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初探

2009-07-01 02:42蔡文广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主导主体探究

蔡文广

摘 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师 主导 学生 主体 教学 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如何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究性的方向发展。在这点上,我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做法:

一、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切实搞好初三化学的“起始”教育,逐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

在化学教育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意识,形成内在学习动力。这是由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教师主导,做好“起始”工作起决定性作用。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走进化学世界”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并没有安排实验。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魔棒点蜡烛”“烧不坏的面巾”“变色的花儿”,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通过实验激发浓厚兴趣。第一次做实验,学生往往带着复杂的心情,有的胆怯,有的好奇,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实验前,我充分讲清实验规则、重要性、安全性,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第一个学生实验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我则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你知道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温度最高?蜡烛中含不含碳?吹灭蜡烛后的白烟能否点燃?用一只大烧杯罩住两支高矮不等燃着的蜡烛谁先熄灭等一系列学生未知的问题将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我则在适当时机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成功地做好了第一个实验。

3.发挥欣赏教育的激励功能。当第一个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其中观察仔细的学生实验报告写了满满的一张纸,我在评价中写到:“你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同学,有良好的学习素质和学习习惯,我相信你有成为化学家的才能。”而有的同学实验报告只写了寥寥几行,我也在评价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你的实验做得不错,但我相信,你的实验报告以后会更好。”这些评价,都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4.广泛利用多方面课程资源。在学完“空气”这一课题后,我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报纸、上网收集关于空气质量的一些知识,并把活动过程及改进大气质量的建议与同学交流。同学们经过收集资料,讨论研究,学习提高,就煤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写成了小论文,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想、多问、多反思,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眼、耳、脑、口、手”并重,多设想、多提问、多质疑、多探究,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发扬自主学习精神,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敢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指导探究。例如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a.石灰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碳酸钠与稀盐酸。提问:哪一组实验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同时,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加以点拨,适当指导,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探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中的作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尝试研究出两套不同于课本中的实验操作:

操作一: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

操作二: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

3.体验成功实验的快乐,主动探究。如上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自主性。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传统学习习惯的不利影响,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面对时代的要求与挑战,社会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指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终身的、有效的、发展的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除在课堂内自主探究外,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探究,从生活实际出发,我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了CO2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后,我提出: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含有酸,如食醋、橘子水、柠檬、果醋;也有类似于CaCO3的物质,如家庭用发酵粉。你们回家做一下试验,看它们放在一起能否反应,比较它们的现象。结果,一部分同学回家后做完实验并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做实验的结果。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合作性交流提供机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鼓励他们相互帮助,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激活学生思维,展现个性,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在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后,我打破以往由教师复习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并上台展示交流,教师作为一个主持人的形式把舞台让给学生。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所列复习提纲既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在复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后.我让同学们自编习题,并上台展示对教师和同学们提问,师生之间互换一个角色,其中一个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是物理变化,怎样解释?如果是化学变化,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同学们既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其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3.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为学生独立操作做出提示。

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的原理很容易理解,但是对“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的原理缺乏感性认识,总持怀疑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灭火原理,我设计了一个“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实验,并做出恰当的提示。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用品?如果现有烧杯、坩埚钳、酒精、水、火柴、冰块,再利用易拉罐将底部剪出来有什么用途?做这个实验冰块有什么作用?

怎样证明熄灭的酒精达到着火点还可以燃烧?学生提出了多种思路。为使学生理解更深刻,我让学生反复操作,现象十分明显,效果非常好。

四、改变教学评价模式,注重三维目标教学,不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化学教学已不仅仅满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渠道,同学们不仅要学到书本知识,还要具备多种技能,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并学会学习、学会评价的方法,从而受益终身。教学中,从不同层面确定了综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不以学生的一次性的考试定终身,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主体地位,通过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与发展。主要采用自评和他评方式,每单元或每月评价一次,评价结论以等级评定和定性描述相结合。见下表:

此表作为平时成绩,能方便准确地、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或全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清楚,既有利于科学地调控学生的参与面,又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进而以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

教学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重学习过程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真正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作为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基本改变了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变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灵活的学习过程;构建了学习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主导主体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