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景山的核心品质

2009-08-13 09:47黄艳梅
江苏教育 2009年14期
关键词:景山改革课程

黄艳梅

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应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诞生。时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陆定一代表中央和国务院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教学必须改革》的报告。毛主席讲,凡是重大的改革必须先经过实验。为此。党中央决定建立一所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以学制改革为主线,对中小学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实验的学校。北京景山学校因此而生,担负起教育改革的重任,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亚洲教育更新计划联系中心之一。1977年景山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校,1978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学校。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作为一块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景山学校建校之初,从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师范大学抽调人才,组成专家型领导班子,并逐年从著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吸收教师,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年轻师资队伍。“文革”前六年,景山学校的教改试验重点在小学,在小学集中识字、小学开设外语以及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改革等方面取得成功进展。“文革”中,景山学校因被江青斥为“贵族学校”而历尽劫难。“文革”后,教育拨乱反正,景山学校三名小学教师成为首批特级教师。该校在恢复教学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九年一贯制的总体改革试验,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学校开始迈上了创新发展的轨道。景山学校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在计算机教育、劳动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整体改革试验和单项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三个面向”为景山学校同时也为全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景山学校更是引起各方关注,该校分别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城公立学校、法国阿尔萨斯学校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承担了国内和国际合作多项国家重点教改实验项目,构筑了高水平的办学模式系统工程,成立了中小学教育研究所。

现今,景山学校拥有小学至高三12个年级。仍实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九年一贯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各阶段的教育现代化问题。景山学校坚持“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思想,遵循“明理、勤奋、严谨、创新”的校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综合整体改革试验,积极探索21世纪从小学到高中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继承、借鉴、创新,传播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改成果,推动教育改革与交流,坚持出经验、出理论、出教材、出人才,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做出了贡献。

从教育改革实验起家、以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为己任的景山学校,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其50年的办学实践使得教育改革历练为景山学校的特色与风格。课改景山,我们在探寻该校的办学特色时,却不能仅仅看到其教改过程和教改成果本身,而应该透过这些过程和成果感受景山在教育改革上的战略眼光和专业思维,领悟景山在中华民族现代化教育之路上的开创精神和探索品质。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行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校特色的根本途径。一所学校能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很大程度上要看这所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一所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要看这所学校对课程的不断调适与创新。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走近景山,感悟景山,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首先,教育改革意识强,充分运用课程话语权。

景山学校在学制改革方面试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整体改革实验。从1982年进行初中四年的首轮试验,1984年开始小学五年级学习期满的学生不进行毕业考试,凡是够升级条件者直接升入四年制初中一年级,学校经历了从“六三制”到“五四制”再到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该校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要求全面安排课程,同时强调打好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的基础,把三门学科置于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科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为辅,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该校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在教育改革中敢为人先,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开创新路。确立九年一贯制,小学和初中实行对接,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小学和初中成为整体,取消小学升初中优胜劣汰的升学竞争,可以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该校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自然课,继而把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综合为“社会课”,还开设了“形体课”、“体育保健课”,并把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课程,这是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和学校运行机制的创新。景山学校无论在学制还是课程设置上都有明晰的改革思路,这给我们带来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跟课程改革联系起来,从课程教学的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

课程是实现国家教育意志的载体,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重要思想为指针,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建了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课程权利主体,国家、地方、学校各自的课程权责得以明确。学校是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阵地,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学校要珍视在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话语权,倡导校长、教师和学生共享课程权利,明确相应角色,履行课程职责。学校要增强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多从课程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从课程的视界寻找教学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使得课程领导从无意识的行为走向有意识的活动,成为有效能的课程领导。

