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标 践行新课程

2009-10-30 04:16赵艳霞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学软件交流教师

赵艳霞

新课改倡导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做到弘扬个性、发展共性、共同成长。

一、更新教学组织形式,为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大多为秧田式。学生面对教师依次而坐,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教师与少数优秀学生的交流,大多数学生则是老听众,很少有发言机会,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打破了这种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科、课型的要求,学生座位摆设上常常花样翻新,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充分交流。这样,除了师生交流以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活动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拓宽了个性发展的空间,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回答问题常出人意料,能力的提高常常超越预期效果。

二、民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里进行深入的指导。如: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常常看到教师们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感官及兴趣,故事引入、谜语揭题等形式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是营造师生平等、同学互助的宽松的氛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争辩,提倡“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转变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师常常说“我是你最好的朋友”,“老师相信你能行”等语言,孩子们倍感亲切,达到亲其师,信其言的效果。

第三,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在肯定其创造精神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认识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继续探索。

三、利用教学多媒体,发展学生个性

几年来,在信息媒体硬件、软件建设上,学校克服了投资的盲目性与资金分散性的问题,从校情出发,形成了“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同步发展”的新思路。自2003年以来,我们采取借一点、挤一点、省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媒体环境建设中,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完成“三机一幕”进教室(即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投影屏幕进教室),配套投影教材和录音教材,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二是开展电视媒体教学,积累电视媒体教学软件。三是建设计算机教学网、多媒体电教室、多功能语音室,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与探讨。四是依托教师电子备课室、宽带网实施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协作等教学活动。

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开发。通过购买、自制等方式,学校增添各类软件资料。同时,组织教师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发一批学科教学软件。第一步,购置一批优秀教学软件,供一般教师课堂教学和研制参考使用;第二步,学校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设计软件脚本,在计算机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研制开发软件,通过演示和推广使用等途径,树立典型,形成良好氛围。第三步,有计划、系统地培训学科教师,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又有技术的教师独立开发软件。第四步,加盟北大附小远程教育示范校的行列,极大地丰富了网上资源,使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和北京孩子同样的教育。

四、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让校内植物园、社区活动点都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场所,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触,使学生勤于动手,学会搜集信息,增强观察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例如利用早自习及午休时间组织学生上新闻媒体课,组织学生观看载人飞船从发射到回收的全过程,让学生走进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从单一、被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戴着枷锁跳舞,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猜你喜欢
教学软件交流教师
如此交流,太暖!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浅谈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关键技术
虚拟仿真软件在分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运筹学实验教学软件选择的探究
浅谈软件工程在教学软件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