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

2009-09-25 09:46黄焕山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高职教育

黄 蕾 黄焕山

摘要: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不是高职院校数量的扩张,而应是由层次性发展转向类型性发展;由理论性发展转向应用性发展;由批次性发展转向大众性(普及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学发展;高等教育类型;职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211-03

高等职业教育由最初的一些地方性短期职业大学发展到今天已有1168所,在校学生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的一半[1]。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如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如何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高职教育由层次性发展向类型性发展转变

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一种类型,而不是教育中的一个阶段或层次,同样,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而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更不是高等教育的底层、外围层、边缘层。高等职业教育定格于、终止于专科层次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偏离,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衡量标准的偏离。

所谓类型,《辞海》云:按照事物的共同性质、特点而形成的类别。[2]《现代汉语词典》将类型解释为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3]高等教育法将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种类型。可见,专科教育是相对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而言的,若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显然是偷换概念。将高等教育法中的专科教育用高等职业教育取而代之,那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就应变成高等学历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种类型。但高等职业教育并不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一组范畴,故高等教育法不可能从法理上规定专科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法也没有明确界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局限于专科教育,相反,职业教育法倒是强调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按照高等学历教育“层次说”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专科教育划等号,不仅在法律上找不到依据,而且在逻辑上形成悖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出发的,是相对于学术型教育而言的,它是一种职业型(专业型)教育。依照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学术教育是两种并行不悖的高等教育,是两股道上并驾齐驱的高等教育。依照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从高等学历教育上讲,高等职业教育应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而不是仅有一个专科层次,更不是等于专科教育。我国在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专科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学位的高等教育,从而背离了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高等教育“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从是否实行学位制度而言,是高等教育同其它各类教育的本质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也必须实行学位制度,第一,必须授予学位;第二,其学位序列也应该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目前既把高等职业教育认定为高等教育,又不授予学位的做法是毫无法律依据的。

将高等职业教育封顶于专科教育既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又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失去了内在发展的动力与外在发展的压力,无论怎样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到头来仍是停留在专科教育层次上,仍是一种没有学位的教育。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学位的授予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学位,另一类是专业性学位。这也可以从法规上找到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6年7月22日颁发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其目的是“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性专业人才”[4]。“应用性专业人才”正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高等学术性教育类型的对称。高等学术性教育授予学术性学位,如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位,高职教育则应授予相应的职业学位(专业学位),如烹饪师、电器维修师、护理师等。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谢桂华说:我国的专业学位在一些发达国家称之为“职业学位”,它是作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5]。不能授予职业学位(专业学位)、不能给毕业生从事某种职业“门票”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不能与就业接轨、不能与企业对接的教育,这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这十分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走内涵提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同时使原本与职业紧密相联、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些本科院校找不到北,特别是使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迷失了方向,丢掉了特色。这类高校定位于综合性大学、定位于学术性大学不具备硬实力和软实力;定位于高职教育,意味自降身份走“回头路”,于心不甘。这种方向不明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只能是“夹生饭“,使培养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甚至出现其毕业生与民工同台竞岗位的场景也就在所难免,如见于报端的硕士研究生竞聘卖猪肉,本科生争当洗脚工、清洁工[6],便是例证。若将这些高校纳入高职教育系列,其天地就会无限广阔。

高等职业教育急待由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转变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急待由学位制度缺失转变为高职教育学位制度建立,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符合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既有高等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研究生教育,又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由层次性发展转变为类型性发展,一是意味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层次封闭性发展走向高等学历教育多层次、多学位的开放性发展;二是意味高等职业教育由无师资来源的发展走向师资队伍建设良性循环发展;三是意味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走向体系完备、整体质量提高式发展。

二、高职教育由理论性发展向应用性发展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专科层次而不是定位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直接后果是使人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仅仅是学制的长短问题;使人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性高等教育的区别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多少问题、深浅问题;使人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区别是有无学位的问题,是校方发“双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还是发“单证”(毕业证)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状讲、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讲、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讲,高等职业教育不存在同本科教育有学制长短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一个完整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它同样包括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历形式上,学历层次体系上同其他高等教育没有任何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高等教育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同高等学术教育的区别不是表象的区别,不是形式的区别,而是内容的区别,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而是人才培养方向的区别,而是办学理念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技能性高等专门人才,强调的是:理论+操作,两者相结合;知识+技能,两者相融通;学习+工作,两者相协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职业”,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操手、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等内容。高等学术教育的本质是“学术”,包括学术道德、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创新精神等内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学术教育的“克隆”,不是高等学术教育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压缩饼干”,不是高等学术教育书本知识的删繁就简,而是突出知识的职业运用,知识的市场适用性,知识的企业经营环节的可用性。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以课程革命为核心,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学术型高等教育的类型。鉴于此,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建立教育教学模式,不是以学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为中心建立课程模式,而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为中心建立课程模式,而是以市场的变化为转移建立教育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不是不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理论的实用性,理论对操作的指导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应用性,知识在就业,创业中的有效性。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的难易以职业技能发展为转移。高等职业教育围绕职业转才有出路;围绕市场转才是方向;围绕就业、创业转才具生命力与活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关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而是在学中“动手”,在做中学,学与职业(岗位群)的用相统一。高职教育离不开两个“课堂”:教学课堂、实训课堂;高职教育离不开三个“基地”:实习基地、实训基地、顶岗基地;高职教育离不开四个“对接”:理论课与实践课对接,专业与市场对接,教学与就业、创业对接,技能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职业(岗位群)的轨道健康发展。这里有一个制度问题需要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应由发“单证”变为发“双证”,即由仅仅只发“毕业证”转变为既发“毕业证”,同时又发“职业资格(职业学位)证”。毕业证是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凭证(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高职毕业生的学历证书同研究型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凭证并无本质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同学术型高等教育证书形式的本质区别不是学历证书,而是学位证书,即高等职业院校发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学位(职业资格)证书,学术型高校发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学位证书。职业学位(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的技能凭证,是从事某种岗位(职业)的凭证;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学位证书是学术型高校毕业生学科理论(知识)的凭证,是从事学科深造、学科研究的凭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自主发“双证”之时,是高职教育由知识性(理论性)向应用性(技能性)转变之日。

