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9-07-05 06:53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王 旭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生态建设和全球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此,思考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31-02

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除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还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文明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一方面,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另一反面,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形成新的“四位一体”建设。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一)经济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有人说,中华民族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刻,是五千年文明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时期,这并非危言耸听。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岌岌可危。近30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沿袭了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依靠,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质上的富裕,却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追求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在享受到物质增长带来的舒适甚至豪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受到国际社会质疑,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内容。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说是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严重生态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后所做出的一个对中华民族甚至对全人类未来都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定。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利益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也会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二)哲学方面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等。这是自然为人提供的物质基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持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倡导人际关系和谐,承认社会分工而强调人格的平等,培植团结、互助、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

(三)政治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生态文明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附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无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的水平,也离不开他所处的自然环境。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谈不上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使和谐社会建设因缺乏最基础的物质保障也变得不可能。所以,生态良好、生态平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这不是简单地调换一下“好”与“快”的顺序,而是包含着发展观念的深刻改变。这里的“好”,生态是重要的内容。“又好又快”,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和谐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为和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撑。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生态资源失去平衡,社会发展和资源供应矛盾突出,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因为缺乏资源支持,而成为无米之炊。没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发展就失去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维护稳定的条件。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一)积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积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把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专家认为,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层面是伦理层面,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应当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果没有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当然也就缺乏对待自然的合理行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伦理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传统道德只关注人的利益、权利,只承认人类是权利主体,而忽视自然界的生态权利,不承认自然界具备权利主体的特性。这可以说是传统道德的局限性。而新的生态道德观,要求人们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中有序发展。

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首先,要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再次,要在人们的心目中重新扶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要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生产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发展以生态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低物耗、高增值、高知识密集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逐步养成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生态消费方式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适度的消费方式可以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它是只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排斥过度的物质消费,从而抑制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有利于环境保护。它是一种以“绿色、自然、和谐和健康”为宗旨的消费。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利用,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屏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保护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增强环保意识,防止和制裁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因此,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依法改善我国自然资源的配置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再次,应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新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防止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位而放纵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最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的现象,使违法者不敢违法并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总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要求,认真思考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