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思想在儿童教育中的隐化

2009-07-05 06:53朱克军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西游记儿童

朱克军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虽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相关法律也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幼儿园也不例外。但是,本文发现宗教正以另一种潜在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儿童,即隐含在经常被用作儿童教育资料的民间故事、歌谣中,这些故事源远流长,并广受儿童喜爱。但是,这些宗教思想是为何隐藏在这些故事中?这些思想是否被教师及儿童意识到?他们又对儿童形成了什么影响呢?基于以上思考,本文结合查阅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并为民间故事在幼儿园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宗教思想民间故事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15-02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历了起源、发展、繁荣到渐渐稳定的过程,现在已发展成世界丰富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宗教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虽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各级学校中都不宣扬任何一种宗教,幼儿园也不例外。在教育与宗教的关系上,我国《宪法》在确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明确规定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制度。《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教育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但是,宗教真的远离了儿童,对他们没有影响吗?笔者发现宗教正以另一种潜在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儿童,即隐含在经常被用作儿童教育资料的民间故事、歌谣中,例如《西游记》、《那咤闹海》等。这些故事源远流长,并广受儿童喜爱。但是,宗教思想是为何隐藏在这些故事中?这些思想是否被教师及儿童意识到?他们又对儿童形成了什么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幼儿园对35名4-6岁儿童及10名教师进行了一系列观察与访谈,结合查阅文献,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

一、宗教思想隐含于民间故事的原因

宗教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方法,与政治、哲学、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历史上,佛教、道教等都曾盛行一时,在这种思想上形成的文学作品,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必然反映这种思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游记》,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同时更受到一代又一代儿童喜爱。《西游记》以佛教思想为基础讲述了师徒四人不辞辛苦、西天取经的这样一个故事。其中从整体故事到人物角色都与宗教有深刻的联系。

正因为《西游记》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儿童对它的熟悉度,笔者对于儿童的访谈主要是从它入手的。

二、隐含宗教思想的民间故事吸引儿童的原因

(一)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吸引

在对35名儿童的访谈中,有33名儿童表示看过《西游记》,并且非常喜欢看。由此可见,这个故事的流传度很广。当问到他们为什么喜欢看以及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时,针对他们给出的答案笔者总结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儿童喜欢其中的人物。如访谈中问道儿童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时,儿童的回答是“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会72变”,“我喜欢唐僧,因为他长的很帅”,“我喜欢猪八戒,因为它的鼻子很好玩”等.因为儿童的思维在幼儿园阶段都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有对于儿童来说一个故事中首先吸引他们的就是其中的形象。而《西游记》中的四个形象又都非常的形象,并各具特色,非常符合儿童的思维水平。由此可见这些故事中生动、形象的角色是吸引孩子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是儿童喜欢故事中的情节。如有的儿童回答“我喜欢《西游记》,因为喜欢看孙悟空打妖怪”,“我最喜欢看孙悟空大闹天宫”,“我最喜欢看猪八戒背媳妇了,嘿嘿”等。可见,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是吸引儿童的原因,他们往往会在看《西游记》的书或是听《西游记》的故事看动画片时被精彩的情节吸引,非常的投入。这实际上也锻炼了孩子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二)故事中的宗教内容

宗教内容对儿童的吸引也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宗教的外在表现形式。当儿童在说到故事中的人物时,只要他们谈到观音、如来这些宗教中的神时,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双手合十,并说“阿弥陀佛”。还有个儿童在访谈中听到大家说“阿弥陀佛”时非常高兴地跑到笔者身边说:“我还会唱阿弥陀佛的歌呢!”说完便开始唱:“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此歌词实际上是一首当下的流行歌曲中的一句)。但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都只是笑,说不出原因。可见,他们并为真正了解这种宗教仪式的内涵,只是被它的外在形式吸引。这其实是因为儿童善于模仿看到的喜欢的东西的原因,也是出于他们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是宗教宣扬的积极思想。当儿童被问到最喜欢故事中哪个人物时,有的儿童回答“喜欢唐僧,因为他是好人,他连小蚂蚁都不舍得踩”,也有的回答“喜欢孙悟空,因为他会打妖怪,保护师傅”,还有的回答“喜欢沙僧,因为每次都是他背行李,猪八戒最懒”等等。可见儿童在看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被其中宣扬的积极宗教思想吸引和影响,如慈悲,尊敬师傅,勤劳等美好思想。宗教思想中符合现实生活的积极的部分很多符合儿童平日接触的教育,他们在接触故事的同时也将故事中宣扬的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

