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发展定位研究

2009-10-15 06:14张文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定位办学院校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纵观我国高职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严重的现象:(1)重规模扩张,轻育人效益,造成数量攀升而质量下滑;(2)盲目升格、攀高,结构严重失衡;(3)定位不明,功能失调;(4)机制不畅,运行不良。这些问题,一度使一些高职院校或因过度扩张,或因思路混乱,或因招生就业不力,或因体制制约,或因财力不足,而渐入困境或徘徊不前。于是,突破定位的约束,寻得适合于自身特色与发展前景的办学定位,成为高职教育走出困境、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而,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社会服务定位、体制运行定位、经费运作定位等,就成为对高职教育全方位发展的定位要点,对这些要点加以研究,对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办学目标定位:高职教育不宜错位——

高职之高不宜越位,高职之职不宜缺位

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简单说就是对人才规格的定位。而人才规格是为市场量身定做的,因此,对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进行定位,首先要瞄准市场,要适应市场对“高”与“职”的要求。

毫无疑问,高职姓“高”,是高等教育序列中的一分子。但是,此“高”非彼“高”,这里的“高”,除了学历高以外,更主要的是职业技能水平高,强调的是一个“职”字。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要“高”与“职”并重,“产”与“学”并行。

“高”,不是高层次,而是高级。就是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其他技术工人一样,是同一层次的。但是,就技术等级而言,应该是高级的,这其中包含着学历之高和技术等级之高。这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因而,高职教育就要找准市场发展节拍,合理设置专业,调配教学资源,从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的定位,落脚点应该在职业技术等级之高。

“职”,不是职能,而是职业,突出技术操作的职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走向社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其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动手操作型的,而非管理型。因而,高职教育之“职”,是职业,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教育。因此,对于高职的定位,着眼点应该是技术操作的职业岗位。

从2005年开始,高职办学目标显然定位在两个方向:一是“全国示范性高职”,一是升本。于是,出现了办学规模不顾实情一味扩张,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不切实际进行“冒进”调整,师资队伍东拼西凑的现象。其实,这样的定位追求显然是不妥的,也是不行的。高职教育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形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大背景下,无论是高知识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而社会需求更多的是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办学目标定位就是要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顺应行业需求,并为其打造所需的高规格人才。

办学特色定位:有特色才有

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研究和实践表明,没有特色,形不成品牌,高职教育将出现专业重叠、资源浪费、区域竞争加剧、招生就业吃力等不良症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地区办学重复而人、财、物过量消耗,生源吃紧而教学资源闲置,毕业生就业难而有些企业、行业却为人才缺乏苦恼。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具备鲜明的办学定位,从而以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规格赢得市场占有率。

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从宏观上说就是它的基本特征,即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相吻合。但是,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定位而言,高职院校更多的要立足于个性办学特色定位。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高职院校要想赢得主动权,靠的不是共性特色和政府调控,而是其独有的个性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

个性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而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主要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理念、教育模式、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

“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兴校,以特色强校。”(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语)2007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提出了“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特色”的问题,从而引发教育界对办学特色的深入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看优势、看特色。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各自的办学目标,发展办学特色,才能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这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定位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就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规模适度、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社会服务定位:践行产学一体,输送技能人才,解决技术难题

仔细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就可以知道,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产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质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性质的教育。《职业教育法》也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由此可知,高职教育,本质上就是立足地方经济,为企业、行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技服务。因此,高职教育的定位内容,其社会服务功能定位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的本质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服务和人力资源支持,正是高职院校力所能及,也是务必如此的办学之路。

首先,社会服务观念提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当前,高职教育的三大功能并不均衡,甚至有失偏颇。各高职院校普遍把教育学生、让学生顺利“就业”作为唯一的办学目标,而对科研功能轻描淡写,对社会服务功能更是以“培养学生就是人才服务”为幌子一带而过了。殊不知,高职办学是以社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如果缺少了正确的导向和广泛的支撑,则高职教育将变得盲目。因此,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强有力的科研服务,以服务特色和服务质量升华高职教育,将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标识。

其次,社会服务细节着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需。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社会服务在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上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走产、学、研结合的“必由之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互补双赢,是高职教育遵循的办学原则。因而,高职院校想要获得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消化大批毕业生,就要本着服务企业的思想,从专业设置到科技攻关,都要以企业的生产发展为导向,培养大批的企业需求的高等技术人才,并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和科研服务效能。

