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滩生态城规划理念及开发模式的思考

2009-07-15 09:54黄倩倩周洪梅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

黄倩倩 周洪梅

摘 要:文章从上海东滩生态城的建设背景及规划的基本情况着手,总结了东滩生态城规划理念及开发模式方面的创新探索,并从东滩生态城未来发展的关注点和对其他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启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东滩生态城 规划理念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261-02

“生态城市”是在新世纪全球生态浪潮中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断升华后所提出来的未来城市发展范式。{1}理论证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环境革命”和城市化浪潮的逐步深入,我国也开始加入生态城市建设的队伍。被美国《商业周刊》列入“未来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规划与建筑之一”的世界首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东滩生态城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眼球,其规划理念与开发模式中的创新举措为其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引入了新的思路,势必会成为我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征程上的又一里程碑。

一、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背景

崇明是上海市唯一尚未开发的岛屿,面积为1200多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上离中心城市最近、至今保持原生态的良好自然资源条件,在上海市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一轮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其功能定位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型的生态岛”。1998年底,上海实业集团积极主动地关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探索崇明生态岛的开发过程中,联合世界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和战略合作伙伴,对崇明东滩86km2战略定位与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将东滩建设成上海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样板,以及我国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生态综合示范地区”的目标,{2}提出了在崇明率先建设世界首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东滩生态城的规划思路,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规划基本情况

东滩的规划从最初就在理念、体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完全按照国际生态城市的最新规划理论进行实践。根据2002年完成的《上海崇明东滩总体结构规划》,基于自然特性和经济适宜性,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确定了以“南部东滩生态城镇”、“北部现代农业”和“东部湿地公园区域”三大板块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东滩生态示范区的空间结构设想;而在2006年完成的《东滩南部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东滩南部启动区被定位为以“低生态足迹”理念为基础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镇”,启动区域规划面积12.5km2,其中核心区面积7.8km2,规划常住人口约5万人(最大承载8万人),新增就业需求3.5万人,形成“工作、休闲、教育、居住”相融合的各具主题功能的特色生态村落。外围区主要由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等组成形成良好的环境并设定明确的边界,防止城镇无限扩张。{3}

依据相关规划,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崇明东滩生态城第一阶段的项目将正式开放,届时最多将有1万人可以入住;至2020年,生态城将完成6.5km2的一期建设,最多可容纳8万居民;2050年时居民人数扩大到50万,整个生态城的面积也将拓展至30km2。

(三)区位优势

世界首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落户崇明东滩的创举,与东滩拥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息息相关。

1.地理环境优越。世界最大的河口冲击岛屿——崇明岛地处我国东部海岸带的中部与长江口交汇点上,外通大洋、内联长江,具有通江达海、连接南北的岛桥枢纽作用。东滩位于崇明岛的最东端,距上海中心40km,土地面积为86km2,是径流中泥沙在该岛的主要沉降区域之一,也是全岛最具成长性的部分,目前仍以每年140米左右的速度向外延伸。东滩地势平坦,高程在4.2米以下。该区域三面环水,北面是长江口北支水道末端,南面是北港水道,东面是长江口滨海区域。

2.资源条件丰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滩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东滩地处长江口、东临东海,拥有大片陆地资源,并且在东滩大堤之外,有数百平方公里的辽阔滩涂湿地,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资源,并处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区域。

3.经济吸收能力日益增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构成的中国“T”型发展战略格局是一个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来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宏伟战略。{4}上海是这个“T”型发展战略轴的节点,起着联结纵横两线带动全国的关键作用。东滩,正好身处中国经济发展前沿阵地——上海,假以时日沪崇苏越江大通道的正式运营,将完全通畅东滩与上海市区的交通瓶颈,市区的经济辐射强度将为东滩的经济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其战略地位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东滩生态城规划理念与开发模式的创新探索

东滩生态城的规划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它是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的生态城,不仅表现在物质形态上,而且能营造一种新型的经济与社会环境,适应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需要,倡导一种可持续的新型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东滩生态城的相关规划,融入并有机结合影响人们选择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各种因素,采取全面、系统、协调的规划措施,提出“一体化”的生态城市整合策略,建立起“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通过一体化资源管理模型与SPeAr评估系统对规划、开发与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协同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总目标。{3}总之,东滩生态城的规划目标、独特定位体现在其规划理念及开发模式上的创新探索,现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规划理念方面的创新探索

1.强调以资源生产力为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先。东滩生态城的规划第一个突破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出以资源生产力为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强调崇明东滩模式的核心纬度是“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框架,发展框架的目标是“实现环境、资源、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中一个目标的发展不会损害另一目标的发展。各个竞争目标之间的折衷不可避免,但它应当透明并且最小化。”

2.强调生态人文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精神。法国学者潘什梅尔认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便是指城市文化。{5}而强调生态人文价值内涵的城市文化资源,对生态城市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东滩生态城规划,注重地方文脉的保护和传承,体现地域的历史风情和人文价值,重点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和居民文化素质的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城的发展。

