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能力

2009-07-01 02:42姚洪梅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探究

姚洪梅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二者的关系是: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我们新课改下的热门话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创新,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历史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下面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必然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对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其大脑中有一个非常明晰的史学认知结构,从而能明确学科学习的目的,能够对人类历史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达到警世醒世,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主体型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学习历史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要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故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提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学模式。

教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从活跃课堂气氛的角度,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正确认识新课改理念下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实践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则给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新课改要求教学必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即人们常说的“内因是关键”。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平等”意识。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反思研究者。

可见新课改中教师应由“播音员”彻底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和参与研究者。学生的地位应由被动的“听众”,彻底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养成问题意识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教学的模式应由“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过程应由教师讲授说明的过程,彻底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使新课改中的教学工作真正体现出新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思维过程,而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能使他们带着趣味性和价值性去学习,激发探究知识的灵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时,又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爱好,从而进一步驱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二、创设适合问题意识培养的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最佳的氛围

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如果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就很难受到熏陶,进而迸发出问题意识的潜能。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对新鲜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有位伟人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假如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跃的体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矛盾时,会主动去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意识到平常现象的不平常之处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要害。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促使学生不断质疑、解惑,从而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及历史学科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可用课堂解答、面谈或指导学生自己上网、去图书馆查询资料找出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共同研讨问题,不做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教师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毫不掩饰自己知识的不足。

三、营造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历史问题情境的手段可谓多样,可用电教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软件;也可用实物媒体,如史料、照片、文物、图片等;也可用虚拟情景、如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历史故事再现等。历史情景的创设可缩短时空距离,让学生贴近历史,置身于再造历史的场景中,于是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发问题意识。

1..将错就错,以谬生疑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敢于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去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当学生的观点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就顺其谬误进行推理论证,当出现极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错误之源。比如,教师在讲完“十月革命”后,就有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那么能不能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按此推理,那么应该感谢鸦片战争了。当学生看到显然谬误的结论时,便会产生困惑:究竟应该怎样评价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对中国是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客观上有无进步作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提出及解答,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提供史料,疑问顿生

用CAI课件展示形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处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中边观察便思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感知、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引发问题意识,获取创新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一课时,投影了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查书上的宣传画两个牧童骑在硕大无比的肥猪身上。学生看后大为惊讶,顿生疑问,提出问题(1)《人民日报》“怎么会登载这样严重失实的报道?世界舆论会怎么评价”(2)有人相信吗?为什么那时候像面对“皇帝的新装”那样不敢说真话?(3)大跃进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此时学生已欲罢不能,急于从教学中获得答案。

四、实施开放教学,倡导学生大胆提问

长期以来的封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必打破陈旧框框,实施开放式教学,改变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唯书、唯师心态。要敢于怀疑传统,质疑书本,挑战权威。任何学科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科学史上的每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起的产物。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进化论代替物种不变,都是如此。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批评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这正式创新精神的特质,也是创新能力最集中的表现,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大胆发问,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这在教育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作发散思维。

五、要培养问题意识就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新,越会突发奇想。”袁先生的这段话和“没有问题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问题”如出一辙,实际上揭示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去问题教育”和美国“激问题教育”的观念差别。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对学生提出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这对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超出书本的知识大有裨益。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求异往往成为创新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知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双江中学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探究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