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与视角

2009-09-10 09:41丛智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白蝴蝶气球视野

丛智芳

“视野”和“视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视野,比喻思想或见识的领域;视角,观察、审视问题的角度。对教材解读而言,视野指向的是思维的广度,视角指向的是思维的角度。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解读教材应有怎样的视野,又应选择怎样的视角呢?

成人的视野,儿童的视角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说。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儿。鸟儿问女孩儿:“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儿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上面这个故事,名字叫《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选人了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里。它的魅力不单是故事的哀婉美丽,还有人们从故事中读出的各种滋味。

有人从故事中看到了友情,一棵树和一只鸟的友情。好朋友树的心愿,鸟儿铭刻在心,尽管树已经不在了,可是鸟依然为那火柴点燃的灯火歌唱,患难见真情,这是友情的绝唱!

有人从故事中看到了诚信,坚守诺言兑现诺言。鸟儿答应了树,明年春天还给树唱歌,鸟儿不管如何,也要寻找到树,把歌唱给树听,这是诚信的力量!

有人从故事中看到了爱情,不离不弃,生死不绝。你看那鸟儿,是一个娇小的“她”,你看那树儿,是一个高大的“他”。树和鸟,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男人不在了,女人对男人的情依旧,这是爱情的忧伤!

有人从故事中看出了问题。如果树没有被砍,鸟和树的故事怎能如此凄惨?鸟没有了树,才会如此哀痛。这是环境意识的迷惘!

我们权且管这叫做解读的“视野”。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视野广阔了,会给我们更多选择和思考的空间,我们要思考的是:教学时,选择怎样的视角?

“应该想到童话的读者是谁。既然读者是小孩而不是文学青年,那么今日的童话就应努力回归到故事性。”故事的作者——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话,给我们一个思考的角度——童话的读者是小孩。那么作者通过《去年的树》,想向小孩说什么呢?我们试着从童话里找找答案。

应该格外留意故事开头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如果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看看文中的两句话: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显而易见,友情,是作者要热情讴歌的主题,树和鸟友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虽然大树不存在了,可是他们的友情还在,鸟儿坚持寻找到好朋友树,最后为他唱起去年的歌。尽管昔日的欢歌,此时已是鸟儿献给大树朋友的一曲挽歌,但它哀而不伤,悲而不凉,带给人的是暖暖的深情和无言的感动。如果说这里有诚信的成分,这里的诚信也不同于广泛意义上的诚信,这是对友情的真诚,是患难中的真情流露,我们可以看到,驱使小鸟一路寻找树的,是感性的情谊,而不是理性的诚信;而作者,他知道他面对的是孩子,不会把爱情变得如此隐晦,讲给孩子听,也不会通过小鸟和大树的生死相隔,来控诉人们对大树的砍伐,如果是这样,应该有更明朗的故事。

所以,我赞同这样的教学,因为它是直指友情的温馨美好的:

师:讲到这里,老师就有一个疑问:你们和好朋友能做这么多事情,那小鸟和大树呢?他们平常除了唱歌之外,到底还会做什么?你们和隔壁的同学说一说:你觉得他们平常还会做什么?

生1:在树上做鸟巢。

生2:说一些高兴的话,跟人一样,可能会对话。

生3:跟鸟聊天,谈一些事情,心事。

生4:鸟给树唱歌,树向鸟诉苦。

生5:我觉得鸟儿会在树上搭一个窝产卵。等鸟儿孵出小鸟来的时候,树就会很高兴,因为又多了几只小鸟来给他唱歌。

师:老师知道你们的想法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老师要请你们拿出笔来,把你们刚才跟同学们交流的那些美好的想法,把你所想到的那些事情自由地加到第一行里面去,描述好朋友的关系里去。大胆地加在课文里去。

师: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已经写完了,可是有些没有写完。你对小鸟和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没关系,先停下你手边的工作,让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觉得可以让小鸟搬一些树上的树枝,然后做一个鸟巢,然后可以边乘凉边唱歌,然后树也能享受小鸟乘凉的乐趣。

师:这么多啊,这么丰富啊!等会儿请你念的时候,把你加在故事里的那点一起来念,让同学知道你加在哪里,好吗?

