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孩子的交往能力

2009-07-01 02:42吴金花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娃娃小班玩具

吴金花

小班幼儿刚刚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生活转向班级生活,自我意识强,为人处事常以自我为中心。活泼好动的孩子,总是跳来跳去,以满足自己玩的欲望为目的,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抢占玩具的现象;而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把自己封闭起来,独坐一边自娱自乐,不与同伴交流,这是缺少交往能力的表现。而幼儿入园后,和许多同龄的伙伴一起生活、学习、游戏,交往是必然的,更何况交往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挖掘孩子的生活经验、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促使他们互相模仿、互相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也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游戏中角色游戏又最具有游戏的典型特征: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它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对幼儿的语言、社会交往、知识经验等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品质是值得尝试的。

一、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游戏中,对孩子的观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孩子需要什么、他们的游戏水平怎样,如果游戏水平得不到提高,那么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就会得到限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呢?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兴趣爱好等,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发现幼儿游戏的能力。有一次周宇小朋友来到生活区里,他介绍着生活区里的鞋子、衣服、袜子、饼干等,问周围区域的小朋友要不要买?原来他家是开超市的,在日常生活中他看到了父母做生意,招呼顾客的样子,他把这段生活经验转移到了游戏中。于是教师针对这一情况开设了“超市”这一游戏内容。于是乎,这里成了孩子模仿成人、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会互相询问商品的名称、商品的价格;探讨食物的味道及烹饪方法等;交流成了他们的自然行为,也成了他们的自身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的深入,孩子的交往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辐射面也越来越广,有几位不太合群的孩子,在那些活跃分子的感染下,也投入其中,而且是乐此不疲。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心目中喜欢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如“司机”“警察”“理发师”;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主题,如“娃娃家”“幼儿园”。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会有游戏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之中,才有助于游戏的深入与拓展。如:小班孩子对“娃娃家”特别感兴趣,开始时只是为了争当“爸爸”“妈妈”,但由于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只要老师提示:“回家仔细看看,爸爸妈妈在家中都做了些什么事?”孩子马上行动起来了,于是,“去肯德基”“坐公共汽车”“为爷爷做生日”“帮奶奶倒水”等情节逐步呈现出来了,游戏内容越来越丰富。就这样生活中的喜闻乐事被挖掘出来了,孩子在交流中共享经验,在游戏拓展中内化生活。

二、善于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交往水平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搭建幼儿与游戏之间的桥梁。在小班,教师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如在一次游戏中,当一个娃娃家的爸爸抱着娃娃去散步时,看到别人在玩枪,他就把娃娃放在桌上,自己去玩了。这是孩子缺乏角色意识,缺少交往技能的表现。我就抱起娃娃大声喊:“咦,这是谁的孩子?谁家丢了孩子?”当幼儿走过来抱娃娃时,我就适时提醒他:“娃娃家的爸爸应照顾好孩子,要不然宝宝会走丢的,你可不可以抱着宝宝一起去看玩具,爸爸可以教宝宝玩枪呢。”如此,不仅满足了孩子玩的欲望,还增强了孩子的角色意识。又如我发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一个小朋友看大家都不来了也没有意思,想到其他区域去玩了,如果这时老师不参与进去,娃娃家这个游戏会终止。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去串门,在简单的接待后,询问他:“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然后我引导孩子去医院关心“妈妈”,陪妈妈回家,又在家里学习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这样通过老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三、为幼儿提供多层面的操作材料,作为幼儿交往的媒体

鲁迅先生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游戏材料是幼儿赖以想象的物质基础,它间接体现了教师的影响因素。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并体现材料的创造性,为幼儿交往的必然性提供良好的中介物。

提供足够的玩具数量,满足幼儿的需要。整套的塑料厨具,制作精美,形象逼真,对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此类玩具必须多备一些,例如“娃娃家”游戏,教师首先给“娃娃家”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需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主题操作材料;再提供一些自制玩具,如: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以此拓展游戏情节;接着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雪花片、彩泥等可以让幼儿随意插、捏材料,让他们做成自己所需的蔬菜、食品等。以物代物,妙用废旧材料或让幼儿参与制作并大胆尝试游戏材料新的组合方法,幼儿想象的空间增加,游戏的复杂性、趣味性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相应增多。

四、重视游戏后的评价活动,引导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与经验

活动后的评价,是游戏活动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有效的讲解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而且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如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尽可能地想说、多说、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对幼儿有所表示,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毕竟孩子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操作的过程,享受操作过程中的自我满足感,而并不会过多地去关心活动后的结果,但是活动的游戏目的还是要让孩子在这种摆弄操作中去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这时候交流分享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孩子在交流的时候,不但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语言表达能力,还增进了孩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将孩子们零碎的知识经验和操作体验进行了归纳整理,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体现游戏活动的游戏价值!

幼儿在游戏中认认真真地扮演角色,认认真真地模仿角色的劳动,游戏结束讲评时,能走上前来以角色的身份向同伴把自己如何扮演角色的事情告诉大家,这样,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和不开心,他们所说的快乐或不开心的事情都是同同伴间进行游戏产生的。如:“我今天玩的不开心,因为××同我起玩玩具店,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人在玩。”又如“我今天玩得很开心,因为我生病了,××还照顾我,给我吃鸡汤又带我上医院。”通过分享游戏的事情,让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愿,以更好地挖掘游戏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潜能,实现幼儿的发展;同时,通过讲述既发展了口语表达,又能达到相互启发、交流的目的。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丰富幼儿的交往内容,融洽幼儿间的关系,并逐渐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谦让、合作。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游戏的教育价值,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城幼儿园

猜你喜欢
娃娃小班玩具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