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例谈

2009-08-31 02:58职光明
关键词:石蕊碳酸芝麻

职光明

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出现两个质的飞跃:一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能够根据事物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进行判断和推理,但仍需直观、感性材料的支持;二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加,但由于这种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容易产生主观、片面、偏激、武断等看法。因此,教师在肯定学生思维方式、鼓励创新的同时,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化学课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理念一下子很难透彻理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不断培养其思维能力,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对于那些与平常所见所想不同的现象非常感兴趣,我就充分抓住这一点,通过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一些新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水的净化问题时,多数同学对过滤这种净化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对象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吸附这一种净水方法还不能深入理解。于是我便拿出准备好的一瓶看起来比较澄清的水,然后向里面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大家便看到水中出现了许多羽状悬浮物,他们很惊奇,一瓶看起来和平常喝的饮用水没啥区别的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交头接耳互相讨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便给大家讲到:同学们,看似纯净的水,现在出现了这些羽状固体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后可以产生一些胶状物对水中一些小颗粒固体吸附所造成的,原来的水中看不到它们,是因为它们的颗粒直径太小了,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现在被吸附到了一起成了大颗粒,就可以看到了。那么再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净化呢?“过滤!”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到。这种情景的创设解决了同学们心中的疑团,又加深了大家对知识的理解。我又趁热打铁进行强化和拓展“吸附不仅可以除去小颗粒的固体杂质,也可以除去一些可溶性的有颜色有异味的杂质,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通过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思维学习,使学生大脑迅速反应,逐渐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故意设障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我还故意去设置一些“陷阱”,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能和水生成碳酸的性质时,我先让同学们向石蕊试液中加入醋酸、盐酸等,大家发现紫色的试液变成红色了,然后让他们再取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也变红了。这时候我提出问题:前面实验中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遇到了盐酸醋酸等这些酸,在最后通入二氧化碳石蕊试液也变红是遇到什么呢?…碳酸。”有同学看了课本回答。我又说:“依我看应该是二氧化碳,也有可能是水,你怎么确定是碳酸呢?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哪种物质最后使石蕊变红了吗?”于是大家积极开始行动,小组活动很激烈,最后归纳出试验方案:1验证水能否使石蕊变红;2验证干燥二氧化碳能否使石蕊变红;3验证二氧化碳确实能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类似醋酸的物质使石蕊变红了。此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分发给各个小组。大家马上投入了对比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水和干燥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石蕊变红,但用水润湿的小纸花放到二氧化碳气体中很快变红了,这时大家都笑了:二氧化碳确实可以和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碳酸。问题解决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发挥空间想象,锻炼学生抽象思维

学生学习化学最难理解的莫过于物质的微观结构,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以及原子结构等内容,这些都是肉眼不能看到非常抽象的微小粒子,虽然许多图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粒子,但仍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我在课堂上试着运用了形象类比分析的方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讲到分子原子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烧杯,分别盛半杯水和半杯芝麻,然后讲到:同学们,如果现在有一种方法让你变得比芝麻还小,然后你跳到这个芝麻杯子里,你会有什么发现?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周围有一个个芝麻,粒与粒有空隙,我可以在空隙间走动,”有学生回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就像刚才的芝麻粒,如果你跳倒水杯中会看到什么呢?”在我的诱导下,闭着眼的同学们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我知道他们“看”到了分子,然后又趁热打铁使他们进一步对分子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又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同学们畅游了原子的内部世界,为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夯实了基础。

猜你喜欢
石蕊碳酸芝麻
冒泡的可乐
碳酸饮料可以灭火
你有奇迹要发生
芝麻的秉性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五环式探究实验教学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碳酸饮料是牙齿“杀手”
第十单元酸和碱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