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与苏庆黎

2009-07-30 05:55
炎黄世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陈菊高雄民进党

夏 木

陈菊率团来大陆展开“破冰之旅”,剧烈冲击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提前引爆民进党的路线斗争。特别她在北京苏庆黎墓前的感伤表情,使大陆同胞认识了台湾女统派活动家苏庆黎,也进一步认识了特立独行、胆识过人的民进党创始人之一的陈菊。

尽管事前一波三折,2009年5月21日—24日,民进党现任公职人员最高层的民进党中常委、高雄市长陈菊,甘冒民进党的大不韪,以行销世界运动会名义,毅然率团参访大陆,展开“破冰之旅”。一石掀起千重浪,剧烈冲击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提前引爆民进党的路线斗争。

陈菊此行,收获甚丰。

未持台胞证,享有免签证通关,由贵宾道入境。在大陆,陈菊获高规格待遇。

在北京,她会见了北京市长郭金龙,两人脸上璨烂的笑容,被记者摄入镜头。在上海,她会见了上海市长韩正。陈菊和两市长彼此介绍京、沪、高雄城市建设经验,她还介绍将于今年7月16日在高雄举办的世运会的筹备情况,希望京沪朋友多到台湾旅游观光,高雄市保障大陆游客安全。她邀请韩正市长参加高雄世运会,韩正则邀请她明年参加上海世博会。陈菊还不失时机,在京沪两地举办高雄世运的行销推介会,向当地旅游界及媒体介绍世运会情况。

在北京期间,陈菊还会见了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刘鹏承诺,大陆将应邀派员参加高雄世运的九个项目,参赛人数约100人,人员规模大大超过历届世运会。

“压不扁的台湾菊”

为什么陈菊甘冒巨大风险,以现任公职中行政级别最高的身份登陆破冰?个中缘由,不难探寻。

首先,大陆频频向台湾释放善意,“胡六条”合情合理,谋求双赢,为民进党人士登陆开启了大门,对民进党人士秉持灵活、宽容态度。具体措施更是一波强过一波,赠送利台厚礼,随之在岛内掀起大陆热。今年5月15日,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登场,规模空前,仅台湾方面就有8000人参加,涵盖台湾25个县市的县市长、议长或代表、台湾主要经贸社团负责人及科技、航运、影视等20多个行业的代表。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前“中国事务部主任”颜建发等人亦厕身其中。

其次,大陆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台湾,积极推动人民赴台旅游。仅“安利心印宝岛万人行”活动,就为台湾社会增进台币6.2亿元,推动股市红火。由大陆商务部下属的“海峡两会经贸交流协会”筹组的采购团又即将出发,共分20个团,采购金额预计共达100亿美元。“油水胜过口水”,但由于台南绿色背景,眼看两大利好,高雄得益不多。高雄近年经济不断下滑,失业率居台湾之冠,港口货柜吞吐量已由世界前三名大幅下跌至十名之外。对此,陈菊如何坐得住。

第三,陈菊的深绿背景,众所周知。陈菊出生于台湾宜兰县,今年60岁,迄今未婚。她体格壮硕,声音宏亮,有“压不扁的台湾菊”之称。她是台湾党外民主运动先驱,20岁即出任省议员、台湾党外运动元老郭雨新的秘书。1978年台湾举行“增额立委”选举,11月,台湾党外第一个组织化的政治组织——“全省党外助选团”总部成立,陈菊担任总干事兼发言人施明德的秘书。1979年党外政论刊物《美丽岛》杂志创刊,陈菊加盟该刊,出任编辑委员暨高雄市服务处副主任。次年,在受到当局镇压的“美丽岛事件”中,被台湾“警总”军法处以叛乱罪起诉,判处12年有期徒刑;在牢五年提前出狱后,又成为民进党创党18人小组成员。有此骄人历史,她敢于力排阻力,跨上“破冰之旅”。陈菊深知吃头啖汤的好处,她既有此本钱,何妨勇立潮头,闯它一回。归来后,面对绿营人士的呛声,泰然自若。她说,作为高雄市长,我是称职的。“各人做事各人承担”,“尊重不同意见,但不需要任何人来指导怎么做”。针对某些恶意攻击,她只消说,我因美丽岛事件坐牢时,你们在哪里?对方只好噤声。

陈菊此行,成功推销世运门票,有助于提升陆客赴高雄旅游意愿,又营造良好的陆资投资、两岸贸易往来环境,带动高雄经济发展,她的威信,大为提高,为陈菊未来县市长选举中增添连任筹码,并有可能进一步的提进。据《联合报》民调显示,陈菊大陆行获得62%民众支持,仅8%反对。

老是用屁股对着大陆,行吗?

