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2009-07-04 05:03邱淑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笔者

邱淑平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指课堂教学以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况的回顾、审视和小结。通过反思,发现教与学中的亮点和不足,然后,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使教学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是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的需要。虽然新课程标准施行已经好几年了,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消化和执行也就在无形之中打了一些折扣。运用教学反思,可以更好地检视我们在贯彻《标准》中的理念和措施是否到位。本文仅从下列三方面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应该是合作探究的必然前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笔者对这种新学习方式的执行有一个从认识不足到正确认识的过程。一次外出听课,授课者一堂课有3次让学生合作讨论的机会。每次布置了题目以后。几乎没有留给学生个人思考的时间就直接开始了小组讨论。结果,小组(前后桌)讨论中发言踊跃的总是那几个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其余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儿,反应慢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听懂。从表面看,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又有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支撑,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可否认,合作学习确实是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进行合作学习,那就会产生一部分学生自己不思考,仅仅是充当了听众角色的现象。听成绩好的学生讲,这跟接受式学习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原来是老师讲课。现在改为同学讲而已。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笔者的触动不小,因为笔者也曾经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再重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学习方式,俨然自主学习在前,合作探究在后。看来这样的排序不仅是简单的次序,而且也是具有深层用意的。在此后的数学教学中,笔者也没有少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但独立自主是合作的必然前提条件。

二、对后进生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有一次,一位学生因为一道不是太难的题目错了,笔者感到很生气,忍不住批评了他几句,结果引得他号啕大哭。经过仔细询问,笔者得知他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年迈多病的奶奶。每天放学回家,他不仅要做好多家务事,还要服侍奶奶吃药,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复习功课。这件事对笔者的震动很大。相信很多教师都与笔者一样,平时眼中看到的只是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不好,至于学生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作业为什么不认真完成,从来没有人去细想其中的原因。这种主观性的批评显然缺乏人性化,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另一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较慢,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较多,教师应热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步。让他们的学习步子放缓一些,要求适当降低些。”我们当教师的。为什么对学生会有那么多不满意,那么多批评,关键是缺少热情或热情不够。这位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慢,并不全是他个人的原因。笔者在表扬了他的孝心和勤劳后,对他的学习要求放低了,只要他做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课外再指定一个学生单独帮助他。同时,笔者也对班上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了部分要求,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做法相当奏效,很多学生并没有因为老师降低了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和标准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追赶目标。结果,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进步都很快。这件事让笔者认识到,适当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种强劲的激励和鼓舞。

三、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件艺术品。”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成艺术品?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思想每一分每一秒都处于复杂的动态思维中。对他们,我们了解和培养得更多的仅仅是智力因素,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少之又少。笔者曾经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份试卷发下去,要求大家通览一遍后给自己打一个目标分,然后每组派一个学生发言。笔者对8名发言代表中的其中4名做了心理暗示。这4个学生中有两个自信心强,但一个成绩优秀一个成绩良好,其余两个自信心不强成绩也中等。笔者对这四个学生说,你们绝对会超过目标5-10分。测试结果正如我所预料,而没有经过心理暗示的学生,2个达到了目标分,2个没有达到。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曾经指出,“培养能力是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这里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可塑性、坚韧性意志和创造性精神,等等。”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那么,学生将会朝着心理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笔者对4个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其实也就是引导他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激发更强的学习动机,他们的答题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次试验后的反思,使笔者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之外。也更加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在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的同时,采取鼓励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很多很多。比如,课堂提问要有“度”,处理偶发事情要艺术,情境设计要实用,发扬教学民主要诚恳,批改作业要鼓励为主,课堂教学要真正互动,因材施教要落实到行动上,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过程应动态化,等等。一句话,凡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可以重新审视评定,都在教学反思的范围以内。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反思,提高的是自己,受益的是学生。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笔者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