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2009-07-15 04:42付怡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题中职生活

吉林毓文中学特级教师赵谦翔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历时两年半,于1998年11月在吉林市通过课题鉴定。这一课题立足“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全新的理念,本着一切以认知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高度,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笔者也从这个课题上得到了许多启示。

笔者认为赵老师这个课题成功之处是在于他新的教育理念,而我们部分中职教师对这个课题实验提出质疑,也是因为教育理念在做怪。同样半杯水,有人悲哀地说水不够喝了,而有人却在庆幸还有半杯水,这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对学生,对教学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我们的教育要发展,不是要看有多高深的教育思想的指导,而是要看我们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对这个教育思想有多深的理解和执行。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要前进,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如果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任何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师才是教育的“魔术师”,他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他也可以是历史车轮前进中的绊脚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学生,教育观念的推行最终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内化、实践、推广、完善。那么赵谦翔老师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个课题实验,对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又有什么启示呢?

1.这个课题对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育如何定位的问题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几个倾向:“一是以知识为中心;二是以教师为中心;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衡量传统的课堂教育,无论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都存在某些缺陷。最起码,它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忽视了人的生存,忽视了人的精神境界。从主体性教育的本质出发,这两种思想都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的课堂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大一统,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课本知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语言技能训练放在首位。大搞题海战术,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严重受挫。而赵谦翔老师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提出了“语文教育是人的发展”这一新的观念。他站在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高度,从根本上全方位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符合新时期以人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而语文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这个课题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个人就是学生。学生在这个课题中以一个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这个课题中,教师把学生看成全方位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爱好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氛围是紧张热烈愉快活泼的民主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学生个性不受限制,思维得到了最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探求能力得到提高。整堂课都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它从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出发,立足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这一人的潜能中最精髓的部分,这对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实在是个很好的借鉴。

2.这个课题对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他又强调“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不能做人”。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工具,还是作为学生将来从事各项工作应该首先掌握的基础工具,语文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如果违背了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一根本目标,语文工具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但是我们在看到语文是一门工具的同时,也应看到语文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也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文化精髓。所以说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工具,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和构成。语文学习具有人文教育性,通过语文内容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过程等去感化教育学生,使之探索真、追求美、崇尚美,达到净化灵魂、升华情感、完善人格的作用,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赵谦翔老师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的成功探索,为我们寻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模式提供了新的理念。长期以来文学教育在语文课堂的地位一直被弱化。我们对文学教育抱有一种狭隘的看法,对文学教育对整个语文教育的激活渗透熏陶的作用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健全的人格、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藴的巨大功效。而该课题就把文学教育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从这个课题实验思路上可以看出,赵老师在实验中大胆打破了当前观念中普遍存在的语文教育模式,他把生活感悟和文学熏陶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把情感培养与灵性启迪作为语文教育目标的两条主线,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终极目的。

3.这个课题对我们的启示是扩大语文学习资源的问题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该课题将语文引向生活,充分利用“东方时空”电视节目,校外专家、课外推荐篇目开展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多元开放、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的动态课程,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悟人生,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工具。赵谦翔老师的教改实验提出:“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这一重要理念,打通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了起来,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创造空间,他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因而获得了成功。刘国正先生为《中学语文》创刊二十五周年题词:“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黄初先生也说:“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远离了生活。我们仅仅把学生固定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和生活的交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理解语文,用语文中获取的语用规则去理解生活,唯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语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只是固定在课堂中,学生渐渐就会对书本知识失去兴趣,而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失去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才是语文的真正源头。

4.这个课题对我们的启示是如何提高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语文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职语文新教材,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从赵谦翔这个课题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教学的巨大作用。我们常说给学生半桶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笔者认为赵谦翔老师给予学生的何止是一桶水,应该是一个宽阔的海洋才对。苏霍姆林斯基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绰绰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并说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读书是广义的备课。想要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自我注水,不断地拓展知识的积累,构建有深度广度的T型知识结构。而这一点我们从赵谦翔老师的课题实验中可以看到累累硕果。“何以解愚,惟有读书”,这是赵谦翔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的一句话,赵老师说:“我读《论语》,读《孟子》,读《庄子》,读《古文观止》……读唐诗宋词,读元曲,读大师鉴赏……读梁漱溟,读李敖,读余秋雨,读余光中,读王小波,读《文学是什么》、读《哲学是什么》、读《美学是什么》,这才发现,文学原来如此多彩,思想原来如此多元,精神原来如此多姿—这才悟得:语文教学本该千姿百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我们许多教师需要努力追求的。教师要做一个思想家。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科学的说明文,如果语文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懂得的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1999,(5).

[2]张法正.谈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赵谦翔.实现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24).

[付怡萍伊犁新疆职业中专学校(师范学校)835000]

猜你喜欢
课题中职生活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