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视野下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

2009-07-05 06:53彭林权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彭林权

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根本性转变,为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后勤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进行重构。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社会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61-02

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实现了后勤系统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剥离,组建了具有不同社会化程度的后勤服务集团。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大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并且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现行后勤管理模式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高校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对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后勤改革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1993年、1994年、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先后就我国高校后勤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高校后勤必须与高校行政管理相脱离,同时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专门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逐步实现高校后勤制度的社会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高等院校在借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校食堂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以此为契机,将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整个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改变了高校后勤系统“统得过死,包得过多”、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时代单纯行政管理体制,引入了部分经济核算制的半企业化管理体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也随之不断走向深入,真正开始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这一阶段高校后勤改革由起初的综合承包模式,并且通过体制与机制的转型引入企业化管理进入到机关与实体相结合阶段,继而又发展到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到现在为止,我国高校基本上完成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从而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学院为例,近年来,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后勤实体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转变了后勤运行机制,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为后勤集团增添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锤炼了一支人心齐、愿奉献、肯吃苦、能战斗的后勤干部和职工队伍。

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比较法研究

(一)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1.以英美为代表的学校直接参与模式。英、美国家的高校设有专门后勤事务管理机构,校方直接参与后勤事务的运作。或以学校直接举办为主,或以吸纳社会上第三产业到学校举办为主,或两者兼而有之,各校具体情况不一。

美国高校实行的是高水平、多样化、社会化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后勤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美国高校管理与后勤服务保障有了极大的提高。美国高校食堂采取校外与校内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并且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便利制度。同时美国大学重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积极组织和吸引学生参与后勤事务。豎满足了学生与高校管理的需要。美国高校后勤管理领域有着完备的规章制度,同时美国又将契约制度广泛运用于后勤服务中,这种契约模式与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互相促进,使得美国高校后勤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英国高校实行以服务、咨询和学生自助为主的后勤管理体制,涵盖住、食、医疗、咨询等几个方面。虽然英国高校的后勤工作一般由高校自行管理,除学生医疗统一由政府负责外,各个高校均设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各种后勤服务工作。根据学生住宿多层次、多渠道的现状,由学校专司学生住宿办公室灵活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英国到校学生的膳食一般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相结合的措施加以解决,借助采取分散化管理制度,解决学生用餐形式各异的问题。

2.以德、法为代表的专门机构负责模式。德国高校后勤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统一提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创建了大学生服务中心专司高校后勤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所涉及的经济、社会、健康和文化等反面的后勤管理工作。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的经费来源与经营收入与国家拨款,同时该机构经营活动的收入主要用于机构自身日常运行管理和后勤服务的支出,经营所获利润直接用于改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设施与条件。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与以学生为导向的服务原则,在自主经营的前提下,开创了增加收入与服务社会并重的“双赢”局面。

法国高校后勤事务全部由大学事务中心负责。该组织分为国家和地区两个层次,28个各地区事务中心在全国大学事务中心的领导进行运作,为各高校提供学生所需的以宿舍和食堂为主各类后勤服务,在追求零利润的前提下,自主经营,同时享受政府补贴,政府公以共资金投资建设学生宿舍、食堂及其他服务设施属。

3.以日本为代表的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模式。日本大学后勤事务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采取了学校与社会有关机构共同举办的模式。日本高校后勤由事务局统一管理,还有一些大学的后勤工作由直属校长领导下的庶务课来承担。豏日本有关群众组织及社会第三产业对高校后勤服务的参与程度很高。服务体系几乎覆盖日本的全部高校,主要经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食堂、商店、书店、学生宿舍等后勤服务,此外,还提供其他多项综合服务。学校方面一般都为专门机构提供各式各样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给予免税和低税优惠政策,社会上的专业公司通过投标方式承包学校后勤业务,这样高校后勤主管部门便有了较大的择优选择自主权。

