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生命关怀

2009-07-31 01:01杨晓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主体价值生命

杨晓瑜

教育应立足于什么,这是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和首要问题。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看,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完善人格,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社会发展表明,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极大地造福人类,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并引发种种复杂而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人的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是分不开的。人不仅要拥有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人文、人类关怀精神,要有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在语文教育中,我们不应当设定某种模式来选择学生,而应创造不同的环境供学生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判断和选择,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关心。然而现实语文教育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似乎淡化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怀。淡化了对学生主体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尊重。近年来发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悲剧”事件可以说举不胜举:轻生自杀、离家出走、抑郁偏执、相互残害等等。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干什么?缺少了些什么?问题固然尖锐、复杂,但有一点,不管承认与否,教育应承担一份不应推卸的责任。做不完的作业,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繁多的名次排队,程式化的学校、家庭生活,残酷的升学竞争压力,父母“成龙成风”的期望,这一切难道不窒息生命生长吗?这难道是教育所为吗?这难道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感化、引导、启发人的行为,而人的一切本性应是其生命价值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因而语文教育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完善。因此,语文教育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价值取向上。应以人的生命为着力点。以尊重学生主体价值为中心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的活动……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要成为完善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次冲动”…。显而易见,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表现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追求灵魂与情感,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生命和精神成长的过程。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生命为着力点,以尊重学生主体价值为中心。

二、在教育方法上。以人为本。重主体性。重主体参与,融学校、社会、家庭、个人于一体

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性和主体联系在一起。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意味着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的作用而被动存在,并不听命于某种命运的摆布,在活动中能自觉地进行控制和选择,能动地进行调节和创造。可以说,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主体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沟通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桥梁。

“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之一,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人通过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客体无法成为主体反映的对象,主体也无法认识和改造客体,人不进行实践活动.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将无从发挥,人的主体性终将无以显现,从而就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给个体一种适时表达自我的机会并予以恰当引导,让其在承担、体验角色的过程中,感悟生命及对生命力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从而把握教育目的。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

三、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其最本质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价值

1语文教育是人的需要

人是具有多种属性的存在,在自然环境中能够依靠其本能维持生命,但要区别于动物,就得依靠教育。教育是促进人的本体总体生成的根本手段。语文教育以人的全面体现为核心,既坚持人的自然本源,又坚持人的历史性、社会性。语文教育呼唤人性,传播人性大义,开拓有利于人性发展的环境。因此,语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其核心所在。

在高度发达的世界里,知识体系的庞大和人的时间、精力的局限,使人要生存必须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人要发展就得有效地发现并扩充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教育正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伴随着人类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语文教育应使人明确自己的属性,激发人的尊严,确定自己的地位,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实践、去创造、去实现自己,使人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被发现,并得到完善。教育过程是挖掘人巨大潜力的过程,总是根据人类发展的要求和个体自身的生理基础与主观需要,给人提供抉择的机会,对人进行熔铸、塑造.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完善。语文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短处;还能对各种环境加以控制和利用,在选择的基础上,对人类几千年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传递给受教育者,引导人向正确的方向快速地、充分地发展。

2人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

“培养人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决定了人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从根本上讲,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在人、教育、社会的三维关系中,人处于核心的位置,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人也是教育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主体。语文教育理应以人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教育的出发点并不意味着必然脱离社会,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才有实现其总体价值的功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满足。为此,语文教育要体现人类的需要,按人类发展要求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来规划、实施,而不是按某一阶级、某一阶层的需要来办,更不能把它弄成是某一时期的应景时尚。

3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语文教育不是物的教育,也不是神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我国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把教育看作是劳动力的教育,把教育投资看作生产中的人力投资,强调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直接对口。这样,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劳动和传统式的服从,对个体价值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国家机器的螺丝钉”的水平上。这也使得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的活力,而这一切的必然结果是使整个社会缺乏生机。社会生产效率低、效益不好,与其说是劳动者生产知识、技术不过关所致,还不如说是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创造欲望不足所致。人在劳动中不仅要投人体力,还要投人品德、智力、热情、胆量和毅力,如果人没有需要或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失去了劳动的动力。人是劳动力,其内部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人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劳动只是手段,生存和发展才是目的。所以,教育应该是尊重和提高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力、挖掘人的各种潜能、扩充人的价值的活动。要造就一个好的劳动者,就要全面培养一个人,要解放生产力,就要解放人。语文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培养人、发展人去实现。语文教育不应该以社会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

总之,语文教育与教学的出发点应考虑到:学生应被看作教育的主体和顾客;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和乐趣,学校应培养完全意义上的“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引导他们逐渐学会对生活负起责任,使他们成为终生的学习者,使他们掌握日后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管理和工作技巧,并通过这些途径使其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育的策略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批评性和创造性思维;语文应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到“学会关心”,学会关注自己,关心他人,关怀世界。

在历史的深幽处沉思:只有个人从禁锢走向解放,人类才能从蒙昧走向科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创造人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的积淀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尊重人的本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欲望教育始终要明确的宗旨是把人培养成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地道的人。因此,必须根据人的属性和人的特征来确定目标,组织材料,选择方法,开展活动。现代语文教育的实质是充分地发展人的潜在的各种才能,焕发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提高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猜你喜欢
主体价值生命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