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文为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9-07-14 03:11许小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小桃古诗文小草

古诗文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如璀璨的明珠,历经大浪淘沙,却愈加熠熠生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结晶,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教学古诗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古诗文的能力;二是借鉴古代作品的章法技巧;三是吸取古代文人及其作品中的人文素养和思想精华。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利用所学古诗文,促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让学生明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乱世出英雄”“忧愤出诗人”,身世坎坷,宦海浮沉,亡国之恨,离乱之痛,让许多诗人胸塞块垒,不吐不快,而这种动情倾吐往往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如杜甫《春望》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古人的切肤之痛加上贴切生动的语言拨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

从古人身上,学生懂得了作文能俘获他人“芳心”的秘诀是真情实感。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说的都是文章与情感的关系,情到深处文自感人。因此,在古诗文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也常常会有饱含情感的文章“问世”。如本班学生承某,在为父母的一次争吵最后和平解决而快乐,此后写下了《不愿醒来》一文:

一家三口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睡觉,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对于我来说却是那么难能可贵。

回想起昨晚,似乎每一滴雨水都成了珍珠,每一片新叶都成了最美的舞者,我的每一根发丝都充溢着快乐。夜幕下,明亮的灯光照在爸妈略微发福的脸上,整个屋子都沉浸在美妙的令人陶醉的氛围之中,我渴望时间能永远凝固在这一刻,虽没有欢声笑语,我们的心里却满是幸福。看,油得发亮的青菜在向我们微笑,双双筷子在为我歌唱……

……

如果这是一场梦,那么,我希望永远也不要醒来。

还记得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在教室朗读时,孩子先是双颊绯红,异常兴奋,接着却哽咽无语。同学们也沉浸在悲喜交加的氛围之中。借此机会我也告诉学生要想文章动人,必先感动自己。

二.老师以情激情,学生抒写真情

古仁人心忧天下,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仁人达则兼济天下,穷也不独善其身,悲悯情怀是那样悠远、古朴、深邃、摄人心魄,而且古人笔下一草一木也总关情。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为落花流泪,写下了悲戚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至今令人感怀;杜甫为春夜一场及时的春雨欣喜,写下了《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笔下的雨是多么善解人意,温柔可亲。还有寂寞的梧桐,惹人的飞絮……学生在古诗文中体验感悟,积累丰富的情感,让自己也多情起来。生活处处溢满情。只有用一双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一副充满感情的耳朵倾听,才会有动人的话语,动人的文章。

长期的熏陶感染,老师以情激情,学生开始多情起来。学生陆文婷为飘飞的落叶伤感,继而振起:“悠悠黄叶如翩飞的蝴蝶,正愈飞愈远,但它总有再次飞回的那一刻,但那逝去的时间啊,却永远不会回头。匆匆,太匆匆,所以,我们唯有珍惜现在、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宋健为一只受伤致死的小狗哀鸣,“不错我是一只小狗,但同样跟你们一样是一条生命,我也有生存的权利,为什么你们要无视我的存在。我身虽将离去,但心有不甘,人啊人,你能否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让我能够死得瞑目。”看得出来,他不仅在为小狗不幸命丧车轮而痛心,更对车主的无情而愤慨。细细品味生活,这样的细节你也可能碰到过,只要你能做个有心人,你也能用生花妙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

古诗文让学生满怀爱心地打量这个变幻无穷而又色彩斑斓的世界。

三.学生化诗为文,拓展想象空间

一首古诗就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一首古诗也可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学生通过改写、扩写、填补空白、情节扩展等方式将古诗变成现代文,既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又增添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可谓一箭三雕。笔者曾经布置学生扩写《次北固山下》。有位同学的扩写片段如下:

嫩绿的是那矮小玲珑的野草,翠绿的是那坚强挺拔的松树,墨绿的是那顽石上绵柔的苔藓,各种各样的绿汇聚在一起,如渐浓渐淡的水墨画,令人心动,令人沉醉于它奇妙的变幻之中。行舟穿梭于重山之间,绿水柔情万丈,伸手想要抚摸它,它却从指缝间滑过,如婴儿的肌肤,又如顽皮的孩童,你无论如何也抓不住它,只能看它对你盈盈微笑。故乡亦如水,似近实远,欲回不能。