3.强调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提倡综合效益。东滩生态城的指标体系涵盖社会、经济、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城市农业发展、能源生产与节能、资源与废弃物管理、交通与可达性、历史文化保护等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系列指标体系,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一级土地开发规划缺少对产业、社会问题、生态多样性方面的考虑,只顾单方面指标上达到最优,而是强调了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局部功能与效益应当服务整体功能与效益,以期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4.强调环保理念,积极实现碳中和。东滩生态城规划注重环保理念,从交通、排污、建筑、土地使用、水处理、绿化的设计源头等方面充分考量,并利用科技技术设计有效模式得以解决或缓和污染现象。规划项目在全球领先探索减少碳排放方式,争取利用零碳排放的交通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每年减少40万吨,积极实现碳中和。

(二)开发模式方面的创新探索

1.建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东滩生态城努力结合科学技术,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将围绕生态城建设的资源整合起来,提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和相应投入,试图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规划理论的突破,通过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开发和其他增值经营活动获取收益。

2.生态科学指标具体明确,细化到具体项目。比如:生态足迹较传统开发模式减少60%,实现整体开发节能6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60%、生物质能的利用率达40%,水消耗比常规模式减少43%、水排放减少88%,填埋处理的废弃物减少83%,实现零碳排放、二氧化氮排放量每年减少40万吨,努力成为低生态足迹、低能源需求、低水源消耗、低碳排放、高效废弃物处理的生态城市。

3.建构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开辟融投资新路。所谓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通过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的设计以及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细分市场,创造需求,实现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是继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

崇明生态城除了在开发建设模式上有创新外,在商业运作模式和融资模式上也有创新突破。根据规划,东滩生态城将以四条路径为基础,建构可持续商业模式,开辟资金通道,它将通过长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的收入模式实现开发的可持续性,采用债券、信托、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来开源。

三、对东滩生态城开发的思考

东滩生态城的规划思路实现了理论研究、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总体规划、开发项目、国际合作等六大领域的重大突破,将开辟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其规划理念的“和谐化”、“人文化”、“可持续化”及开发模式的“规模化、综合化、系统化、创新化”对其他生态城市建设都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国内多个城市,比如河北廊坊、浙江湖州、山东济南等都开始将东滩生态城规划的理念与相关措施进行应用与深化,因地制宜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开发模式。笔者纵观东滩生态城的规划理念及建设开发模式,对其自身建设发展和对其他生态城市建设都有所思考和启示。

(一)东滩生态城未来发展的关注点

1.加强法律、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力度。生态城市的保障体系包括自然基底、经济实力、科技、文化、社会稳定、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其中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保障相对能较快提高和完善。{1}东滩生态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相关部门应通过一些明确的法律条例、法规政策、良好的管理体制建立等手段,来很好地维护和管理东滩生态城,以实现其长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2.应提升群众生态意识,广泛实行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东滩生态城的过程中,东滩生态城汇聚了世界最前沿的资源和智慧,有诸多领域和学科的专家参与,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引入了具有强大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如英国奥雅纳公司、汇丰银行、荷兰农业企业巨头等世界知名企业;并联合世界顶尖力量组建了“东滩研究院”。但是,在规划方案的制定、实际的建设推进过程,还有后续的监督监控,都应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应采取必要的宣传手段,提升普通群众的生态意识,使其能积极参与到生态城的建设和监督维护中。

3.可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来考核评估东滩生态城。东滩生态城的开发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不宜采取传统的、单纯的GDP指标进行衡量。鉴于资源成本在我国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可建议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对东滩生态城的建设和运营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估,为全国建立完善的绿色GDP指标体系起示范性作用。

4.避免“生态贫富分化”,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东滩生态城始建以后,应按照东滩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潜力和吸纳人口潜力来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使居民能共享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并提供多层次的就业机会和住房机会,采取必要措施和监督管理体制避免“生态失衡”、“生态贫富分化”的出现,确保公平、公正、温馨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生态社区的和谐发展。

(二)对其他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1.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生态城市理念。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发扬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在哲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树立人、技术、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城市,应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生态化城市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住房结构和交通结构,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2.依靠地方政府扶持,依赖中央政府决策支持。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浩大工程,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分析城市生态系统本地情况和演变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更需要中央政府的决策支持,可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管理机制来推动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在形成建设“生态城市”的大环境方面做更多工作。

3.体现城市个性,树立生态风尚。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色,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优势,体现个性,从而制定实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能优化城市绿化建设,保护历史风俗形态,丰富生态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内容,树立城市生态新风尚。

4.结合城市特点,建立相应“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目前,由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认识仍处于“雏形期”,导致人们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生态补偿和补偿过程规律缺乏初步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建立“具有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城市特点和不同的生态系统特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当然,依据东滩生态城的经验和地方实际,我国其他生态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还可以从加强理论研究、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广泛群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细化具体项目、完善法律、政策和管理等保障体系方面着手,深入建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

四、结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环境革命的世纪,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东滩生态城的规划于世界是个奇迹,而在其建设发展和运营管理中,若能步步为营,它势必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输出新思想的地方。而东滩生态城的案例也会为其他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全新的思路,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更加关注地域文化营造、注重适宜技术的应用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越来越多。

注释:

{1}杨志峰,徐琳瑜主编.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蔡来兴.东滩生态城——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E].政协专题大会发言摘录

{3}董山峰,李将等.世界生态城市上海东滩生态城的规划实践[J].时代建筑,2008(2)

{4}王祥荣,雍怡,邵田.国际视野下的上海崇明岛生态规划与建设对策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5}曾江.北碚区循环型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
鼓浪屿音乐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
四川康养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
区域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