三、高职教育由批次性发展向大众性(普及性)发展转变

中国高考的分数导向,分数指挥棒是通过高考录取批次体现的。高考不仅有录取分数线,而且还将上线分数划分为若干档,高校则划分为若干批次对应分数档错开录取新生。高职院校属最后批次录取最低分数档的考生。这种批次录取制一方面为应试教育,分数第一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产生了社会负面影响。

一是使高职在高中学校被淡化。高职最后批次、最低分数录取新生的制度导向,和只重视非高职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使高中学校将以往的比“升学率”变成拼“升本率”,特别是比“升一本率”[7],在一些高中学校心目中已将高职从大学中出局。学生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8]。二是高职被高考学生弱化。高考成绩好一点的读不了“二本”,也要读“三本(续本)”,有的考生甚至复读也不愿上高职。三是使高职被学生家长边缘化。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名校,进一流大学,社会舆论,人们的思想观念冷落高职,看不起高职,高职的科学发展遇到制度瓶颈、政策瓶颈。

高职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完全可以改批次录取为提前单独录取,或是与学术型高校并行录取,在制度上使高职院校与学术型高校一视同仁。在政策导向上至少不是看不起高职,使社会认识到高职教育和其它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杨福家院士指出,1997年,哈佛大学一位校领导曾说过,没有社区大学就没有哈佛大学,如果所有的大学都像哈佛,美国的社会是要崩溃的。如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拿诺贝尔奖,那美国社会也要崩溃的。“国家要在政策导向上支持‘行行出状元,并且要有具体的举措,张榜天下。”[9]高职教育改最后批次录取为提前单独录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一流高校,学术型高校培养顶尖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录取的学生不应过多,在校生规模不应太大。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占普通高校数不到40%的本科院校,[10]其在校生规模已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平均每所本科院校的在校生规模超过1.1万人,而高职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 不足4000人,[11]这种人才培养规模倒挂的格局既不利于高职的发展,也不利于研究型高教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是划分类型的。

正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无梯次、无特色,出现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与民工挣同一就业岗位的情况就不稀奇了。学术型高校的在校生规模应突出“精”,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应强调“多”,社会人才类型的数量结构,有人认为它们之间的比例以1:20:40为宜,[12]即学术型人才(科学家等)占社会人才类型结构1.64%的比重,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占32.79%的比重,技能型人才(技师、高级技师)占65.57%的比重。依此分配高校1600万人的在校生,学术型高校在校生规模只有26万余人,工程型、技术型高校在校生规模近525万人,技能型高校(高职)在校生规模应有1050万人。可见,在高校的扩招过程中,不应是目前的综合性、学术性大学扩招,而应是高职院校扩招。高职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学术型高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的保证,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但都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的,切不可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30年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上)[N].教育文摘周报,2009-01-21(6).

[2]辞书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931.

[3]中國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79:679.

[4]见www.ec.js.edu.cn/newstiles/2006-10/4283.shtml-14k-EB/OL].

[5]转引自陈勃生.专业学位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2008-08-22.

[6]济南聘40名大学生扫马路[N].武汉晨报,2009-01-21(A17).

[7]究竟谁把“高职”不当回事?[N].转引自教育文摘周报,2008-09-10(5),见新民晚报,2008-08-08.

[8]杨福家.中国综合大学过热 人才培养无梯次[N].教育文摘周报,2008-09-17,(3).中新网2008-08-19日讯.

[9]杨福家院士:我们的政策导向仍看不起高职[N].每周文摘,2008-07-01(2)见中国青年报,2008-06-26.

[10]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的报[EB/OL].中国高校信息网,2008-05-07.

[11]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EB/OL].中青在线,www.cyol.net.2006-09-14.

[12]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上)——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EB/OL].CSDN首页,2006-11-15,来自新浪blog.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高职教育
推动教学秘书工作科学发展之刍议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如何使农村幼儿园教学更加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