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醒世姻缘传》的伦理道德问题意识

2009-07-07 07:36聂春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问题意识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伦理道德 问题意识 实学思潮

摘 要: 《醒世姻缘传》以夫妻之伦颠倒为中心,揭示了诸如长幼之序混乱、兄弟之亲沦丧、朋友之义弃绝、君臣之道式微以及其他纲常失范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伦理道德问题意识。《醒世姻缘传》的伦理道德问题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与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影响密切相关。

一、《醒世姻缘传》揭示的伦理道德问题

在《醒世姻缘传》中,有关伦理道德问题,在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内容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伦理道德问题意识。《醒世姻缘传》所揭示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夫妻之伦颠倒。狄希陈与妻妾之间,“妻虐夫”伦常颠倒问题,是作品描写的重点。夫妻纲常颠倒。狄希陈与薛素姐、童寄姐之间,尤其是狄希陈与薛素姐之间,“妻虐夫”的不正常夫妻伦常关系,是这部分题材内容描写的重点。书中写薛素姐在新婚之夜就不让狄希陈进房门,此后,素姐动辄对狄希陈非打即骂,开始狄希陈还有所反抗,但素姐一味泼辣强横,此后狄希陈只是逆来顺受,公婆亦不能辖制。薛素姐气焰愈盛,乃至椎打、针刺、钳拧、火烙、炭烧各种酷刑无所不用其极。狄希陈之妾童寄姐亦虐待丈夫,狄希陈只是俯首帖耳。

而且据书中的描写,这种“妻虐夫”的不正常夫妻伦常关系,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与狄希陈同到成都上任的郭总兵以及成都府吴推官及其诸多同僚都颇为惧内。吴推官初上任时,以所谓“惧内”问题考察下属,下属中的四五十名文武官员,除两人之外都承认自己“惧内”,而那两个例外之人,一个是府学的教官,八十七岁高龄,妻子死后二十几年中,一直未续弦;一个是仓官,因路途遥远,未携家眷。即便是威名远扬的大将军戚继光也有“惧内”之症。作者进一步指出,诸如这样的大将军,也不止戚继光一人。作者在探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夫妻纲常问题时,虽然时常以因果报应解释,但让作者真正感到担忧的,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一“阴阳倒置,刚柔失调”夫妻伦常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夫为妻纲”伦理道德在现实社会中的崩溃,因此,作者借吴推官之口曰:“世上但是男子,没有不惧内的人。阳消阴长的世道,君子怕小人,活人怕死鬼,丈夫怎得不怕老婆?”①作者又借成都府太守之口云:“一个汉子,怕得老婆如虎一般,那里还成世界!”②作者的这种忧虑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

其二,长幼之序混乱。作品中有薛素姐忤逆公婆,不敬父母行为的诸多笔墨。素姐曾拷打丫环,不听婆婆、父亲劝说,反而对两位长辈肆意辱骂。她的公公狄员娶妾调羹,她不顾长辈体面,口出不逊。她惟恐调羹生了儿子夺取家产,日夜谋划,竟然几次暗自携刀要把睡梦中的公公阉割,叫他无法生子,免夺家产。更有甚者,狄希陈与父妾调羹说话,素姐撒泼谩骂,毒打丈夫,竟将婆婆气得痰壅而亡。其父闻知女儿犯下弥天大罪,不消一个时辰,也被活活气死。素姐的所作所为可谓大逆不道。

在作者笔下,长幼之序混乱,不仅是狄希陈一家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单于民逆子单豹,从不尊称自己的父母,将他们称之为“老牛”、“老狗”。父亲去世,他不肯使棺木盛殓,竟然要光光拉出去。族中人看不过眼,将其父入殓。再如,汪为露的儿子小献宝,也是不肖之子。父亲汪为露去世后,他日夜出去赌钱,输了就拷逼他的后母,见后母的柜里有三千多钱,留着与汪为露出殡之用,小献宝还要拿了去做赌博的本钱,后母和父亲的徒弟都规劝他,他却充耳不闻依旧赌钱。

其三,兄弟之亲沦丧。如书中写严列宿在迎娶新娘路上,因其兄严列星拖欠官粮,官府差人将他捉去顶缸,新媳妇只得自己到丈夫家,岂知严列星到了起鼓以后,竟假充其弟,将新人奸污。严列宿次日回来,新媳妇方知遭人暗算,遂投缳自尽。新娘入殓后,严列星竟然又与老婆赛东窗趁着月色,将坟掘开,把新人首饰衣服脱剥了个罄尽,与老婆卷了回家去,实乃丧尽天良。

其四,朋友之义弃绝。如晁思孝擢升通州知州,乃得力于梁生、胡旦,两人均为大太监王振门徒。晁家父子对其毕恭毕敬,待如上宾。后王振失势,朝廷捉拿同党,晁思孝反目无情,数次欲将躲入其府的梁、胡二人出首,幸亏晁夫人多次解劝,梁、胡二人幸免于难。然其子晁源,却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以上司催办军饷为名,将两人手头银两尽数榨取。后又谎称事情败露,将梁、胡二人从家中逼走。梁、胡二人情急之下逃往香岩寺避难,奈何途中已身无分文,几乎惊惧冻饿而死。

其五,君臣之道式微。《醒世姻缘传》在揭示家庭社会日常伦理沦丧等社会问题之时,还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朝廷中存在的朝纲不振、君臣不义的问题。作者虽囿于讳君之恶的传统观念,对于明英宗由于宠信宦官王振,没有明显指责,但对英宗昏庸,大权旁落,有失君主之德,也作了如实描写。作者对太监王振的丑恶行径则予以无情揭露,王振说服天子在土木之役万分危急之时御驾亲征,有着富贵功名的企图。王振在当太监之前原是教官出身,是有子孙后代的人。他指望战事成功,以便邀功请赏,他的后代也可封公侯。最终王振身败名裂,死于非命,随驾的文武百官被杀了个罄净,天子也由至高无上的君主变为阶下囚。

