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009-10-15 03:29马海燕
教坛聚焦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文本阅读教学

马海燕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体运用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课,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本文从阅读的基础——文本及文体特征出发,论述了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文体特征

阅读教学或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由阅读、闲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仅要醉心于文本世界,而且要指向如何进入文本世界的基本方法与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文本指涉世界的理解,而要理解为何理解、何以理解以及对文本表达方式的理解。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职责所在,这不仅需要语文知识,还需要语文教学知识。

如今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大致可以归为三类:创造性阅读教学、自主性阅读教学、对话式阅读教学。三种阅读教学方法各有其利弊,但不管何种教学方法,相同的一点是都建立在文本之上,语文阅读教学实際上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学生阅读课文,不应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像结识一位新客人一样,教师要想法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七分文章三分读”,要整体感知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必须反复诵读。文本的诵读要有情有景,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尤其是作品。只要认真投入,用心诵读,学生便很容易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整体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亲近文本。如教授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从情感上、整体上感知其情其景。再围绕诗歌中选取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其绘画美的特色。又根据诗歌用韵的特点,学生个别读、集体读,通过“来”“彩”“娘”“漾”“摇”“草”等押韵的字,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的美。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心血,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循着文字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这又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我们要准确无误地破译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最初表现,让文本的意义结构与读者的意义结构在某一点上相遇。为此,烹文煮字、咬文嚼字的功夫是少不得的。

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才有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升过程;才有撷取信息、对比分析、综合梳理的研究性学习行为。这是一个创造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鉴赏评价过程。与文本的对话,需要发挥主动性,多问几个为什么,作深入的探究。其实,一篇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没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那作品充其量只是一堆缺乏生气的文字。我们的语文教学若弃学生疑问于不顾,只知道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它实际上是一种远离真实和现实的“伪阅读”“伪教学”,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使其思考能力退化,不利于其各项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阅读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师在学生把握文本文学价值时,必定要注重文体教学。职教教材的阅读题材多样,体裁各异。从文学角度来分,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但从文章的方式来看,一般都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文体本身又和文本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文本对应着每个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记叙类文体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叙述中构建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表现思想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时应抓住记叙文的叙述方式。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次序来组织材料的,是顺叙;打乱了时间顺序,倒过来写的,是倒叙;而在叙述一件事的中间,巧妙地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接着再谈原来的那件事,是插叙。表达方式用得是否巧妙,是判断记叙文写得是否有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议论文主要是采用论文的手法,关键要把握论证的方式,是并列结构,还是总分结构,还是递进结构,这与观点的需要以及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密切相关。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并不是强调文体知识的教学。绝不是教学小说,就是人物、情节、三个要素;欣赏情节,就是识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其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不同。比如抒情散文的阅读,重在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欣赏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具体方法,品味积累美的;说理类文章的阅读,重在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分析文章说理的内在和论证结构,欣赏、学习文章成功说理的具体方法,品味文章富有说服力的语言。而同一种文体,不同的具体类型,又有不同的重点。如同是散文,学写景散文,要把握文章所写之景的特点,作者写出这些特点的手段,在特定的景中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与特定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语言;学叙事散文,则要捕捉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情感,欣赏学习文章叙述故事的方法和手段,学习文章叙事语言的技巧……每一篇的教学因具体文章的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的不同,各有取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虽然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但基本的内容指向又是基本不变的,否则就模糊了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当然,阅读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的指导只是外因,学生的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坚持阅读,增强自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