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2009-07-05 06:53刘宏钊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期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刘宏钊

摘要经济高速增长、环保意识缺失、对GDP的崇拜等因素,正在引发整体性的环境恶化,孕育着生态危机。它在实践中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进而导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失调,在理论上它也是文明的人类对生态的不文明,它的存在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40-02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立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第一次在党代会正式提出,表明党的发展价值观的进一步科学化,表明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和谐重要基础的判断已成为党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执政理念。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升华。这不仅体现了共产党执政兴国科学理念的进一步提高,而且阐明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永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是中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共同困境。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经历了其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在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亦伴随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当代环境和生态问题以不可遏止的速度和规模威胁着全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自69个国家的1700位科学家在1992年发出的一份警告指出:“人类与自然界正处于一种冲突之中。”这种警告代表了人类对生态危机的正视。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生态问题的困扰。在时间上,中国生态问题与中国在各阶段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1949-1978年,中国奉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举国之力追求钢铁、粮食等经济指标的大幅增长,在“向大自然进军”的口号中大规模开荒、围湖、造田,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内生

产总值即GDP作为衡量现代化发展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追赶式心态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片面追求政绩和各项经济指标数量上的增加,使很多地方政府出现了对GDP的祟拜,加之经济总量的成倍增长,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加,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日益认识到再也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既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

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事实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生产力决定论的色彩。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脱胎于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国家,又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扩展生产力、改造和支配自然的欲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如影随行,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紧张。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损耗和环境的过度承载为代价的,而自然也并不总是扮演默默的单向承受者,它会以自然规律的形式把自身的过度负荷御载与其对应的“人”的身上,这样,人与自然就处于紧张的关系状态,甚至这种不和谐会进一步转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例如,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巨资治理污染,耗费了大量发展资金,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更成为本级财政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为污染而引起的民事、行政诉讼在快速增长,因政府处理环境污染不力而导致的所谓绿色冲突近年也频繁发生,如1989年浙闽械斗案和1992年兰州污染械斗案,都造成了当事人们之间的直接对峙甚至大打出手,直接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此,生态是否文明,决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很可能继之引起整个社会关系的失调,同样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变量,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是统一的。

三、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努力构建生态化的和谐社会

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统一性的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1990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时指出:“自然环境保护很重要”。1996年,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于2000年5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系统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一次把生态与文明相联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则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随后生态文明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大大充实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在党代会上提出“生态文明”,举国上下是一片欢呼。至此,党在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统一的理论认识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理论认识不断科学化的同时,党也在各项工作中努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是和谐之本,发展是和谐之基。生态文明要求形成“人——自然——人”的整体价值系统和生态价值观,强调人来自于自然,又存在于自然,人对自然界有根本的依赖性,因而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因此,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界可持续利用协调起来,实现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自然持续供应前提下生产力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一)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认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赖性,因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在实践中,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坚持把人类需要和自然规律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再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形式,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内在途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总体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及其社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有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地球生物圈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有一个限度,在这个基本限度内,它能承受人类利用资源和开展资源的负荷,吸收净化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的废物,自动调节生物圈平衡,反之,则会产生破坏。事实表明,不管人类的能力有多大,人毕竟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靠自然界而生活着。“自然界是人为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身体”。人类想要永续,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就是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共存、互利共生的思想。

(三)变革现实的社会关系,确立新的全球伦理观,推进生态发展

伦理道德所规范的是人们应该做什么,如何来做?它所要求的是自律、自觉的行为。人的行为要对人类共同利益关心,对人与自然共同利益关心。当代自然生态恶化和人的精神失衡,本质上是由现存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造成的。特别是在全球化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离不开全人类的协调,而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环境往往服从对利润的追求。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污染保护道路,不仅牺牲了本国人民利益,而且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导致全球环境恶化。这要求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有前车之鉴,要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能在等待经济发展了再来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马克思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变革现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最终达到“社会化的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整个地球文明的繁荣和进步又实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新世界的目标。

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进一步发展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渐不可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十六大以来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是我们认识的升华,而且完全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然,要真正“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我们还须做很多努力,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但只要每个人真正从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首先改变、着力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人与自然就会更加和谐。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