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浙中城市群人文资源整合

2009-09-25 09:46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整合

方 敏

摘要:浙中城市群具有历史文化悠久深厚,道教文化广为传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等特色,根据此特色,本文提出了推进时空对接,发掘文化主题,共树区域品牌,嫁接文化经济,丰富旅游内涵,重放古迹光彩等整合的对策。

关键词:浙中城市群;人文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02—02

一、浙中城市群人文资源的特色

2007年3月,建城有2228年历史的金华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433处。另外,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如金华火腿和婺剧等享誉中外。纵观浙中城市群人文资源有以下特点:

1.历史文化悠久深厚。金华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美誉。被命名为“上山文化”的浦江上山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在文学、诗词、戏曲、书画、科学等方面人才辈出。如唐代的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张志和首创渔歌体,革新了词坛;贯休的《十八罗汉图》为中国古画瑰寶。自宋朝以来,金华学风鼎盛,以吕祖廉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南宋时名噪全国;元代名医朱丹溪创立滋阴学说,名扬海内外;明代宋濂作品广为流传;清代戏曲家李渔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现代的陈望道、邵飘萍、冯雪峰、曹聚仁、吴晗、艾青、黄宾虹、严济慈、施光南等都是世界级文化名人。

为弘扬历史文化,浙中城市群先后整理、修建了义乌冯雪峰故居、吴晗故居、陈望道故居、骆宾王纪念馆、浦江宋濂纪念馆,兰溪李渔纪念馆,金华黄宾虹公园、艾青纪念馆、严济慈图书馆、吴茀之艺术中心等十多处馆、园。这些馆、园不仅提高了金华旅游的文化含量,增添了人文景观的知识性和浏览性,而且提高了金华旅游城市的品位。

2.道教文化广为传播。金华的金华山又称赤松山,名列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相传为晋时黄大仙黄初平(号赤松子)修炼得道成仙处。赤松宫被誉为“江南道观之冠”。黄大仙作为道仙,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引虎救人”、“避雷遇道”、“叱石成羊”等积德行善、惩恶扬善、恩怨分明,能反映民众理想生活的的传说,1600多年前葛江的《神仙传》及《赤松山志》和各个时期都有记载。经形成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黄大仙自1915年传入香港,如今已向东南亚、欧美华人圈扩散,在海外华人地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香港、澳门、纽约、渥太华、悉尼等地的30多个海外黄大仙道观一直香火鼎盛,信徒以千万计。香港黄大仙祠,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集宗教、慈善、医疗、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强大经济和社会事业组织。

3.人文景观别具特色。浙中城市群人文旅游景观十分丰富,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侍王府、古民居建筑东阳卢宅、兰溪诸葛八封村、天宁寺、武义延福寺等五处,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咏楼、明月楼、古子城、府城隍庙、法隆寺经幢、鹿田书院等36处。其中兰溪诸葛八卦村系南宋末年诸葛亮第28代孙率族迁居地,八卦村的布局按九宫八封设计营造,以钏池为中心,八条巷向周边辐射,形成了内八卦,村落周围八座环拱小山形成外八卦。巷弄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小弄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座神奇莫测的八卦迷宫;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一条溪流呈S形穿村而过,形成一个巨型太极图。太极两端嵌进村口两边山坡好似无形气坝,28座大型古建筑对应天上28个星宿,将古村浸没在瑞气之中;浦江郑氏义门。自南宋至明代中叶300多年中,一家同堂15世,最盛时家中人口达3000之多,并受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为之赐封“江南第一家”;东阳卢宅古建筑群人称“北有故宫,南有卢宅”,被古建专家称之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

4.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浙中城市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自己鲜明独特的民俗文化。浦江板凳龙、浦江乱弹、兰溪滩簧以及东阳木雕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地方剧种婺剧、金华斗牛、永康十八蝴蝶等也被列入第一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东阳许宅花灯、东阳蔡宅高跷、浦江迎会、浦江抬阁、兰溪断头龙、磐安叠罗汉、磐安龙虎大旗、磐安炼火、永康九狮图、武义花灯花轿和金华道情都是浙中城市群独有的民间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活动。其中金华斗牛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带有东方文明独特魅力的民间游乐活动,其风情可与西班牙斗牛相媲美,被称为“东方一绝”。

5.商业文化方兴未艾。金华久负经商务工的传统。早在东晋、南朝时期,金华即为商业繁华之地;南宋时,婺州窑已名扬四海,丝织业也比较发达;清朝乾隆年间,婺江上商船云集,沿江街道店铺林立,已成为钱江上游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现在,浦江的书画文化节、义乌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永康的科技五金文化及东阳的横店影视城等,影响力遍及全国,有些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知名度。

