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

2009-07-15 04:42徐雪瑾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友情诗人诗歌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集中体现。诗歌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从古至今,生生不已。诗歌创作与人的生命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此,中职诗歌鉴赏也要依据课程安排,结合现今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探求生命意义、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一、唤醒生命意识,感悟生命价值

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意味着它不仅是文化的荟萃,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诗歌本身,还可以在感悟中让学生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

1.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的博大

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博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对大自然的描绘历来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诗人通过讴歌大自然来表达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雄浑。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是一首清新的小诗,诗人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描绘了梅花在冰雪严寒中傲然开放的倔强风骨。“独自开”显示了梅花独特的不同流俗的精神,“凌寒”显示了其高扬的独标高格的风貌。这种无畏的精神让人震惊,让人敬佩。梅花虽小,但她们的生命也能够如此壮烈。在诗歌鉴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的力量,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

2.从友情中感悟生命的本真

人的一生离不开友情,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生活充满矛盾和斗争,我们需要朋友的支持,以帮我们摆脱困境。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内心更渴望真诚的友情。可是社会、家庭的种种原因,让他们习惯于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因此在诗歌鉴赏时引导学生体会友情的真谛也很有必要。唐高适的《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对朋友的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朋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深情厚意可见一斑。《诗经》中的《秦风·无衣》是一首弘扬团结友爱精神的赞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士兵们克服困难,互帮互助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确定目标后士兵们步调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在诗歌鉴赏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联系,由诗人对待友情的态度来对照自己,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善待身边的朋友,在珍视友情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本真。

3.从亲情中感悟生命的厚重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如何去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了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在诗歌中有很多是描写亲情的,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诗歌。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行前老母一针一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中充溢而出,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这样的诗歌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情怀,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

二、探求生命意义,构建人生信仰

珍爱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中职学生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会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诗歌本身就具有思想性、移情性的特点,诗人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诗作的字里行间,很多诗人本身的际遇就是很好的人生观教材。在诗歌鉴赏时,教师应该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天宝十一年,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李白写下气势雄浑的《将进酒》,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表达了渴望入世的积极人生态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写了《归园田居》,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愉快心情;毕生从事抗金斗争的爱国诗人陆游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和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激情。于《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学生感悟到在逆境中要坚定成功的信念;于《归园田居》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学生体会到要保持高洁的志趣;于《示儿》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学生感受到应坚持崇高的理想。

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让学生在探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自己的人生信仰。

三、开展主题实践,强化生命教育

教育学家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中指出活动是学习最基本的途径。中职学生处于思维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主题活动最能给他们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作为诗歌鉴赏的载体,让学生在自主探讨、自由讨论中发现诗歌中蕴含的生命理念,对生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去重新审视自身的人生观。

例如组织开展“诗歌中的人生”的讨论会、“让生命与诗歌同行”朗诵会、“青春的诗”原创诗歌交流会等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讲述诗人生平、赏析诗歌内容,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体会到生命应该有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与豪迈,应该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和旷达,应该有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与博爱。

生命教育是一种情感和信念的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以诗歌鉴赏为载体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能够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

诗歌蕴含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它可以激励着学生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教师在诗歌鉴赏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诗歌内容,从而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诗歌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使学生的生活温暖而丰富,生命健全而高尚。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8,(1).

[2]张美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3,(1).

[3]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4]张金英.风骚掠影——职高学生诗词曲选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徐雪瑾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312000)

猜你喜欢
友情诗人诗歌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有友情要出租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们的友情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