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9-10-13 09:11沈卉卉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1期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

沈卉卉

摘要: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领域,我们也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贯彻和落实,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点。只有坚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教育领域,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一件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信息化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31-02

一、引言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指的是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不断引领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状态。

“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2005 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了2 300 万人,比2000 年增加了近1倍;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8.5 个百分点。2005 年,全国共招收普通和成人本科、高职(高专)学生697 万人,比2000 年增加了320 万人左右,年平均增长13%。其中,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04 万人,比2000 年增加284 万人,年平均增长18%。全国普通和成人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1 997 万人,比2000 年增加1 083 万人,年平均增长17%。其中,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1 562 万人,比2000 年增加1 005万人,年平均增长23%。2005 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6.48 万人,比2000 年增加23.63 万人,年平均增长23.21%。在学研究生97.86 万人,比2000 年增加67.74万人,年平均增长26.58%。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短短五六年异军突起,招生规模超过本科,在校生人数与本科持平,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十五”期间,高校向社会共输送了1 300 多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完善。对于招生规模,社会上议论比较多。有人拿美国的私立大学和中国的大学相对比,批评说中国的高校规模太大,因而产生了诸多问题。但我认为这样对比是不科学的,因为美国也有不少世界一流水平大学是公立大学,这些学校的规模一般也都在万人以上,达到四五万人的不在少数。我们国家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公立的,所以应该和美国的公立大学比才更合适。公立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多数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讲求的是办学效益,我们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才进行相应改革的。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扩大规模,而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这是立足于国情,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结论。

二、科学定位和办学体制改革

1.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须强化追求真理、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进一步增强大学的历史使命感。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首先必须解决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定位问题,而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则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理念(即大学理念)来体现的。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中国大学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当我们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后,究竟应该确定什么样的大学理念。由于大学理念涉及到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社会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因而人们把大学理念视为大学的灵魂、生命和指针。树立正确的大学理念,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这就要求大学既要为现实社会的正常运行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又要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创造来引领社会进步。这就要求大学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动态,按照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那些不被世俗所摇撼、不受时光融蚀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只有坚持这种理念,大学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要从国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中吸取营养,不断强化追求真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真正做到:在继承传统中与时俱进,在服务社会中坚守信念,在顺应时代潮流中高扬理想旗帜。

2.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大学体制。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要建立一种能反映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做保障,以实现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构建现代大学体制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一般说来,现代高校管理体制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学校组织发育的外部环境,二是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

对高校来说,首要任务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在充分尊重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和充分保证学术民主的基础上,依靠教授办学,实现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和决策科学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管理民主、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高校内部机制。一般而言,一个学校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一是是否形成了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传统,二是学校内部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我国高校缺乏的正是这两方面。过去高校内部改革单纯强调竞争机制的建立,而忽略学术创造的特殊性,没有同时建立起在学术方面的民主评价机制,对许多学术问题往往采用行政方式进行管理。比如科研立项、科研获奖等方面都带有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色彩,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竞争机制势必带来更大的不公。以此,高校内部体制的改革,一定要在充分尊重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充分保证学术民主的基础上进行。

3.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应克服不顾国情、省情和校情盲目追求学校升格的倾向,避免高等教育的同构化现象。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还应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的问题,努力构建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服务社会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中国,长期以来,政府单纯地根据学校的学术地位和隶属关系将高校分成不同的档次、给予不同的待遇,从而形成了高校中的富校和穷校群体。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都把挤进学术殿堂或迈上更高学术阶梯作为学校的奋斗目标,以期获得政府更大的支持。于是,专科升本科、学院改大学,高职学院变普通高校,教学型大学变研究型大学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大奇观。其次,由于发展目标一样,导致了众多高校培养目标的趋同。各个高校的招生章程在介绍本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时千篇一律都是所谓的“高层次”、“高质量”、“高级”专门人才,很少有独到的人才培养规格表述和相应的培养模式设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产品”和“通用产品”。再就是一样的科研导向。由于传统的“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和激励导向的偏差,国内高校形成了一种以科研数量挂帅的风气。教师晋职,学校升格,评奖排名都以科研的数量作为重要依据。因此,“以教学为中心”并没真正落到实处。结果,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被弱化,形成了许多校名大、名气小,定位高、水平低的学校。所以,高校在要求实行同等“国民待遇”的同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认真反思和审视自身的办学思想,根据学校的实际和社会的需要搞好学校的定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办学方针。

4.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方针,努力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和谐校园。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使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增长才智、成为成熟的社会公民,其职责就是为青年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目的和使命,决定了高校办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

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本着提高讲授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原则,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上,应坚持把对学生成长是否有用作为基本原则,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学生成长的目标来开发和设置,坚决制止因人设课,因无人不设课的现象;在教学评估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使教学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学生的意志和选择;在科研上,应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力的转化,使学生成为学校科研的直接受益者;在硬环境方面,学校的教室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餐厅宿舍和交通条件的布局都应以方便学生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现高校内部的和谐发展。

近几年,一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以服务学生为主,而是以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为主;学校工作不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而是以增加科研数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为中心;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也不是以方便学生为主,而是以便于管理为主等等。一些学校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学生对学校认同度的下降,不能说与此没有联系。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逐步构建以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的学校工作格局和教学生活体系。

参考文献:

[1]冷余生,等.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徐辉,等.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布卢姆.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刘华山,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6]伊鑫.正确认识和坚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潍坊学院学报,2005,(5).

[7]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8]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9]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EB/OL].www.deu.cn.

[责任编辑 陈凤雪]

猜你喜欢
信息化时代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信息化时代的财务管理变革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