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2009-07-15 09:54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价值链

周 习

摘 要:全球价值链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价值链相关理论。除了管理学界对价值链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外,经济学家们也试图从经济学成本面的角度来对此作出解释和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 价值链的治理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33-02

一、引言

伴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逐渐减弱,生产经营活动不再象过去那样受国家或者地区边界的限制,世界价值创造体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在地方经济通过频繁的外部联系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过程中,地方产业网络嵌入了全球价值链的相应环节。然而,有的国家和地区能够依靠全球价值链不断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持续繁荣,比如的美国硅谷、巴西制鞋产业网络等,有些国家和地区却只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昙花一现,很快衰落,比如墨西哥的利昂制鞋产业等。

这些大相径庭的结果值得深思。为什么有的地方产业成功地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而有的却逐渐被全球化生产所抛弃?要深入了解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本文将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一个详细的梳理,以求为中国产业升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管理学中关于“价值链”理论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价值链理论,其中波特的价值链最为流行,但是寇伽特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却更为重要。此外,生产网络(Production Network)学说也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有不小的贡献,与价值链学说强调生产序列和垂直分离、整合相对应,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企业之间关系网络和由此形成的更大规模的经济群落。

1.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及其管理思想,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不同的成本投入和带来的相应价值增值。而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地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最终在整条价值链总增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波特认为,提出价值链可以作为分析评价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战略工具,通过成本分析和差别分析,找出公司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波特还进一步把价值链的含义分为三层。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联系;其二,每项活动都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价值,如服务这条价值链,如果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联系。

2.寇伽特的价值链理论。就在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的同时,寇伽特(Kogut,1985)也阐述了自己对价值链的认识,他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

寇伽特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空间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

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寇伽特的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价值链的成本面-价值链概念的经济学解释

管理学界对价值链的定义倾向于从产品从无到有的流程这一视角。而Feenstra和Hanson以及Dixit和Grossman则从经济学中的成本角度出发,对价值链进行了解释,即用参加各阶段生产的要素所得而构成的产品的增值来描述价值链。如图1所示,一个产品从最初研发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被描述成为从0到1的变化,并用z来表示不同的生产阶段,z∈[0,1]在图中用横轴表示,其中0代表最初的R&D阶段,1代表最终的营销阶段。对于所有的z<1,都意味着是中间投入品,z=1时的产出才是最终产出。或者,换一种角度,也可以把z看作是为了生产该最终产品中间一系列连续的投入品。纵轴表示在某生产阶段生产单位该阶段产品的成本投入或者周期增值。那么,一种产品生产的周期增值过程或者说是其成本投入过程描绘出来就是一条U型曲线即图中的CC曲线。这条曲线说明在产品生产周期中,研发和设计等阶段是投入成本和附加值都比较高的,随着生产阶段的来临,成本和附加值开始了递减的过程,而从产品生产阶段到产品成型后进入销售、物流等流通阶段的过程则是一个成本和附加值不断增加的过程。这一过程基本和管理学中的微笑曲线基本保持一致。

假设生产一种产品只需要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并且把劳动分为技术型劳动和非技术型劳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性。在i国,一单位资本的报酬为ri,一单位非技术型劳动的报酬为wi,一单位技术型劳动的报酬为qi。同时,在阶段z上生产单位该阶段产品所需要的非技术型劳动为aL(z),技术型劳动力为aH(z),资本为K(z)。在生产阶段z所需要的非技术型劳动为L(z),技术型劳动为H(z)。那么,在每一生产阶段z,其成本投入就由wi、qi以及ri共同决定,即C=C(wi,qi,ri,z)。

在图1中,CC曲线在z∈[0,1]的范围之内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就是整条价值链的成本面,它表示整个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情况,可以用以下代数式表示该产品如果完全在i国生产的价值链成本面:Svi=∫C(wi,qi,vi,z)dz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价值链成本面的大小和产品内分工情况有关,同时还取决于各种要素的回报率,而各种生产要素的回报率又与在i国内,各种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状况以及该国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

四、价值链理论的新发展和全球价值链

在波特的传统价值链理论提出后的20多年中,许多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价值链的分析框架:Hines把波特的价值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接着,Rayport和Sviokla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Virtual Value Chain,VVC)的观点;Gereffi和一些学者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分析框架,将价值链的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直接联系起来,①集中探讨了包括不同价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并研究了发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如何形成和控制商品链发展的问题。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的阶段,而围绕着产品的生产这些不同的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了全球商品链。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随着经济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经济组织和国际间垂直分工趋势日益明显,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an,GVC)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Gereffi在价值链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该概念。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当同一条价值链上的生产活动散布于世界各地时,全球价值链就形成了。随之而来的分析和探讨成为管理学界的焦点话题。英国Sussex大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也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目前价值链理论已经从描述性的、启发式的概念转化为分析性的研究工具,其核心要素包括进入壁垒与动态租(Dynamic Rents)、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和系统效率(System Efficiency)等。

在价值链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方面,克鲁格曼曾经探讨过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问题。由此,使得价值链中治理模式与产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使用“片断化”(Fragment)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就使得同一价值链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了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产权的分离是跨界生产组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产权分离无法实施,那么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可能是一个首要选择;如果产权分离是可行的,那么委托加工等方式就会提上日程,而外国直接投资就不会扮演主要角色”。换句话说,跨界生产在理论上只有两种选择方式:垂直一体化进跨国公司内部,或者通过贸易等方式垂直分离出去。对此,费因斯就清晰地将“贸易一体化”和“生产的垂直分离”在全球经济中有机地联系了起来。随着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发现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等业务分离出去和全球采购更加有效益,由此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到全球价值链条中的机会。只不过这种融入一般都是从介入全球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环节的低端道路开始的。

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方面,借鉴社会政治权利的运行机制和术语,Kaplinsky和Morris将价值链治理的运行分为立法治理、司法治理和执法治理三个维度。立法治理是设定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规则参数,如ISO9000质量标准等。司法治理则主要是审核绩效,并检查是否遵守相关规则。执法治理是价值链上的从属环节。目前,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在价值链的治理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遵循价值链设定的参数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先决条件。此外,Gereffi等人从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力量对比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市场型、均衡型、俘获型以及层级制等不同的治理模式,并对不同治理模式之下的产业升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为2008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相关成果]

注释:

①H.Chenery.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Franqoise Lemoine and Denis UNAL-K

ESENCI,“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egmentati

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CEPII, Working paper, 2002(02)

2.Gereffi, G. Humphrey J. and 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forthcoming i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2

3.曾铮,张亚斌.价值链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政策借鉴[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4.吴福象.经济全球化中制造业垂直分离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5(3)

5.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责编:芝荣)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价值链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