陈菊此举在绿营内掀起巨大的冲击波,无可避免地引起绿营人士的登陆潮,激化民进党内部矛盾,促进党内路线斗争的开展。

陈菊登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说,民进党中央尊重陈菊的决定。对此,民进党的支持者必须成长。吕秀莲呼吁绿营对两岸问题要与时俱进。她说:“本土派、独派要面对现实,不应闭门造车。”她还深有感慨地说:“两岸距离太近,(国、民)两党距离又何其遥远!”她认为,民进党应调整两岸关系,不容许停留在美丽岛时期的旧思维看待中国。

民进党前中国事务部主任董立文撰文说,陈菊访中最大的突破口是“她在没有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及接受‘九二共识的立场,就以官方身份到中国公开访问,并得到中共官方的的接待和礼遇。”“第二个突破口是,陈菊公开到北京就一件国际事务(高雄世运)与中共的对口单位会谈,这是过去想不到而国民党也做不到的事情。”

大陆对民进党采取如此灵活的政策,毫无疑义,必将剧烈冲击民进党的两岸政策。

继陈菊之后,另一名民进党籍高官、陈水扁家乡台南市市长许添财,计划于6月底赴厦门活动。

针对新一波登陆热,民进党前“主委”李文忠强调,不能“老是用屁股对着大陆”,对此,蔡英文既要研议“党公职人员访问中国注意事项”,又要党内的“中国事务小组”先提中国政策论述与基本立场。但经过一番折腾,6月17日,民进党中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抛出“三不一没有”,即“不辩论、不订注意事项、不陷入政治操作,没有鼓励赴中交流”。

论者认为这是民进党在进退两难中无可奈何的选择。“不辩论”,党内对大陆政策有不同意见也不辩论,这是回避问题。“不订注意事项”,未来登陆改为采取“报备机制”和“个案判断”,实即是要大家责任自负。“不陷入政治操作”,是担心民进党被“统战”,丧失主体性。“没有鼓励赴中交流”,则是讲给深绿人士听的。这说明逢中必反已行不通了,但又没有勇气正视日益强大的大陆。

尽管有诸多限制,民进党内的大陆热并未消减。中常委罗文嘉将在7月举办“中国战略论坛”,“台湾新社会智库”也将举办“2009年两岸兵推研习营”,主讲人包括蔡英文和“陆委会主委”赖幸媛。

统派社会活动家苏庆黎

令人关注的是,陈菊此行,惟一的私人行程,是到北京福田公墓拜祭挚友苏庆黎。

陈菊在灵前瞻望良久,数度哽咽。她把一束鲜花放在苏的骨灰坛前,亲手触摸骨灰坛上的照片,深情注视,口中喃喃低语,似向庆黎倾诉。

为什么陈菊对苏庆黎如此钟情?苏庆黎何许人也?

苏庆黎,1946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取名“庆黎”,有“庆祝台湾光复的黎明”之意。父亲苏新,早年曾参加日本共产党属下的台湾民族支部,后脱离日共自行创立台湾共产党。台湾光复后,苏新主编《政经报》、《台湾文化》等报刊。这时中共中央派出台籍干部蔡孝乾、张志忠等来台与在台的谢雪红、苏新等建立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后,苏新先到上海,后赴香港与苏雪红等组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9年定居大陆,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常务理事、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理事,1981年逝世。苏庆黎和母亲曾一度随父亲赴上海,后回台湾,从此与父亲骨肉相离,终身未能谋面。不久母亲即被逮捕,苏庆黎是由姨妈抚养长大的,就在此时她结识陈菊,两人相知甚深,有段时间两人同寝一室,可见关系的密切。