(三)儿童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儿童具有接受民间故事的心理基础。儿童的心理活动与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的心理有某些相似之处。宗教最初产生与人类的“原始思维”,是人类集体无意识产生的结果。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是象征和代表人类共同命运的永恒的东西,文学的创作植根于集体无意识的冲动,创作过程并不受作者的自觉控制,作者在某种意义上只是集体无意识的工具与俘虏。”豍荣格的话告诉我们含有宗教思想的故事的产生是整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结果,而这种故事更切合儿童集体无意识的心理需要。正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和人类最初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状态非常相似,所以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接受民间故事的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儿童的形象思维也是儿童被吸引的原因之一。因为儿童的形象思维,对现有事物及虚构事物不能很好地加以区分。他们更容易相信故事中的虚构成分,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成人认为不可能存在不会发生的事物,他们都认为是真真实实的。笔者访谈中的最后一题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当儿童被问到“如果现在观音就在你身边,你最希望她帮你实现什么愿望?”,他们都非常兴奋,并且一个个排着队将自己的愿望告诉笔者,希望可以传给观音来实现。可见他们确实相信观音的存在。而且从他们的答案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我希望观音把我变成白雪公主”,“我希望观音把我变成奥特曼”,“我希望观音把我变成公主/王子”等等。可见,孩子们对观音的希望大部分都是把自己变成自己喜欢的另一个虚构人物。在他们的心目中是相信虚构人物是存在的,而且对他们的能力深信不疑。

(四)家长及大众的传播

宗教及民间故事的传播历来都不需要强制,总是靠人们之间互相传播。再加上现在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民间故事被搬上了电视、舞台,把这些故事变成儿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经过家长、亲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传播,在这些故事传播给儿童的同时,其中伴随的宗教思想也传递给了儿童。

三、对儿童的影响

通过对教师和儿童的访谈,我们可以确信虽然教师没有讲解宗教,但民间故事中的宗教思想确实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可以塑造儿童健康的个性。根据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对儿童发展阶段性的分析,儿童在3岁前是心理胚胎期,不能接受成人的任何直接影响,3-6岁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接受成人的影响。豎正因为儿童的这一特点,宗教思想中宣扬的慈悲、助人为乐、尊师思想也会随着故事对儿童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事中英雄人物坚毅、勇敢、正直、高尚的品德也会影响儿童。例如当问到儿童“既然孙悟空有这么大的本领,为什么还听唐僧的?”。答案大体分为两类,年幼的儿童认为“唐僧会念紧箍咒,他一念咒语孙悟空就头疼。”而年长的儿童却认为“因为唐僧是师傅,孙悟空是徒弟,徒弟应该听师傅的”。可见随着儿童的成长,故事中的尊师思想也被儿童吸收了。

因为宗教本身的虚构性,儿童在理解它的时候必然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甚至创造力。因为儿童们喜欢这些故事,必然会讲给亲人或朋友,这也从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消极影响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他们更多地谈到消极的影响:

1.宗教迷信,反科学,影响儿童学习科学知识。宗教的思想基础确实是非科学的,而且包含很多万物有灵的泛灵论思想,这会影响儿童的判断力。这也是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最多的,他们希望在幼儿园教给儿童的都是正确的知识,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不必因为民间故事中包含的这些迷信的思想而彻底放弃民间故事的教学。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的任务不是放弃所有可能包含不好的方面的资源,而是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的好的方面。

2.含有宗教思想的故事中,经常会出项“打妖怪”这样的情节,会给儿童养成暴力倾向。针对于《西游记》中的打斗情景教师们都有反映,平常在给孩子看《西游记》的动画片时孩子很容易模仿孙悟空的动作,还会和其他的儿童互相打斗,让老师很苦恼,担心他们会形成暴力倾向。但也有老师认为这没什么,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打妖怪”,让孩子从中学到正确的是非观,养成善恶分明的性格。

四、对于这类故事教师应持有的态度

(一)提高自身素质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10名教师有9人都没有意识到哪些故事中含有宗教思想,更谈不上主动利用这些思想教育儿童。

当问到教师若儿童提问故事重点宗教问题如何做答时,教师的答案主要有如下几种:“自己也不懂,回去查,下次告诉他。”,“回避,换话题,不谈宗教,觉得学校不让谈。”,“没被问过,不知如何处理”所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敏感度很重要,因为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直面问题。

(二)不必谈及宗教色变

当笔者用《西游记》等故事让教师意识到民间故事中确实含有宗教思想后,他们都明确表示没有讲过宗教内容。其实,他们不必这样,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能够流传这么久必然有其自身的优点。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它利用其中的优秀传统来教育儿童即可。

(三) 辨证的对待教育

基于宗教本身的特点,我们需要辨证地对待。吸收它的优点的同时,也必须坚决反对其中的非科学、迷信的内容。在被访谈的10名教师中,只有一名教师信仰基督教,其他教师都无宗教信仰。这更有利于教师不偏向哪一种宗教,客观、辨证地对待宗教。只有教师明确了对宗教的态度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遇到这样的内容立场鲜明。

五、结语

宗教作为文化遗产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及长久的生存力,既符合人类的心理发展,又能安抚人类的心灵。那些隐含了宗教思想的民间故事同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儿童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西游记儿童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