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09-07-15 04:42田朋朋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体悟语文课程育人

语文教学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进行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其目标不仅是对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于漪认为:“学语文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而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生命,生命是人存在的最重要形式,因此语文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又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影响人的。阅读课是语文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同时“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一定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情感生命的外化,一定的生命内涵与形态都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并隐藏在文字符号的背后”[1]。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上,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注重生命教育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是由教育的终极目标决定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个体的生命观,这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其本身要义所在。另一方面,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这是其进行生命教育的优势所在。此外,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他们的过激行为与其生命意识的薄弱有密切关系,这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迫切现实需要。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也就是说,生命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2]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珍贵而每个人都具有了良好的生命意识,甚至有时是模糊的、朦胧的。中小学生能顺利地掌握具体的知识、解决学科学习中的难题,却少有明确的生命意识。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解决问题的机器人,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如果在教学中局限于具体知识的教学而对生命教育视而不谈,生命教育的缺失,将使个体的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正确的生命意识应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思考生命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自然而正常的,这表示个体开始思考生命,对待生命的态度与方式反映出个体具有怎样的生命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生命来之不易,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同时对待生命,我们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不仅唯一而且有限,有生就有死,一个人出生了,死亡是必然要降临的节日。面对这唯一而又有限的生命,我们应学会珍惜与善待,努力使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不仅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更要体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生命意识。语言是人类存在之家,文字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生命意识就蕴含在其中。如《我与地坛》,除了要学习其语言、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的不幸遭遇,体会深深的母爱,我们可以体悟史铁生的生命历程及他对生命的体悟。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他一度消沉、迷惘,找不到出路,也想到了死。但他慢慢地体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认为人生来本是残缺的,孤独、痛苦和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三大困境,面对困境与残缺,人要勇敢地活下去,要抗争命运。于是他拿起笔,进入“写作之夜”,以另一种方式开始了新的生命,史铁生表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第三,引导学生批判与吸收,完善生命意识。体悟作者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并不是要把其全部都纳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体系中,而是要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而完善自己的生命意识结构。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片叶子挽救一个生命的传奇。病入膏肓的琼珊把生命的有无寄托于树上最后一片叶子的存落,她消沉、悲观,认为如果最后一片叶子落了,她的生命也会随之而去。在这关键时刻,年迈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为琼珊画上了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成了琼珊重获生命的希望,她病情好转,但贝尔曼不幸离去。琼珊将生命的有无寄托在叶子的存落上,这不是正确的生命意识。我们要学习的是贝尔曼,他心中有爱,没有爱,他不会举毕生之力托起琼珊重生的希望,没有希望,琼珊也就放弃了生命。爱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生命,爱让生命充满暖意和快乐。懂得爱和会爱的生命是饱满的。

注释:

[1]陈尚达.生命关怀视域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2]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田朋朋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猜你喜欢
体悟语文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体悟书法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