二、浙中城市群资源整合方法

1.创新整合主体思维观念。(1)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局部与全局辩证统一的观念。在人文资源整合过程中,整合主体各方总存在利益重新分配问题,只有树立起资源整合的“双赢”观,才能在整合中彼此为对方利益考虑,激发起彼此整合的积极性,达到优势互补促进浙中城市群健康协调发展。(2)树立开发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统一的观念。要想使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树立开发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的观念,才有经济结构与经济行为的协调,才会有市场的“准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优势。(3)树立市场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统一观念。浙中城市群人文资源不仅门类众多,而且拥有各种资源的主体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异质性越强,分化程度就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只有树立市场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才能使资源供给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转变成统一的社会公共利益。

2.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一是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坚持“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在人文资源整合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好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人文促动;二是使资源整合中利益各方都能充分表述各自的意见、要求,实现资源整合各方“要我整合”转变为“我要整合”,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三是坚持制度推动,合理划分事权,做到职责明确,实现科学规范运作。真正建立起整合人文资源的政府服务长效机制。

3.优化资源整合的市场环境。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文要素的流向,但是由于市场的局限性这种要素的流动,人文资源的配置不一定就是最佳的配置,它还需要借助政府有形的“手”,弥补市场缺陷,改善市场环境,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需要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松与紧的关系以及内与外的关系。

三、浙中城市群人文资源整合的对策措施

1.推进时空对接。任何历史文化现象都有当时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对人文资源内容的整合绝不仅仅是分散资源的简单相加,要提升其价值必须依照原貌进行跨地区、跨时间的整合,进行时空对接。例如“黄大仙文化”已不是简单的地域文化,金华只是黄大仙文化的源头,尽管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把海内外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但香港黄大仙庙和广州黄大仙祠和金华黄大仙祖宫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将“黄大仙文化”的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物集中起来,捆绑申报文化遗产,不仅将创造性地开启“香港穗三地联动”的发展理念,开创联合申报文化遗产的先例,而且还将通过“黄大仙文化”这一条天然脐带,牢牢地抓住世界“黄大仙文化”的话语权,从而不断加强金港穗三地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金港穗三地的国际影响、国际地位和自身的国际友好交流水平。

2.发掘文化主题。人文资源的整合还要考虑内涵的扩张。存在于同一空间范围许多文化资源,表面上似乎主题分散、内容庞杂,这就需要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做整体上的把握,参考其外部文化形态重新予以定位,用新的概念展示它的主题,达到内涵的升华。在一个区域内,只要人文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就可以以一种精神或思想为主线,把其他零散的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或专题。

3.共樹区域品牌。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单靠某个景点个体的力量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单一的人文资源力量也是有限的。寻找人文资源的内部联系,实行联合品牌策略,才能达到1+1>2的整合效果。在浙中城市群的人文资源中,最典型、最迫切需采取此策略的是诸葛八卦村和俞源太极星象村。诸葛八卦村宗族文化非常典型,俞源太极星象村雕刻堪称极品,它们是道家学说和阴阳风水理论物化为村落建筑的两朵奇葩。两个村落都有巨型太极图,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4.嫁接文化经济。浙中城市群有着极多关于名优土特产的典故、传说,如“凤卧仙草”、“古岭仙橘”、“舜芋”等缘于白娘子天庭盗仙草、轩辕黄帝引种野果、舜历山躬耕培育野草等传说,金华酥饼为唐朝开国功臣程咬金参加瓦岗军之前所卖之烙饼,永康的五指岩生姜因永康五指岩风景区而得名。深入发掘独特的饮食文化,嫁接、整合人文资源,以人文典故包装饮食,对促进浙中经济实为营销高明之举。

5.丰富旅游内涵。浙中城市群各地民间文化遗产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通过开发、整合与利用打造主题鲜明、个性突出、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节,例如打造黄大仙文化节、金华煲文化节,金华火腿文化节、斗牛狂欢节、茶花文化节、兰溪风筝节、浦江书画节等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一些民俗节庆娱乐活动,如诸葛八卦村的祭祖仪式,俞源太极星象村的“擎台阁”、“圆梦节”等,成为庶民的狂欢盛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6.重放古迹光彩。浙中城市群各地普遍存在宗族色彩的破旧祠堂。在整合人文资源的过程中,应坚持挖掘保护“村落文化”与改善村容村貌同步进行,让旧祠堂“老树发新芽”,赋予它时代的新含义,既能遏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又能消除各姓氏村民之间的隔阂,还可以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场所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新华,金华.崛起中的浙中城市群策群[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0.

[2]胡政平.积极开发人文资源[J].开发研究,2005,(4).

[3]朱沁夫.论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J].云梦学刊,2004,(9).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认识和思考
民俗文化 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