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2009-07-05 06:53范兴科高金龙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期
关键词:恩格斯人口马克思

范兴科 高金龙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两种生产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两种生产理论科学阐释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相互关系,对我国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政策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64-02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的一部系统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在这部著作里两种生产理论得到了初步的论证。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新材料、新成果,系统阐述了两种生产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出版的唯一的全面论述原始社会及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规律的著作,该书以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以及恩格斯自己对古代史的研究为基础来完成的。马克思在晚年着重研究文化人类学,并作了大量的笔记。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在整理自己已故朋友的档案时,发现了马克思对美国学者摩尔根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一书的摘要。在1880-1881年冬天,马克思研究了这本书。恩格斯立刻打算将摩尔根的书推荐给由考茨基主编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理论刊物《新时代》,随后着手写《起源》,并于1884年5月,恩格斯将稿子寄往苏黎世交考茨基。后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地下出版社霍廷根一苏黎世人民书店承担了《起源》的出版。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却是由恩格斯阐释的。

二、“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而是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两种生产理论主要是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其基本要点是:1.历史中的决定因素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它本身又有两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2.一定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3.生产力愈不发展,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4.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取代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旧社会;5.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是发现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个史前基础即血族关系,并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两种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时,也明确地指出社会生产包括有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两种生产。马克思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又说“这种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所谓人物化,即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再生产出物质资料;所谓物人化,就是通过消费生活资料又再生产出劳动力和生育新的一代,即人类自身的生产。“这种生活资料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现有工人的肌肉、神经、骨骼、脑髓和生出新的工人。”两种生产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三、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的分析

1974年布加勒斯特世界人口会议通过的《世界人口行动计划》就是从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定义“人口问题”的。“人口问题”被理解成“每当人口增长、分布和结构趋势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失去平衡时,就会在发展的某些阶段为实现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困难。”特别是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失衡,人口问题会更加突出。通常对人口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即指生育问题,另一种是广义的,包括了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这三大类问题。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 8.16 亿人)。中国人口问题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 " 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 " 的双重挑战。人口太多,是指现在每年净增 1400 ― 1500 万人。人口太少,一是高质量的人才太少;二是"中国妇女生育的孩子之少,已经不能替代她们自己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独孩政策"的问题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人口质量。1997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1亿多,占总人口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是20多岁人口的2-3倍。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1.8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特别在农村地区,人口数量问题与人口质量问题更加突出,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矛盾突出,关系失衡,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

四、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的相互关系

两种生产互为条件,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人类自身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同样,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不可能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两种生产互相渗透,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包括人类自身生产的因素,因为消费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人类自身生产的因素中包括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因素,因为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两种生产也存在互相适应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生产应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人作为生产者,是劳动力人口,它与生产资料发生密切关系;人作为消费者,与消费资料发生密切关系。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保持相适应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同一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作为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共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作用。首先,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身也就是人自身的生产:它不但再生产人的自然生命,而且现实地创造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作为一个全面的、现实的人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其次,就人自身的生产而言,它的含义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消费,即通过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从而维持人的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指他人生命的生产。马克思说,“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对于两种生产理论的现有理解中,几乎都是把这种生产视为单纯的人类种的繁衍,并没有揭示出他人生命的生产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无论是人自身的生产还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统一的,统一于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五、“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在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看到发达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当今时代,人自身的生产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突现出来。因为在高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实现不但依赖于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更依赖于拥有一定的知识素质的人。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的生产领域,如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中,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所具有的知识已经成为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的形成,不过是人真正成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主体的表现而已。因此,培养大批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成为社会发展得以进行的根本前提。所以说,人自身的生产再次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不过这时人自身的生产已经不再是原始状态下人的生命个体的简单再生产和种群的扩大,而是使人作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实践主体再生产出来,在生产中创造出人的全面的、丰富的社会关系。这对于理解当前及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把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统一起来,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努力将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

从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来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而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及构成状况,又影响和制约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和速度。并且这种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表现和作用又是不同的。

我们应根据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理论,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总量、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分布和开发人力资源,其中开发人力资源是关键。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人口问题多元化、人力资源大开发的新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强调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将负担转变为资源,人力资源是人类最终的和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直接推动物质生产资料生产,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同时,这样做丝毫不意味着低估人口总量膨胀问题的重大影响,或者可以放松对人口控制工作。人口数量控制问题依然重要,只是新的问题的重要性也在急剧上升,当下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抓好”比“抓紧”更重要。

猜你喜欢
恩格斯人口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