当前,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并不正常。有的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职院校热情高涨,企业不理不睬;有的是高职院校虚张声势,企业也假声应和。究其原因,一是高职毕业生的质量问题。虽然每年大批量的毕业生“生产”出来,然而,“合格品”却没几成,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于是大批的“人才”成了“闲置品”。因而,高职教育能否真正为社会提供人才服务,关键在于把好质量观。二是高职教育的科研服务问题。对高职教育来说,科研同样是发展的重要成因。高职院校就是要为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服务,以满意的服务质量赢得企业的信赖,从而密切校企关系,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目标。

体制运行定位:市场机制作用下高职教育必须拥有自主权

综观高职教育现状可知,或因招生自主权不强,生源不足问题严重;或因政府统得过死,机制运行不畅;或因教育管理不善,办学程序紊乱;或因投资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齐等等问题,已使得高职教育运行不畅。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机制问题。因而,给体制运行以一个合理定位,实现高职教育的自主权,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需。

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将高校自主权的内容归纳为6个方面:在学校管理中抵制非学术的自由;学校自主分配经费的自由;聘用教职工并决定其工作条件的自由;招生的自由;课程设置的自由;决定考试标准方式的自由。结合现状,择其要者,可将高职教育的自主权简要概括为办学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高职教育要想以灵活的机制和高质的人才赢得社会认可,必须一定程度甚至完全赋予高职院校管理自主权和招生自主权。这将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拥有管理自主权,意味着政府的管理权逐步淡化进而退出,实现高职办学社会化,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将由市场选择决定,优胜劣汰。然而,近年来,大多高职院校受资产所有制、国家拨款额度和招生计划的限制,依然是在政府的严格调控和指挥下办学,办学概念不清,性质不明,权限难以把握,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等现象。因此,政府必须顺应市场规律,不再直接主办或者经营高职教育,其角色定位应由全盘管理转变为政策引导,全面投资转变为参与办学和合伙投资,进而对高职教育进行战略规划,放手让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规律自主办学,鼓励和扶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积极推动企业参与投资办学,实现高职院校的独立法人实体地位,使高职院校真正灵活运作、办出特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即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必须拥有绝对的自主权限。扩大甚至完全赋予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有助于调动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地选拔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的顺利合理衔接,增强高职教育活力。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观念,改变重直指导、层层控制的局面,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自主办学创造条件,特别是扩大和落实高职院校的对口招生权。高职院校招生自主,还可加大同企业的联合办学力度,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此外,高职教育机制运行改革,“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民办”等性质的办学类型,也将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多项选择。

经费运作定位:利用好政策优势,

进行多元化筹资、市场化融资、国际化引资

经费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保证。因此,不管机制定位还是办学目标定位,最重要的还是要在经费运作上定好位。

近几年,虽然收费逐步提高,有的甚至已达每年近万元的学费,但学费收入与大规模的高职教育事业需求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仅就学生缴费而言,一批为数不少的特困生收费问题,成了困扰高职院校教育经费解决的难题之一。虽然已经实施了减、免、助、勤、贷等多种方式,但是涉及多方面原因,这始终是一个无法弥合的巨大缺口。因此,如何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在实行市场化运作中走出单一靠学费收入的困境,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高校经费应由政府、纳税人、学生家长、学生个人、个人或机构捐赠者四类主体分担。”D.布鲁斯·约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为高职院校多元化筹资指出了办法。根据成本理论分摊,国家应支付高等教育的主要成本,大学生及其家庭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支付部分高等教育成本,而各类社会机构和个人则具有承担一定高等教育成本的义务。

对高职教育而言,直接相关联的就是资金运转灵活的企业和财团,因而,高职院校有机会也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将企业和社会资金引入办学。校企双方可采取企业注入资金下“订单”,校方培养所需“规格人才”;企业或社会经济团体与校方共同筹资,就共同点进行研究开发;企业和个人无偿捐助等方式,实现高职教育的资金补充和及时流动。

为了拓宽高职教育的筹资渠道,各高职院校还要不同程度地以引入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筹资、向银行贷款等方式开辟新的融资领域。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的融资引资功能,发挥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地位,在改革发展中筹措经费。各高职院校(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必须用活政策、盘活资本、改革管理体制、有效配置资金,从而推动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

此外,引入民间资金,发展民办教育,开辟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高职教育实现自主办学和实现办学资金最大化的有效思路。积极地、有选择地引入外来职业教育资源,开拓高职教育的国际市场,也是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和追求资金多元来源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5]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文杰(1973—),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定位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