生2:树给鸟儿提供住所,而鸟儿也会给树唱歌,还会装扮树,让树变得更漂亮。

师:哇!为她装扮。老师想听听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3:如果树上有虫子,鸟给树治病。一些动物喜欢吃鸟儿,鸟藏到树里,树就可以替鸟遮蔽。

师:很有自然科学的概念。还谁有不同的说法呢?太多同学哦。好踊跃啊!

生4:我加在“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给树缓解一下不开心的心情,树天天听着鸟儿唱歌也给鸟遮风挡雨。

师:哇!他连加在哪里都顺便告诉我们了。

生5:我也加在刚才那个地方。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当鸟受到别人欺负或者有什么不高兴的事跟树说,树可以帮她缓解,可以跟她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

师:缓解悲伤。透过刚才你们说的,还有你们原来想的,老师发现一件事情:原来故事刚开始在描写树跟鸟是好朋友的时候,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可是通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以后,会发现故事的细节增加了,内容也丰富了,甚至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两个好朋友相处的画面好像也更清晰、更具体。

(教学案例选自台湾台北市吴兴国小黄敏执)教,的《去年的树》)

我也赞同这样的对比阅读,因为同一个主题的拓展,不仅让学生对童话有更多的了解,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故事人文内涵的感悟,对友情的感悟。

师:真希望飞走的鸟儿的生活会像以前一样快乐。……我们来看另一篇童话。(学生读新美南吉的童话故事《白蝴蝶》片段:一个老爷爷在街角卖气球。这束气球,有红的、有蓝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别的颜色的。它们脸儿贴着脸儿,随着风在空中飘动。

一只白色的蝴蝶,每天都飞到这束气球这儿来,跟它们在一起玩儿。

这束气球里有个很小的红气球,白蝴蝶跟它最好啦!……)

师:想象一下,白蝴蝶会说些什么,一会儿我们听听同学们能编出哪些结尾来?开始。

生:自编故事结尾。

师:来,把你们编的结尾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白蝴蝶跟着红气球一起上到天上,红气球说:“好蝴蝶,你别跟着我,再上去,你就没有氧气了。”可白蝴蝶说:“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哦,选择了永远在一起。这是他编的结尾。

生2:这个蝴蝶就跟着气球一直往上飞,树上掉下一个东西把气球砸爆了,蝴蝶很伤心。

师:这真是个悲惨的结局。还有不一样的结尾吗?

生3:白蝴蝶跟着红气球飞上了天空,飞出了地球,看见了无数星星。

师:(学生笑)童话可以想象的,他们看到无数的星星,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

生4:白蝴蝶和红气球一起往上升,气球被挂在树枝上了,他们永远在一起了。

师:他选择的是比较圆满的。我们来看看作者原本的结尾。白蝴蝶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他也是要跟着红气球,不管他去哪里。

师:两个朋友,友情之间永不言弃,是吧?

生2:他们两个也是分不开。

生3:白蝴蝶像鸟儿一样,红气球像树,鸟儿在不停地追着树,白蝴蝶也永远跟着红气球。去年的树,鸟儿也是要永远和树在一起。

(注:教学案例选自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卢静执教的《去年的树》)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教师是成人,解读教材源于成人的视野,但学习的毕竟是儿童,所以,教学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科学的视野,语文的视角

阅读科学小品文,教师和学生的目光会不自觉向科学知识投去颇感兴趣的一瞥。比如,学习《太阳》,教师在课堂上就相应地拓展不少有关太阳的资料;学习《月球之谜》,教师就让学生搜集未解的月球之谜来进行交流……由于对知识的关注,从而冲淡语文味是教学这类课文常见的问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四上“科技成就”一组中的一篇。《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这组另外的三篇。我们能看到教材尽力向学生打开科学的视野。但是,如何从语文的视角解读教材,利用教材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课后题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语文教材的课后题,不是寻常的练习题或无关紧要的思考题,而是语文特点的集中体现,是课标理念的具体落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思考题一:多么有趣的课文啊!我要好好读一读,并把感兴趣的部分背下来。