其六,对于其他伦理道德问题的揭示。诸如家族内部争斗;书中写晁源、晁思孝子、父死后,族人晁思才、晁无宴对晁夫人撒泼放刁,欲侵吞其钱物家产。邻里相恶;汪为露侵占邻居侯小槐的地基,反诬告侯小槐侵占他的地基。而侯小槐为报此仇,竟在汪为露出殡之时,在刚刚堆起的坟头旁,与汪为露之妻魏氏成婚。又如狄希陈之邻刘振白,借寄姐逼死小珍珠之事,敲诈狄希陈。仆人不义;如厨子尤聪欺心昧主之事,他在盐院承差家里做小厮时,与妻子通同作弊盗窃主家财物;他在胡知县家中做厨子时,不仅里勾外连贪占主家财物,还故意整治主人。到狄员外家做厨子,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之,《醒世姻缘传》作者以夫妻之伦颠倒为中心,还揭示了诸如长幼之序混乱、兄弟之亲沦丧、朋友之义弃绝、君臣之道式微以及其他纲常失范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伦理道德问题意识。

二、《醒世姻缘传》伦理道德问题意识原因探微

《醒世姻缘传》的故事内容假托明中期正统至成化年间,但该书的创作时间与其中所描写的内容,却显示出该书的取材对象是明末清初的社会。从《醒世姻缘传》创作用意看,作者西周生明确表示了《醒世姻缘传》解决社会人生基本问题夫妻问题的创作用意,作者在小说的《引起》中谈到“君子三乐”,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要紧再添一个贤德妻房,可才成就那三件乐事。”③可见,在作者看来,夫妻关系这一与社会人生紧密相连的问题相当重要。胡适曾经指出:“他(按:指《醒世姻缘传》作者)到了晚年,阅历深,经验多了,更感觉这个夫妇问题的重要。”“他想把这种事件当作一个社会问题看,想寻出一个意义来。”④其他学者也表示了同样看法:“明末清初,封建社会日益解体,因而从各种立场上探讨社会问题的小说便应运而生。”“清初以婚姻问题为题材的小说中,值得一提的是《醒世姻缘传》。”⑤《醒世姻缘传》“有一个明确的要解释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夫妻关系恶劣的原因)的题旨”⑥。这都说明《醒世姻缘传》的主旨,是揭示和解决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夫妻关系问题。就《醒世姻缘传》而言,其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伦理纲常问题,当不止于夫妻关系问题,而是从诸多方面揭示了社会上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东岭学道人在《醒世姻缘传凡例》中指出:“大凡稗官野史之书,有裨风化者,方可刊播将来,以昭鉴戒。此书传自武林,取正白下,多善善恶恶之谈。乍视之似有支离烦杂之病,细观之前后钩锁,彼此照应,无非劝人为善,禁人为恶。”⑦乍一看,这段话与明代以来白话小说作者和评论者经常标榜的善恶之谈无甚区别,也可看出关注伦理道德问题是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的重要传统。《醒世姻缘传》作者的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当与此相关。

而从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着眼,《醒世姻缘传》作者的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则与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影响密切相关。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社会危机四伏。许多学者在学术上抛弃空疏不实的王学,以富国强兵为治学目的,务求实用。他们认为,儒者之道不以心悟,而应讲求社会人生的实用意义。尤其是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讲求经世致用,治国济世,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思想学说的标准和尺度,竭力反对空谈心性,倡导“实行”。以陈子龙、张溥为代表的复社,其学术思想趋向则被称为“振起东林之绪”,其治学目的也是务为有用。

明末东林学派、复社学者以经世致用为思想核心的“实学”,也是清代前期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清代前期实学思潮,是以“经世致用”与“征实求真”为思想倾向的学术思想潮流。所谓经世致用思想倾向,就是强调学者要关心现实,留心世务,提倡学术研究对社会研究要有实用价值。这与明末东林学派、复社学者以经世致用为思想核心的“实学”一脉相承。所谓征实求真思想倾向,就是强调做学问要有实证根底,以求真解。这是清代前期以重实证为特点的考据实学思潮的思想倾向。考据实学思潮也是清代前期实学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指出,顾炎武等学者“承晚明经学极衰之后。推崇实学,以矫空疏,宜乎汉学重兴,唐、宋莫逮”⑧。

由此可以看出考据实学思潮与经世致用思潮一样,皆以“实”的学术倾向,反对理学末流的空疏之弊,强调关注社会现实,学以致用,从而成为两者在实学思潮中相互贯穿的重要思想契机。当然,两者之“实”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反对理学末流空疏之弊,是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后者反对理学末流空疏之弊,是注重学术研究有益于现实的实用价值。

可以看出,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思想内涵,具有挽救国家、民族、社会危机,救亡图存的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明清易代历史巨变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关注社会现实有用于世为思想核心的实学思潮,遂成为明末清初乃至有清一代影响巨大的时代思想文化主流,并且对包括白话小说在内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醒世姻缘传》作者的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与明末清初时代思想文化潮流实学思潮,对作者重视社会现实的思想价值观及其文化心理的重要影响密切关联。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聂春艳,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白话小说。

①②③⑦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0.

④ 胡适.胡适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⑤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⑥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⑧ 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问题意识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莎乐美》中的伦理道德观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