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2009-07-31 01:01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两性性别差异男女

刘 彬

男女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差异,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所有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诸多差异,是男女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这种差异早在191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两性语言的研究、社会文化的研究,而且有助于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和了解文化习俗,对构建平等、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从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和超越两个方面探讨该问题。

一、认识语言性别差异

1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

(1)称谓上的差异。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有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中国社会,对称谓极为重视,将其视为涉及“崇正名号”的大事。汉语的亲属称谓就充分体现了男女有别,而且具有很强的突出男性的意图:父系与母系亲属称谓有宗亲和非宗亲之分.宗亲拥有同样的姓氏。在称谓上以“堂”修饰,如堂兄、堂叔;“堂”是屋舍建筑中家族聚集之地。关系自然紧密;母系亲属则是外姓,以“表”修饰,表兄、表婶。“表”是室外之意,关系就疏远一些。兄弟之子为“侄”,姊妹之子为“外甥”;儿子之子为“孙”,闺女之子为“外孙”;父亲的兄妹为“伯”、“叔”、“姑”,母亲的则称“舅”、“姨”。这些复杂的称谓往往使西方人束手无策。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较汉语要少得多,但也区别男女。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称父母的上辈为“Grandpa”“Grandma”,称父母的同辈为“uncle”和“aunt”,表示下辈的有“nephew和niece”。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2)命名上的差异。不同民族在命名上也有性别差异,汉语和英语在男女姓名的选词酌句上就存在相似之处。女性的名字一般都选用女性味足、具有阴柔之美的字眼,让人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女子。西方女性常以花、草为名,英语中Mary、Rose只属于女性,Tom、Jack只属于男性。汉语有着更为丰富的姓名文化。对于女性的命名,也多以花草等蕴涵小巧、带有美感的事物名称为首选,如:香、嫒、菊等.女性的名字像花一样美且有诗意,体现出汉民族对女性美的独特视角。男性则多取自与权利和力量相关的事物,常用的有:刚、强、勇等。姓名的选词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于性别的价值评判标准。女性的纤弱温柔与男性的威猛英勇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从对男女性别上寓意的明显差异可见,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内容不同.对男性的要求是勇敢、刚毅,能光宗耀祖、建功立业,而对女性则是温柔、贤惠,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3)内容上的差异。“共同语言”是建立在婚姻和爱情基础上除肢体语言外的一种口头沟通、交流方式,对维护夫妻间情感和营造和睦家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社会定位、看问题的角度、立场和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差异,男女说话涉及的内容往往不同。男性热衷于社会话题,喜欢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发表意见,谈论的是生意经、政治、体育、竞争等;而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张三今天打了儿子等家务杂事,则是女性谈论的话题。男性话语的民族国家大空间和女性感性趣的家庭生活的小空间,虽然并不能说明男性的谈话严肃重要而女性的谈话琐碎无聊,但男女话语内容上的差别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会造成“共同语言”的缺失。进而影响男女双方的情感交流。

在语调的使用上男女两性也有明显差异。女性倾向于使用表示疑问、征询的升调,即便女性对所说话语内容确定不疑,仍会使用表疑问的上升调,而男性常用表示肯定语气的降调。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还表现在性别词语的不对等、男性语言泛化等方面,此处不再赘述。

2影响语言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

语言是人使用的,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必然会在语言使用中得到反映。除男女生理机制、心理、个体的因素外.男女两性所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形成男女语言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用习惯中的必然反映。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背后蕴涵、隐藏着深刻而又复杂的两性意识,男女两性自出生之日起,其社会角色与地位就被预设好了,男性始终被告知需具有男子汉气概、要有阳刚之气,要勇于挑战,要做命运的主宰;女性则被提醒要温柔、服从、文静,要严守社会规范。“男性应该怎么样”、“女性应该怎么样”,“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不断展开的关于性别差异的叙事之中,这一叙事形成并规定我们的角色认同、个人行为、自我观念以及性欲满足的种种可能的范围和可能性”。男女两性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评价标准不同,性别差异通过语言媒介表现出来也是情理之中的。

(2)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语言不仅反映社会传统文化,同时又强化了传统的观念和概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深受文化渊源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在两千年之前就给女性作了定位:“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的祖先,夏娃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这意味着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亚里士多德在《动物的起源》中写道“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东西方传统观念对男女两性的不同的评价和文化认同是一致的:男性代表正的一面,是统治、支配的象征,而女性则代表了负的一面.是从属和依赖的象征。“男尊女卑”的文化特征既规范了人的性别特征,又制约了不同性别的人如何使用语言,通过语言这一通道表现出来的女性语言特征就是倾向于接受男性观点;顺从、消极、优柔寡断和不确定;多关注家庭生活琐事;在交际中持配合态度等。“在成长中的儿童缓慢而痛苦地适应社会成规的同时,他的祖先积累了数千年而逐渐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了”(帕尔默)。传统文化观念是造成性别语言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超越语言性别差异

古今中外,显现在语言符号中的性别差异总是存在,只有了解和认识了这些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性别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超越差异,促进男女两性的交流和理解。

1性别差异给交流造成障碍的同时。使交流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

人类世界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因此在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在“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和探究差异,同时也在超越差异。这种超越可以从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转为有意识、自觉的实践。

2性别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客观存在,无法避免

我们要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性别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跳出“性别怪圈”,在着眼于男女两性成长的社会亚文化的前提下,从对儿童进行教育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两性间的排斥、支配和骚扰,以肯定女性而非贬低女性的态度正确对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既要考虑到性别差异因素,又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强化这种差异,在课堂教育中让男女学生识破性别差异背后的文化建构,鼓励他们打破这种文化建构,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3语言有性别差异之分,却无性别优劣之别

男性和女性既是对立的,又应该是和谐的。男女两性因其社会传统文化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在交际中弱化、排除差异障碍,获得交际成功,除了要注重学习、深入了解性别语言差异产生的背景文化,对涉及异性性别歧视的词语应避免使用,尽量使用优雅、得体、礼貌的语言外,还要兼收并蓄对方特色,克服自身弱点,努力适应对方的语言风格,相互尊重,提高社会性别觉悟。更重要的是男性作为社会的主体,要克服以个人所属群体看问题的思维定势,避免在话语中抬高本群体,歧视他群体,培养“男女平等”意识,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现代化社会性别。

4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应从信念、智慧、人格全方位历练自己,增强自立自强精神

女性要克服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意识,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偏见中解脱出来,把女性群体的命运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拥有话语权,避免人为地强化性别差异。

清代李渔曾说: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上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净化,男女两性间的沟通会更和谐、更美丽。

猜你喜欢
两性性别差异男女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