(二)比较法研究

尽管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有上述三种模式,但是在对三种模式进行比较以后,我们仍不难发现上述三种模式有着共同之处,这对于我国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支持。

1. 各国政府为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改革提供了社会化的基础和有效的市场机制。政府在法律、政策、拨款上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提供立法、财政、税收上的大力支持,鼓励、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加入到学校的后勤服务与管理当中来。同时高校后勤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依法自主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国外高校大都借用市场规律,通过各种各样的竞争方式把学校的后勤服务交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系统来完成,后勤服务大都与大学行政管理相分离,引入企业化经营模式,从而使学校远离了繁杂的生活负担,破除了人员与机构臃肿的弊端,大大提高了高校办事效率和办学效益。

3.国外高校后勤系统构成尽管各有其特点,但这些模式本质上都遵循着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学校参与共同办后勤的模式。并且设有与我国高校管理后勤事务性质相同的专门管理机构,该机构代表学校通过一定形式与社会上的各类专业公司缔结契约关系。

4.国外的高校后勤多定位于以福利性为主、市场性为辅的模式。后勤事务经费的主要源于政府材质拨款,因此后勤事务明显带有福利性质。但大多实行收费制,有偿服务。因此又伴有市场性特点。因此这一模式取得了社会多方位的支持,社会经济实体承担了相当部分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和活跃后勤服务市场。

三、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

(一)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后勤管理模式学者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认为目前高校后勤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产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模式、带企业性的行政管理模式、承包或托管协议形式模式。豐有认为我国高校在实现目标模式的进程中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主要形成了四种基本模式: 整体托管的后勤集团化模式、行业管理模式、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模式、后勤总务模式。豑有人为目前我国后勤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七种:学校供给模式、模拟市场模式、校际联合模式、合同承包模式、特许经营模式、BOT模式。豒上述各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现行后勤管理模式进行了总结,均有其各自优点。但是没有真正反映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实质内容。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两类即附属模式与独立模式。前者是指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但是分离后的后勤实体仍然依托高校,但是其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将源于高校,立足高校、服务高校作为其定位目标。后者是指后勤系统完全与原来高效行政完全分离,分离后的后勤系统依法登记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将产业化、企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最为其定位目标。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具体模式:校际联办模式,即有若干高校后勤系统联合起来在某个行业领域组建专业公司,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优势,实现高效间的资源共享,借助连锁、联营等现代经营模式建立完善的后勤服务链。区域联办模式 该模式将各个高校的后勤系统加以重新组合,打破原有高校后勤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完全与高校剥离的的专业后勤服务公司,将一定区内的高校纳入其服务网络。这种模式能够使各个高校的后勤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从而产生规模效益。

在经历了社会化改革后,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有力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改革思想、利益平衡、产权界定、管理人员素质、自主经营权等问题商人存有诸多误区,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约瓶颈。

(二)我国现行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现行后勤管理模式进行重构:

1.后勤管理模式重构必须以高校后勤的宗旨为导向。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服务两育人高校后勤工作宗旨,并且伴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又明确提出了“环境育人”宗旨,进一步明确了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和育人的两重性。后勤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工作三大支柱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后勤服务于教育事业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校后勤的根本宗旨必须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该宗旨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为导向,为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保驾护航。

2.后勤管理模式重构必须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近几年社会和高校发展迅速,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完备,社会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体责任。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经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重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经费投入、高校规模、政府投入、后勤改革的进程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性,要因地因校制宜,一切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省情、校情出发,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行投资多元化、管理契约化、运行企业化、形式多样化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3.后勤管理模式重构必须加强制度化建设。当前我国后勤管理模式有附属模式与独立模式两种,纵观世界各国后勤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独立模式将成为未来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因此,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重构过程中应加快后勤实体与高校行政系统的分离,大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后勤实体真正获得独立的法人资格,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后勤服务与高校与学生的日常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还要建立完善的后勤服务企业入市与退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后勤服务企业的优生率汰。更好的激励后勤服务勤业管理层的管理积极性。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