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两课”教学中运用研讨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2009-07-15 09:54杨江民
经济师 2009年6期

杨江民

摘 要: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对高校“两课”缺乏兴趣,甚至厌学。文章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的方法问题。文章结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效果,从研讨教学作用和实施运用的层面,分析在授课中采用研讨教学法的一些心得体会,以期对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两课”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研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99-02

高校“两课”是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2006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政治课进行改革。现调整后的两课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原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仍然缺乏创新的力度和普及度。随着科技发展,多媒体已经进入课堂教学,但是,很多“两课”教师仍然停留在在“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比较传统的教学状态,即使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简单的应用(仅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做成PPT使用,只是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得不到充分运用和展现。从学生的角度看,仅满足于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背诵记忆,但对如何理解和应用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主动、积极、自觉的学习。其结果,使我们高校“两课”难以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功底、又具备理解和运用政治理论知识的人才。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改进《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研讨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值得普遍推广采用的重要的方法。

一、研讨教学法的作用

研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或者专题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性的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教师引导、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的高效率,提高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近年来,研讨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越来越得到推广。研讨教学法有很多自身优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变单纯“灌输式”教学为学生“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完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体系。传统教学是单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系统的理论阐述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通过研讨来讲解理论意味着在复杂枯燥的理论阐述中引入各式各样实际生活的元素。研讨的话题一般现实有很大联系,且经过筛选、提炼的,具有典型的特点,使学生易于产生心理、情感方面的认同和感悟,为理性认识的获得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灌输法与研讨法相互支持,可相得益彰。

2.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现代学习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参入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活跃,情绪是否轻松愉快,对于知识能否顺利获得并转化为长期记忆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知识点多,内容丰富繁杂。教授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理念,以及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研讨教学法,以“问题”启思,凭“研讨”创新,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努力使学生参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学习,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生经过紧张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之中,学会了思考和迁移,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3.有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利用研讨教学法。讲研讨、学研讨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能得到检验、锻炼和提高。

4.研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研讨教学法,要以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研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出研讨中的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因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研讨法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研讨的选择

1.研讨教学所选话题或专题要具有典型性和适宜性。典型性在于研讨话题或专题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联系,要求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话题或专题,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合理地、巧妙地隐含在研讨之中。通过学生对相应研讨的分析,使得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并易记忆。适宜性是指研讨的选择和安排能在总体上适合本课教学的要求和适合学生的理解与接收能力。研讨必须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要求相一致相呼应,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内容,避免出现研讨和教材“两张皮”的现象。

2.难易度要适当。设计的话题或专题,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学的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特点等,精心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质疑,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预设教师主导角色的临场发挥构想,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构建每堂课的整体框架,备好、上好课。在通常情况下,程度复杂难度大、观点不好把握的研讨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有帮助。但当学生相应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高的时候,就使用一些难度大的个案,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观点产生误导。因此,话题或专题的选择应该根据书本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3.避免选用一些政治观点有误导性的、内容不健康的研讨话题或专题。《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两课”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所选话题或专题要起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作用,避免使用一些政治观点有误导性的、内容不健康的研讨,以免引起负面效果。

(二)具体的操作

1.教师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研讨教学课是锻炼学生思想、思考、思维、思辨的重要途径。树立“教师是课堂授课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扮演好好教师这“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中将学生的身心引入到研讨的具体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索,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行为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稳定的自主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潜力。

2.教师对研讨情况的准确全面把握。教师要熟悉所设计的话题或专题,理清话题或专题与现实社会的连接点,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问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能力,以便有针对性地来分析和启发引导;要对在研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分歧有充分的分析预测并制定应对预案,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变避免出现失控现象。

3.参入并掌控学生的参与活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讨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还要参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讨论中进行引导。同时,又要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4.要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总结与归纳,根据研讨中的观点和事实情况,紧密联系所教授的内容,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引导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达到对所学所认知的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春.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中教学法类型评析[J].高教探索,2005(5)

2.郑又贤.关于加强“两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新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3.康建利,张国富.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

4.安钰峰.关于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1998(12)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政法系 重庆万州 40400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