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五化”

2009-07-01 02:42吴春兰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五化数学知识情境

吴春兰

新课标中强调:学习数学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在教学活动中无意识地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只为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只讲授特定的解决方法,进行的只是“算法”的学习。结果,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学内容“情趣化”

目前,我们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教材构思与编写上也有所创新,设计了丰富的情境,使原先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事例。教师应运用好教材情境,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吸引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二、课堂教学“参与化”

主体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起一个主导的作用。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应通过学生的学表现出来。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使教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关键是增强学生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牢固地树立起这种意识,即每位学生都有权利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摆摆、数数、画画、量量……使学生的学习从感觉表象到达思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还能激发学习兴趣。

三、思维训练“创新化”

思维训练创新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既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训练。学生们可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四、技能训练“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的训练是巩固知识、形成和发展运算技能与解题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学中,如何使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内容,可要求学生将此情境编成一个小故事,并说一说,接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摆出一个小商店,让学生自己当家买东西。如有10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还剩多少钱?这样综合复习了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激发起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这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五、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平时要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有多重?用什么单位?比一比你和同桌谁重些?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去称一称、算一算,生活中的日常购物、乘车买票、外出旅游、计算在校时间等等都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引入,抽象得出数学知识,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索、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将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五化数学知识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