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材中如何处理好通史与专题的衔接

2009-07-01 02:42杨小红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历史内容

杨小红

现在的新教材都是按“模块”、按专题而不是按时间顺序编写。如何处理好通史与专题的衔接,这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有了这么一种大胆的设想:以历史线索为基础,以《必修》内容为主导、以《选修》内容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必修》、《选修》的内容打乱顺序、重新整合并配上基本的历史线索予以讲述。

一、讲述基本的历史线索:即按时间顺序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分阶段概述

如果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时间观念、历史概念,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课,都很难上下去。为了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又不至于耗费大量时间、增加学生负担,在讲课时应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二是此阶段中最基本、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述“隋唐史”时,讲了三点:一是时间大概从6世纪(公元五百多年)到10世纪(公元九百多年);二是阶段特征: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对外关系融洽,社会全面繁荣(突出“繁荣”两字);三是重大事件(简要介绍了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三位皇帝和“安史之乱”)。授课时间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对于历史线索相当缺乏的学生来说,了解上述三方面内容后,应该对"隋唐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也就达到了授课的目的。

二、以《必修》内容为主导引出《选修》内容,以《选修》内容为补充加深对《必修》内容的理解

针对《必修》、《选修》内容的重叠、关联部分,在讲课时可将《必修》课本为基本线索和重点,引出《选修》的部分章节进行讲述,再通过对《选修》内容的讲述加深学生对《必修》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必修Ⅰ》专题八第3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由于内容的重叠性和关联性,引出《选修四》第五单元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而选修课本中关于列宁参加早期革命活动及创建布尔什维克党的准备工作等相关内容又可以加深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的理解。又如《必修Ⅲ》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讲述三民主义的同时,必然要对孙中山先生作一个宏观把握,从而会比较顺畅地引出《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两课书的内容完全能够互相印证,加深理解。而如果将它们分学期上的话,无疑将本来很有关联的知识点割裂开来,得不偿失。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式,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中学

猜你喜欢
新教材历史内容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新历史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