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

2009-07-01 02:4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指挥棒考试

陈 业

摘 要:针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课程评价有直接关系的考试似乎取代教育目的成为教学活动的“指挥棒”这一现象,本文从课程评价的概念界定、功能定位以及评价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三方面阐述了误区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关键词:课程评价 考试 指挥棒

一、概念界定:课程评价不等同于考试

但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在理论上与课程评价属于不同的范畴。《教育大辞典》指出:“课程评价即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考试是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当前各级政府的课程文件和课程理论与实践中提到的“课程评价”,在内涵上大大超出了传统教学论框架中的“考试”概念。然而教学实践者们将考试视为与课程评价相同的范畴,还主次颠倒地把选拔功能视为主导功能甚至唯一功能。因此,如何应对选拔和考试,就成了各层次的教学实践者以至于学生家长们解释课程评价的依据。

客观地说,“应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学生知能形成的过程及所达到的高度,但量化的分数始终难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因此,考试不等于也不能取代课程评价,只能是评价重要的一部分。

二、功能定位:强调发展而非甄别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集中在对评价结果的取得和使用上,忽视评价对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发挥形成性评价真正意义上的调控功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是它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发展,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现状、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

但是现有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仍然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改进、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中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等。原因在于在教学实践者看来,课程评价就是考试,只要全社会依然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课程评价的解释就不超越考试。

虽然存在种种矛盾,课程评价和考试职能不同、功能相异,前者重发展、诊断和激励,后者重甄别、遴选,但两者本质上都是教育评价,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在实施过程中,彰显考评的教育功能,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丰富并完善考评方式,提高考评者的考评能力是可以构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的。但是如何彰显、突出、丰富、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矛盾所在: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评价功能的理论的解释与实践者的解释相异,课程评价事实的理论的改革与实践的改革不符,借鉴的评价理论与传统的评价实践相冲突。”有学者认为“新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制度与旧有的评价制度并行,存在虚化改革的危险。”也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评价正处于‘两难困境:一边是全新的课程评价理论,另一边则是原先的课程评价实践(更确切地说是教学评价实践,是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实践)。目前有关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应用于实践的理论研究也很丰富,但评价实践的研究却相对单薄,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否也就成了一个悬念。”也有学者认为“任何课程评价不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蕴涵了大量的新的、进步的课程理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课程评价成为一个难题。”。可见,课程评价理念蕴含不足,实践研究单薄无力,实证调查研究匮乏。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进行制度、思想和方法上的改造。

总之,正确认识课程评价的内涵,使课程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使其理论和实践一致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必然有着百倍的艰难。在探索中正视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和解决问题,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启亮.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双向两难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柯森.基础教育新课改实施的障碍:中美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5(6)

3.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教育研究,2005(9)

4.刘良华.关于课程评价的一些思考[J]. 黑龙江教育,2003(2)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指挥棒考试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引导大医院走向的“指挥棒”
县级医院改革用好指挥棒
发挥医保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