这个题不仅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更提出了朗读背诵的要求:要读好课文,并把感兴趣的部分背下来。这个题目,是三维一体的,既有知识能力目标(把课文读好),也有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背诵积累语言),同时关注了学习情感态度(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思考题二: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这个内容,关注的是表达顺序和条理。课文叙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所用笔墨最多,表达也最有特点。这个题目即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理清表达顺序,并通过叙述体会表达的顺序和条理。

思考题三:我发现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让我们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词句的准确表达,用词严谨认真是科学小品文标志性的语言风格。尽管这篇文章内容有趣,语言活泼,但是依然清晰地体现着这个特点。除了例举的语句,课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比如,“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等语句中的用词,与科学推测是一致的,与科学态度是照应的。思考题三就是用例举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揣摩品析词句,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体会这类词句的表达效果。

即使是看似重知识的“选做题”和“资料袋”,(课后的“选做题”有这样的导引:“我要再找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资料袋”中,是有羽毛恐龙的发现提供了部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依据的科学资料。)着眼的也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实践的丰富,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获得。只要我们立足于语文的视角,科学视野的打开,不仅不会使语文教学走向知识的误区,而且会大大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

原著的视野,篇章的视角

中外文学名著,备受编者的青睐,从中国的四大名著到外国的著名作品,都以篇章、片断或缩写的形式,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些课文,最能见证教师解读教材利用教材的功力。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选的四篇课文,分别来自于四部中国古典名著——《将相和》选自(《史记》),(《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四个故事相对比较完整。

怎样准确解读、利用这样的教材呢?首先教师对原著要有比较细致的阅读,这样,在教学中,把故事置身于原著的大背景上,给学生一个阅读篇章的视角,突出篇章的教学重点。例如《猴王出世》教学片断:

师:对于孙悟空这个人物,你们一定很熟悉了,能谈谈你对他的了解吗?

生1: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大徒弟,他正直勇敢,杀妖降魔,非常厉害。

生2: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在降妖的时候,他经常进行变化,迷惑妖魔。

生3: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兵天将都拿他没有办法,后来被如来佛祖收伏,压在五行山下,后来随唐僧西天取经。为防他不服管束,还给他戴上了紧箍咒。

生4:孙悟空的武器是金箍棒,原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能随意变长变短,又叫如意金箍棒。

生5:孙悟空……

师:看来你们对孙悟空的了解真不少。孙悟空是只猴子,可他不是一般的猴子,《猴王出世》又展示了他怎样的不同凡响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个故事,在你有新的感受部分进行批注,一会我们再来谈谈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的孙悟空。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篇章与原著的交接点,把握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在学生阅读篇章后,引导学生质疑,或巧妙设疑,从而实现通过篇章的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例如《三国演义》的教学片断:

师:在《草船借箭》中,我们重点领略了诸葛亮的风采,同时也对周瑜、鲁肃、曹操有了一点了解,那么对于这些人物,你还有想深入了解的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周瑜的诡计?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怎么能相信他?

生2:我想知道,周瑜为什么要算计诸葛亮?仅仅是因为嫉妒他的才能吗?

生3:我想知道,周瑜和诸葛亮为什么要跟曹操交战?最后交战了吗?

生4:我想知道……

师:

《草船借箭》选自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全书共有一百二十回,要解开你们刚才的疑问,可以阅读原著,当然如果重点阅读一下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你会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周瑜的诡计,信任鲁肃;读一读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你会知道周瑜为什么要算计诸葛亮。读一读四十五到四十九回,你会知道交战的过程与结果。

《三国演义》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以致许多歇后语就来源于此,比如,“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东吴招亲——弄假成真”、“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言不发”等等,每个歇后语中都包含着有趣的故事,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原著,了解这些歇后语的意思,那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而这样的教学,源于教师对原著的深入了解,而这原著的视野,决定了透视篇章的视角,使我们的教学既大气磅礴,又聚焦精彩。

当然,如果像这样思考下去,我们还会想到终身的视野,阶段性的视角;整册的视野,单元的视角;单元的视野,一课的视角……总之,视野和视角是教材解读回避不了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是每—个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因为,视野决定教学的宽度,视角保证教学的效度。

猜你喜欢
白蝴蝶气球视野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居· 视野
飘飞的白蝴蝶
找气球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