷舞蹈发展的黄金阶段,法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两位君主在位期间均大力推崇。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阶级,都向往能拥有崇高的身心,并以君王的生活起居作息,视为追随之模范,他们希望自己具有高尚、独特的特质,而“宫廷舞蹈”正好反应出此类特色,于是很自然地,跳宫廷舞蹈成为一项培养灵性的媒介,皇室贵族们在孩提时代便积极授予法式宫廷舞蹈课程与社交礼节的训练。在当时,学习宫廷舞蹈被视为一种生活上的成就,也被当作一项健康的运动。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法国宫廷舞蹈发展活跃,1661年,他集合了各色人才,创立皇家舞蹈学院,1671年,并入皇家音乐学院。翌年聘请庐利来主持学院,期间庐利开始尝试创作新的音乐形式,从宫廷舞蹈着手,加入歌剧成分创作出一连串芭蕾喜剧,确立了法国歌剧与宫廷舞蹈相结合的独特传统。路易十四过世后,路易十五继位,由于早期庐利极力推展舞剧,宫廷舞蹈在此时期已几乎融入舞剧或歌剧中的一部分,当时的宫廷舞蹈,逐渐趋向于表现生活与活力感,摒弃以往静谧高雅的舞蹈特色。法国宫廷舞蹈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末期,随着法国宫廷的倾覆而式微,并慢慢被民间华尔兹舞曲所取代,只剩下梅吕哀舞曲仍保留其原貌的基本形式,一直延续至十九世纪初。

二、舞蹈伴奏乐器的变迁

在法国,宫廷舞蹈极度盛行,音乐家们为了迎合上流社会与皇宫贵族的需求,创作出大量的舞曲与器乐曲。在十六至十七世纪初期,鲁特琴音乐流行于法国宫廷、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与市井小民间,由于鲁特琴乐器在演奏上具有精细的表现力,故不论在独奏、合奏、歌曲伴奏或宫廷舞蹈的伴奏中均扮演极讨喜的地位。十七世纪中叶,由于对更强的低音乐器需求。引进了更大型的鲁特琴,如长双颈鲁特琴和短颈鲁特琴。约于1640年,作曲家高提尔提出新的鲁特琴定音法:A-d-f-a-d1-f1,被大量使用,这也是法国鲁特琴音乐发展之高峰期,但随着鲁特琴弦数的增加,鲁特琴演奏亦日趋困难,再加上大键琴慢慢崛起,在进入十七世纪末期后,由鲁特琴伴奏之宫廷舞蹈,渐被大键琴所取代,且鲁特琴特有的琶音风格技法,也受大键琴乐曲沿袭运用。

三、法国键盘组曲的发展

十七世纪的法国键盘组曲作品,至今存留不少,其组织架构,仍以舞曲为主体,但舞曲的本质,因受宫廷舞蹈的影响,有些许的改变,如萨拉帮舞曲原为热情奔放的舞曲,被宫廷舞师沿革后,改为内敛、温和的慢舞曲;巴瑟比原为快速的二拍子舞曲,加入法式宫廷舞蹈后,改为三拍子之轻快舞曲。由此可见,法国宫廷舞乐,对于法国键盘组曲有极深影响。在法国,组曲中乐曲的排列方式,与意大利组曲发展情况相似,并未固定,在尚博尼埃至拉摩等作曲家的作品中,虽然有某些乐曲排列固定,但以整体来说,并未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但可确定的是,其均为相同调性,并多为二段体曲式。在组曲名称方面,法国地区的作曲家,常喜爱将组曲称为“Ordre”,此名称局限在法国地区流传,并成为其组曲的特色之一。另外,有些作曲家会在作品中,加上幻想性之标题,有描写自然的、叙事的、讽刺的或谄媚的,此种标题特色,也成为法国地区组曲作品的特色之一。

四、装饰音的加入

在组曲创作手法方面,受到宫廷舞蹈的影响,法国作曲家喜爱创作组合舞曲乐章的组曲。他们使用鲁特琴琶音风格的手法,加以精致化和标准化,作为键盘组曲音乐的表现风格,除了琶音风格手法外,另一项值得提及的就是装饰音的运用。在装饰音的运用上,作曲家在创作旋律线条时,有时会添入装饰音的变化,来展现柔美的乐音与节奏的生命力。如唐格贝尔的《大键琴曲集》中,明确写下装饰音符的弹奏方式,为当时装饰音用法留下珍贵的记录。1716年,法兰索·库普兰的《大键琴的技术》,在书中有谈及到指法与各种装饰音的奏法。此二部作品,均成为当时器乐弹奏装饰音之范本。虽有范本参考,但十七世纪以后,各种装饰音的记号、名称及奏法,均纷纷具体出现,但指示上却因时代、国家与作曲家而有所不同,如法国作曲家唐格贝尔与德国作曲家盖沃格·牟发特的倚音用法,虽然在同一时期所写,但记号与名称却不相同。也有记号相同奏法却相异的情形。此外,在同一作曲家的作品中,偶尔也会出现相同的记号,却给予不同的指示及名称。十八世纪中叶,所有的装饰音记号逐渐统一,再加上作曲家为了明确表示自己的乐思,也都使用正确的音符记谱,致使过去即兴装饰的演奏习惯,从此消失。

五、曲式及调性

在组曲的曲式方面,除了常见的二段体曲式外,十八世纪中叶,在法国音乐家的引介下,键盘组曲的曲式,建立起另一种新的的曲式风格轮旋曲曲式,音乐家将其大量的使用在组曲的创作中,使之成为创作组曲作品中,重要的曲式特质之一。在组曲的调性方面,通常第一段由主调开始,转至近系调结束,并加双节线反复(亦有全曲均在主调上);第二段由近系调开始,但并不立刻返回主调,而是加入其他变化,最后结束在主调上。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法国音乐家,对键盘组曲贡献诸多心血,可说是培育键盘组曲的摇篮。当时欧洲各国文化交流密切,音乐家之创作理念四处传播,法国键盘组曲在音乐家努力创作下,受到各国重视,因而法式风格在巴洛克键盘组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其他地区的键盘组曲创作,影响深远。例如在英国,音乐家热衷采用法国风格的乐曲形式去创作与演奏,因此,在组曲中乐曲的排序方面,也是承袭法国不规则之组合方式,其较显著之键盘组曲作曲家,首推菩赛尔,他于1696年创作8组《为大键琴或古键琴的组曲集》,此作品中除了包含法国与意大利风格之乐曲外,也不忘添入本国色彩,他在第六组与第七组的组曲作品中,运用传统的英国号管舞曲作为结束乐章,使作品曲风更富国际风格。

参考文献

[1]《外国音乐辞典》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上海音乐出版社

[2]《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装饰音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装饰音演奏技巧与作用研究
论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中装饰音的美学意义
论中国钢琴装饰音的弹法教学探析
浅谈装饰音在意大利歌曲演唱中的艺术价值
钢琴装饰音发展探究
如何诠释与演奏巴赫器乐作品中的装饰音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简述竹笛装饰音在一般歌(乐)曲中的运用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装饰音演奏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