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009-07-15 09:54韦漫江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零售业国际化对策

摘 要:在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根据“入世”承诺,全面开放中国零售市场,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取消了对外资商业在地域、数量、股权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企业的独资数量明显增加,并购案例明显增加。在新的市场格局下,我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且已经起步。为了实现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文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零售业 国际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40-02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领域,我国零售业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历了从对外资企业商品的开放到销售形式的开放,大量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尤其在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根据“入世”承诺,全面开放中国零售市场,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取消了对外资商业在地域、数量、股权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企业的独资数量明显增加。在新的市场格局下,本土零售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化挑战。从产业组织理论来看,我国的零售业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从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理论来看,我国的零售业必将加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实现国际化发展。

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指外资零售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形式进入中国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组成部分,使得中国零售市场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第二,指本土零售企业通过国内的国际化竞争,发展壮大走向国际,进而成为跨国零售企业,在发挥本土优势的基础上,提高竞争力,实现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从引进外资到本土企业走向国际,是中国零售业完全国际化的过程。

我国目前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国家正在研究外汇如何使用,其中鼓励外汇用于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上,这对于我国零售业走向国际是一个极其有利的条件和时机。零售业国际化已经成为零售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就此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以“入世”承诺为契机,主动迎接挑战

我国零售业应以“入世”为契机,主动迎接国际化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入世”后国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积极准备,在与跨国公司的新一轮合作与竞争中形成新的优势。

近代中国两度经历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然而,这两次转变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19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除了输入商品外,还在中国开办银行、经营交通运输、设工厂进行直接投资。但是这种投资活动是在坚船利炮的护航下,在外国政府对中国政治经济的直接干涉控制下进行的。而一个半世纪以后,中国人自信而坚定地打开国门,将外资主动引进中国市场,秉持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活跃的充满希望的市场,也为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我国政府经过历时15年百折不挠的入世谈判,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主动而强烈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决心。

就零售业的对外开放而言,我国政府采取谨慎的态度,中国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零售业,具体内容是加入WTO后一年内允许外商控股;三年内取消外资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等方面的限制;五年后除少数重要商品和仓储式超市外,取消一切限制。这意味着2005年后的中国零售市场将全面开放。机遇与挑战并存,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迎接挑战,主动迎接挑战将使中国零售业赢得自信,赢得转败为胜,生存发展的心理资本。纵观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国际化历程,无不是主动迎接挑战。中国零售企业只有经过与跨国零售企业的较量之后,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具备跨国公司的素质,从而进入全球市场的大门;才能与外资企业真正地平等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才能使中国零售业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结构基础之上。

二、创造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的零售业自身也具有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发自零售企业自身和企业家内心的驱动力,本文称之为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原动力。创造并积极发挥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原动力,使零售业国际化发展成为零售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企业家内心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

1.从宏观方面看,我国应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并扩大出口市场。这是由于零售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动力。

2.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零售企业的改革,有序退出,适当集中,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鼓励零售企业与外贸企业合并,成立新型零售企业集团;鼓励中小零售企业进行制度创新,从家族式企业逐步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总之,通过多种方式集中成立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从而使国际化发展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鼓励企业家发扬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富有抱负,胸怀全球,具有雄才大略而非小富即安,进而使零售企业国际化发展成为企业家内心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作为企业家,如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总是力争上游,从不满足,对自己所开创的事业充满热情,具有宁可失败或犯错误也要发展,也要行动,也要有所作为的精神,值得我国企业家学习和效仿。

三、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我国零售企业应该通过对业态发展、经营手段、管理模式和经营资源等多个层面进行持续地总结、积累、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培育出零售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使零售企业具有国际化发展的能力。

在企业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绝对意义,保证企业竞争制胜的战略性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根本上不会存在或形成真实的竞争力,企业一旦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因素的组合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核心”,其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通过持续地总结、积累、消化、吸收和创新而不断培育出来的,同时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晶。

我国零售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在落后的基础上发展,在学习和吸取先进经验的同时,可以形成经济学家申科龙所说的“落后者的优势”即后发优势,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缩短与跨国零售企业的差距,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和升级。从资源优势积累,到锻造企业特质,到建构企业的价值链,进而形成竞争优势群和竞争力。