傍晚时,潮水上涌,在岩石边卷起白色蕾丝花边,又一路欢笑着奔流而下,江面顿开,连两岸都望不到了,晚风顺江吹来,在脸颊上、皮肤上、头发上留下轻轻的唇印,在身边起舞……

小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诗中描绘的景色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意境优美的古诗,能汇成汩汩流淌的作文之源,让学生笔下的文章富有文化底蕴和美学意蕴。

四.古诗入文,能够化俗为雅

古人笔下,山水怡情悦目,“青山隐隐水迢迢”,四季明媚如画,“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阳,风霜高法,水落而石出”,因此在具备一定古诗文积累的基础上,笔者曾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能够适当引用古诗文名句。这是因为一方面古诗文语言典雅、凝练,可以让学生作文时语言由俗白而变为含蓄、精丽,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如朱同学的作文《不结果的树》:

正值春季,繁花似锦,蜂蝶乱舞,落英缤纷,一棵曲干枝虬的老桃树色厉辞严的告诫小桃:“你应该收收心了,赶快开花结果,创造自己的价值。”老桃树的意味深长的语言未能“闻‘小桃之耳”,只换来几次漫不经心的答应,老树心知无用,只得扫视一下小桃的瘦弱削细的身子,长叹而去,小桃依旧我行我素,整日不思进取,拈花惹草,招蜂引蝶,弄鱼逗鸟,无忧无虑,长辈们在屡谏不改后也就不管不问了。

春去夏至,连月暴雨,强风如狂,猛浪若奔,小桃心惊胆战,四处求援,却没有桃树愿意帮助,吃几次亏,也是历练。小桃也不再淘了,独自忍受着溪水的浸没与冲撞,大风的抽打与撕扯,苦不堪言,后悔不迭。风静了,雨止了。小桃光秃着身子——它的叶子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它的枝桠多处骨折,树的根茎也已经被泡烂,狼狈不堪,小桃也不再淘了,只能望着天空发呆。

这篇文章作者引用几处古诗文名句如: 落英缤纷、猛浪若奔、零落成泥碾作尘等,而且文章语言明显受古诗文影响,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使作文语言精炼、典雅,读来琅琅上口。

五.借鉴艺术手法,古为今用

古人在创作古诗文时,大量地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兴,铺陈,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学生羌晓润学习了古文《陋室铭》,写了《小草》一文,片段如下:

烟花三月,正是百花争艳的时节,而在姹紫嫣红的色彩中,则是默默无闻,不骚首弄姿的绿草。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在一场春雨的呼唤下,小草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从被窝里钻了出来。它们有的出现在石缝里,有的出现在墙角边,还有的从沙地中探出小脑袋。它们在笑,在嚷嚷,在向世人宣布自己的到来。……有时看见它们头戴一朵白色小花,我想,那就是它们的皇冠吧,闻上去还有淡淡的香味,好一顶芳香四溢的花冠。

到了夏天,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了小伙子,小姑娘。白天,它们对炎炎烈日毫不避易,充分彰显出它们年轻旺盛的活力,到了晚上,田园音乐家——青蛙为小草们奏起了华尔兹舞曲。随着动人的音乐,伴着清凉的晚风,小草们在星空下跳起了舞蹈。它们似乎在向世人宣告:“能够为他人服务,我们真快乐!”

天气转凉了,小草由青葱变成枯黄,下霜了,小草披上了一件白色晚礼服,参加它们集体的最后舞会。你千万别以为它们从此跟你“say goodbye”了,其实它们只是暂时回到被窝,为来年春天重新破土而出蓄势待发,等到来年第一声春雷后就万箭齐发,冲出地层。

小草是坚强的,它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辉煌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

生活中,又何尝缺乏有着小草精神的人呢?老师、工人、解放军……

我也想做一棵小草!

这篇出自初一年级学生的作文或许还略显稚气,但小作者活学活用的勇气和睿智着实令人赞扬和钦佩。

古诗文,为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提供典范!

古诗文,为作文教学增加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古诗文,为作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许小云,教师,现居江苏武进。

猜你喜欢
小桃古诗文小草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草受伤了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小草也会疼
小草
何日再心动
举一反三
小草醒了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