苏庆黎在高雄女中毕业后,于1964年考取东海大学历史系,1965年重新考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受父亲影响,苏庆黎热衷党外活动,对政治、社运相当投入,就读台湾大学时期,已被视为台大党外活动的女明星,结识了杨逵、王晓波、南方朔、徐正光、王拓等人。她以杂志为触媒,宣传社会主义的改革思想,又参与各种社运,广交党外和社运人士。在陈鼓应介绍下,她与张俊宏、许信良、姚嘉文和康宁祥等党外人士,同时在《台湾政论》、《夏潮》杂志从事写作工作。创刊于1976年的《夏潮》杂志,苏庆黎担任总编辑,她与陈映真等宣扬民主和爱国主义,结合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反帝前辈和196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受难者组成的“夏潮联合会”,以促进中国统一、政治民主、经济平等、社会正义、乡土关怀、文化提升为宗旨,主张反帝反独,认识社会主义。同时注意报道工农生活,内容涵盖铁路工人悲歌、国内工人现状分析、矿工的呼声、童工问题、农民的心声等。《夏潮》从诞生起,即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苏庆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活动的。出版三年后的1979年1月,《夏潮》被台湾当局勒令停刊。论者认为《夏潮》启迪了整整一个世代,包括海外的人,已经有两代人在《夏潮》出刊后成长起来。现在台湾一批刊物,如《人间》、《前进》、《远望》、《海峡》等,都是《夏潮》精神的延续。

苏庆黎也担任过《海峡》杂志的总编辑。

1978年开始,苏庆黎从事党外助选活动,并在《美丽岛》杂志担任编辑。她与陈菊、吕秀莲被视为党外运动的重要女将,与陈菊情同姐妹。

美丽岛事件后,苏庆黎于1979年12月25日被捕,后因证据不足释放。据吕秀莲在所著《重审美丽岛》陈述,国民党当局释放她的主要原因,还是考量其父苏新在大陆的因素。

1983年苏庆黎加入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并于1984年与邱义仁、贺端蕃等人筹组劳工法律支援会。1986年,苏庆黎前往大陆考察农村,并获得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接见。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苏庆黎全力投入社会运动。1987年,她与王义雄、王拓等人筹组工党,及后于1988年退党;1989年台湾劳动党成立,她任该党秘书长,但也于1990年辞职,但她仍从事劳工运动。后来因病,苏庆黎长期定居在中国大陆疗养,仍积极参与并关注大陆的弱势族群问题。2004年10月19日,苏庆黎病逝北京,享年59岁,与父苏新同葬在北京。

10月25日上午苏庆黎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纪念堂举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楼志豪,民革中央前主席贾亦斌等,备极荣哀。

“人生有那么多政治吗?”

在苏庆黎墓地,陈菊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对着庆黎的骨灰坛,感触很深。她与苏庆黎在台湾最威权困难的年代,共同度过很多艰难痛苦的岁月,几乎在她们最年轻的30年,都活在恐惧中,苏庆黎是从小就在没有安全感、恐惧中长大的。当然,今天台湾的时空已经有很大变化。庆黎在2004年离开人世,她有很多未竟的事业,它对台湾的关心,她对台湾农民、劳工长期的投入,她当时在台湾办《夏潮》杂志,那个年代对台湾非常有影响力。庆黎因为历史发展过程的悲剧,承受很多的压力和痛苦。这次我能够到北京,我非常牵挂我的姐姐,我一定来看她。

陈菊又说,抚摸她的骨灰坛,看着她漂亮的照片,苏庆黎在我们那个年代非常有魅力,永远让当时参与党外民主运动的人难忘,她是永远的苏庆黎!那时候我跟庆黎在党外,被国民党视为四大女寇。

至此,陈菊一再哽咽说:“看庆黎到处奔波,现在说起来真的有很多感受,说不出来。”

当记者问及,苏庆黎在台湾归于统派,这次拜祭是否与民进党的理念不合?陈菊回应说:“人除了政治以外还有人性,我觉得人生有那么多政治吗?我们是在一个威权的时代共同一路走来,互相扶持,互相抗拒当时加诸我们身上的很多压迫。那时候台湾的党外民主运动是对抗整个独裁者对我们的统治,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谁是什么派,大家都是受压迫的人。所以,今天我来看庆黎,不是要陈述各自的政治立场,而是说我们在同一时代之中,我们敢于对抗当时的威权,我们承受很多的压迫,一路走来。但是现在,庆黎已经离开了,台湾或那个时代的人都要记得她在那个年代曾经为台湾的农民、劳工奔走,为他们发言,为他们说出很多公平的话。”

陈菊这番话说得多么好啊!她不愧为具有“党外”血统的人,这次“破冰之旅”,足见她特立独行,胆识过人。她今后沿着旧路走下去,抑或另有变数?“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何防放眼细看。

2009年6月22日

猜你喜欢
陈菊高雄民进党
高雄快轮直航大陆送年货
高雄悬日
“拒绝民进党”
让陈菊“终身受伤”?吕秀莲改口
蔡英文“捆绑”陈菊
日本民进党成立
蔡英文为选战想迁居高雄
高雄小黄狗遭遗弃 2年后仍在原地等主人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