价值链是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就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而言,对价值链的管理,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在动态的国际化发展中,提高经营绩效。价值链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形成竞争力的重要组织方法。

产业内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是零售业产业竞争力增强的基础,但产业竞争力并非企业竞争力的简单相加。我国零售业各企业之间如能做到有序竞争,则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国际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产业竞争力因竞争范围不同分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区域产业竞争力。关于产业竞争力内涵,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环境说中,他并没有直接地给“产业竞争力”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但他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力的问题,认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国家环境”。他根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归纳出著名的“钻石体系”以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在“钻石模型”中,产业竞争力有六个要素共同组成,它们是: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显突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作为另一个外生变量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被学术界称为波特—邓宁模型。提高我国零售产业的竞争力,依据波特—邓宁模型,我国应该从从七个方面做起。

1.从生产要素看,它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我国零售产业应当培养和造就大批国际型的零售业经营管理人才,继续改善基础设施。

2.从需求条件看,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我国拥有巨大的零售市场,整个商业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国内商品市场继续稳步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批发零售贸易业景气指数继续在高位运行,国内商品市场保持旺盛需求,我国应继续保持这种状况,有利于我国零售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来看,它是指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应继续加强能源工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带动零售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4.从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来看,它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我国零售企业应制定企业长期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优化零售业产业结构,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同业竞争,以提高零售业的产业竞争力。

5.机会,是指一些突发性因素,包括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我国零售业应将一些信息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于零售业,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并且在经营管理和营销方式上不断创新,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6.政府是指政府对其他要素的干预。政府应制定零售业产业政策支持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并在需要的时候对其他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以利于提高零售业的产业竞争力。

7.从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来看,大量外资跨国零售企业已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零售业应学习和借鉴跨国零售公司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零售产业的竞争力。

这七种要素还应良好互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零售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国际化发展的基础。

五、创建跨国零售企业

我国应借鉴跨国零售企业的管理经验,发展理念及行为模式,创建本土的跨国零售企业。由于跨国经营企业是当代经济国际化的主体,也是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基本力量。我国本土企业在国内竞争中成长和成熟后,创建跨国零售企业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家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首先,作为国内企业通过正常的增长过程取得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先者;其次,在国内市场容量的约束下,其规模未能得到有效扩展,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于是需要寻求海外市场以便扩大生产规模、释放规模经济优势;第三,在出口受到进口国关税保护或竞争威胁的时候,企业也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到海外投资生产,就地销售。对于我国一些零售企业来说,通过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已掌握竞争方式和方法,有能力进行跨国经营;国内市场的买方特征已很明显,市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迫切需要向外寻找发展空间;我国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已跨国生产,就地销售,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

关于跨国企业在经营和决策时的心态、思维方法和策略(战略)取向。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帕尔默特在《国际公司的曲折演变》一文中指出,企业从国内走向国外,直至定位于全面的国际导向,其价值观念和行事方式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即母国取向,东道国取向,区域取向,世界取向。帕尔默特认为只有进入“世界趋向”时,企业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

六、加强零售企业跨国发展的基础建设

我国零售企业跨国发展的基础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建设,我国企业应向沃尔玛和家乐福学习,高度重视信息新技术的及时应用。

如沃尔玛建立了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应用了条形码,完善的内外部信息系统和紧密的联系使得沃尔玛总部、供应商及各分店三者之间及时交换商品的详尽信息,实现了商店的销售、订货与配送同步。

而家乐福则建立起以DSS和EDI系统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不仅使家乐福总部及时了解每个门店的销售数据,还有利于它大力发展集中采购和集中销售,同时出击电子商务。这充分说明零售企业的跨国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此外还须建立配送中心等,保证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统。

笔者认为我国零售企业应采取以上对策缩短与外国跨国零售企业的差距,并且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跨国销售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臧旭恒,徐向艺,杨慧馨主编.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郭铁民,王永龙,俞姗编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朱甫主编.沃尔玛与家乐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王林生著.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

7.杨剑非.2005:零售业扩张期到整合期的过渡年.中国商报,2005.12.

30

(作者简介:韦漫江,山西财专贸经系,讲师,国际商务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商务英语 山西太原 030024)(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零售业国际化对策
聚焦港口国际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我国城市化对零售业发展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