其次,运用专业思维,以课程领导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不仅仅来自于教学本身,而是由于在课程设计时就存在缺陷。景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该校以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按照各学科自身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编写了大量的实验教材。其中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数次修改,几易其稿,经“全国中小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会”审定,可在全国推广使用。景山学校站在课程领导的高度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该校不仅总结了“集中教学识字法”、“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还鼓励教师各扬其长,教学创新层出不穷。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理论受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几乎完全采用教学论的话语方式,人们课程意识淡薄,也没有什么课程权利。而在课程论的话语体系中,课程是一个大概念,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

想。课程改革涉及更为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定位、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课程改革只有引起学校层面的系列变化才能真正体现改革的意义。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更开阔的课程视野。因此,课程领导应该成为一所学校持续生长、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优质的教育呼唤高品质的课程建设和高效的课程实施。当前教学管理中旧有的行政管理思维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教学管理必须走向新型的课程领导。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不能拘泥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不能拘泥于教学“六认真”、教学流程等教学管理措施的改进,因为教学管理履行的只是指导、检查、督促教师的教的职能,这些解决的都只是“如何教”的问题。我们要运用专业的课程思维,不仅要关注“如何教”,还要关注“学什么”,以课程领导推动教学改革。

当前,关于课程领导的讨论渐趋增多,不少是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学校课程领导的意义,还有的认为课程领导就是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建设,这也都是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课程发展及改进就要为学生当下的发展提供面向未来和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应把学校课程领导理解为在推进学校变革与发展、实现师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能力,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与课程实践,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要确立课程思想,规划学校整体课程,因为课程思想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体现,是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学校应作出理性的思考;学校要监控课程实施过程,创造高效教学经验。因为课程问题不是纯理论或纯技术问题,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模式必须在实践中创造,落实于实践和研究才能积累实践智慧,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学校要形成合作组织,因为学校课程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校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力量,学校要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一个“领导共同体”,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促进教、学、研一体化,促进师生发展。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校长要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规划力、开发力、实施力和评价力,要形成长期而连贯的课程发展思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

第三。开展课程创新,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景山学校1984年开设了计算机课,景山人认识到,中国应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手段,应该有面向新世纪的未来工程。景山又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实施“现代校园大网络工程”,它的目标是全校教学、管理、学习、通讯等。全部使用电脑,实现网络互联,实现人机对话、开展交互式的学习与交流,实现技术与资料等资源共建与共享。1994年该校建成中国第一个校园多媒体宽带网络平台,1997年推出中国第一个面向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与教师的教育网站。景山远程教育网依托景山学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及优良的师资力量,致力于将东方教育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相结合,创造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模式。景山学校在语文教学上特色鲜明,该校通盘考虑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语文学习的整体要求,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从三年级起,以作文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语文教学体系。

美国课程论学者辛德尔等人归纳了课程实施的四种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布拉德利在《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中也讨论了课程领导的问题。认为学校的课程发展必须超越国家和地方的统一课程标准模板。开发、调整、改编并持续地改进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对此学校须忠实、规范、扎实地加以实施,但其并不排斥课程应具有的弹性和空间。在课改的具体实施中,地区差异巨大,资源和条件不同,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地加以统整,使之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整体,或者开发有特色的课程,是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

学校的办学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国家和地方更多地从宏观上对学校课程进行规范性的指引,这为学校重建课程、重塑形象提供了契机。这就要求学校要寻找课程领导的着力点,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调适和主动创新,在充分领会课程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实施国家、地方课程,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提高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的课程资源,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办学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科特色建设上,为了学生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发展,可以在已有的有关基本课程的基础上相应地设置一门或几门内容上拓展或加深的课程,各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往学校特色的方向进行统整。

从景山课改的视角、以变革的哲学来探讨学校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课程领导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内涵与永恒主题,是学校创新发展的专业品质和行为保证。课程改革终究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领导的意识与能力及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质量与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谋求特色办学的今天,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学校必须清楚于课程领导的意义,清醒于课程实施的现状,清晰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不断提升课程领导能力和实施水平,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猜你喜欢
景山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影像志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英勇的旧寨塔保卫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学样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