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

2009-12-01 02:43李昌和
理论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大众化经验

李昌和

摘 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极开展哲学教育大众化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新时期哲学教育仍然存在面向少数群体、教育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继续推进哲学教育大众化,要努力使高深的意识形态大众化、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规范形象化、客观的普遍真理现实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意义;经验;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14-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之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深入理解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他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 作为智慧的学问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高度统一的哲学,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宣传教育过程。这一宣传教育过程要注重突出其内在特点: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人民大众,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通俗易懂,在教育形式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在教育机制上要注重实践创新。

目前,根据国际新形势新特点和国内新阶段新挑战的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促进民族思想解放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这里的理论思维就是辩证思维,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就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着一系列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就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同时,一个民族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自己在发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7世纪英国科学革命成功后,牛顿把机械自然观交给后人,束缚了人们思想,使科学停滞不前。此时,德国毅然举起思想革命大旗,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如康德以发展的观点讨论宇宙进化,谢林提出对立统一理论,黑格尔提出辩证法,费尔巴哈阐明道德与宗教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德国的哲学革命给德国科学革命开辟了道路,涌现出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德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实现了工业化。上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被“左”倾错误、“两个凡是”等严重束缚而停滞不前时,1978年在全国掀起了实践标准大讨论运动,使整个民族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从此揭开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帮助广大群众增强识别真假是非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正确解决真善美问题,善和恶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关系问题,美和丑是审美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为我们区别善与恶提供了锐利武器,揭示了美与丑的本质,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如果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就不可能分清真与假、善和恶、美和丑。不仅是十年内乱中,还是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人,总是把假的当作真的,把恶的当作善的,把丑的当作美的,难以区分他们之间的真假是非,这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特别是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使意识形态的传输力、渗透力、吸引力十分强劲,为西方国家对外争夺民众和培植势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广大群众,形形色色的落后思想就会占领群众的思想,科学思想和理论必然受到冲击,群众的向心力就会受到严重削弱,就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此,必须推进哲学教育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从而拒斥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侵蚀。

第三,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前进的方向,人们只有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其生活才有价值。这些思想引导广大群众把自己的命运、工作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真正找到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是迈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强大的动力,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正确协调、凝聚、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提供了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能够把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作出贡献。

第四,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和方法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指导了俄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为俄国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同样,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再次向世人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目前,世界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正像邓小平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4]的确,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组织评选千年风运人物,马克思多次名列前茅。在英国广播公司组织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路透社邀请34名专家名人进行千年人物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名列爱因斯坦之后,并列为千年伟人。实践和世人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只有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的成功实践及存在问题

1.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十分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工作,通过哲学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为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干部群众中积极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活动。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开展哲学教育大众化工作,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哲学理论工作者,如艾思奇、胡绳等。艾思奇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活动,1936年出版了《大众哲学》,它主要用口语式的、大众化的语言叙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容易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接受。1937年10月艾思奇来延安,毛泽东不但经常与艾思奇在一起探讨哲学问题,而且亲自到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1938年在毛泽东倡议下成立了新哲学会,极大地推动了延安和各解放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党中央为了加强干部马列理论教育,1948年中央决定重建马列学院。解放后党中央在全国开展了学习社会发展史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哲学教育大众化。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哲学理论上大力推进了哲学教育通俗化进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特征,从每篇的题目到内容的表述,都十分注意通俗化,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开辟了先河。继《大众哲学》之后,艾思奇还发表了《读书与生活》通俗读物,毛泽东对这本书给予了肯定,还作了摘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十分注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写下《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毛泽东在这些等著作中引用通俗化的语言、故事、事例等多种形式说明深奥的哲学道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等著作无不受到《大众哲学》的启发和影响。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1930年5月他写下《反对本本主义》,批判教条主义的危害性,首次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6年他写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献中,系统地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全面论述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概括出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把这一原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于工作实际,1942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名著中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如毛泽东在《关于健全党委制》和《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文章中提出了十二条具体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

2.我党推进哲学教育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使哲学教育事业得到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但在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而且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前苏联模式,另一方面,人们受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的影响,使哲学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哲学教材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第一,哲学教育对象面向少数群体。从总体上来看,新时期哲学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大学生、领导干部等部分群体。高等院校按照中央和国家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各级党校按照各级党委制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哲学教育教学活动,有的高等院校还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等专业,甚至有的大学还设立了哲学系,进行哲学专业人才培养,但相对于全国人民来说,仍然是面向少数群体。

第二,哲学教育内容枯燥无味。哲学教育内容上涉及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等相关问题。多年来,我们国家缺少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基本上照搬前苏联模式,学科建设滞后且发展缓慢,也严重影响了教材建设。从目前哲学教材出版来看,教材质量普遍不高,编写质量越来越低,没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只在版式、章节等形式有变化外,内容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有些哲学教材语言表述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缺少可读性,教师授课语言过于专业化,缺乏通俗性。

第三,哲学教育形式单一。目前,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列原理教育、党校对干部进行哲学理论培训外,基本上没有其它形式的哲学教育。既是高校教师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也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是按照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中央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老师难以通过具体事例通俗易懂地阐明抽象的哲学道理,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只能忙于讲授课程逻辑体系及其知识要点,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突出矛盾,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哲学教育效果不佳。由于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相关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语言表述过于概括和哲学化,缺少具体生动的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急功近利思想,使高等院校哲学教育效果不佳。另外,尽管中央非常重视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特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实践中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论武装群众的重大举措。然而,许多部门和单位受片面政绩观的影响,在学习中搞形式主义,相互比较笔记抄写的数量、会议召开的次数、报告会的浓重场面等,不能够联系本部门和单位的具体实际,不能认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群众对此颇多怨言。

三、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针对存在的问题,新时期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众化,基本思路是: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人民大众,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通俗易懂,在教育形式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在教育机制上要注重实践创新。

1.要把高深的意识形态大众化。哲学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哲学这种高深的意识形态要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就必须推进哲学教育大众化,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人民大众。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包括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阶层)、农民阶级、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经营者阶层以及其它阶层。以文化程度水平来划分,以知识分子、党政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为主体的群体科学文化水平较高,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除这两者之外的其他群体科学文化水平一般。对于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要通过哲学原著、哲学原理等专业教科书学习,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如高校要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各级党校要对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教育等,特别是对哲学理论工作者要以政策保证和经费激励为手段,鼓励他们创作出又多又好的哲学通俗读物。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要通过通俗化、形象化的教材书籍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还可以配备一定的师资、设备和教育设施,开办农民夜校、社区教育中心等教育基地普及哲学常识。

2.要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特殊本质、特殊规律,特殊中包含着普遍,普遍中包含着部分特殊,这就可以通过通俗化的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深奥的科学道理。哲学宣传教育大众化离不开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是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既简明扼要,又容易记忆。推进哲学教育大众化,在教育内容上要通俗易懂,就是要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哲学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因此,哲学教育大众化,要通过表达上的口语化,采用大众的语言、日常生活的体裁、俗话成语、日常语言讲述哲学原理。要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向人民群众宣传哲学思想,尽量注意少用哲学专业性语言,少用严肃的深奥的逻辑语言表达,少一些从抽象到抽象的推理,使哲学从语言表述上通俗化。要善于运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表达哲学原理,多结合一些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刻或普遍关注的实际事例或实际问题,来讲解、说明和阐释哲学思想。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进行讲解和宣传哲学原理,由浅入深,引人入胜。

3.要把抽象的理论规范形象化。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所组成的逻辑体系,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科学理论。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要深入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哲学理论是困难的,这就要求在教育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哲学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通过寓言、历史故事、文学故事,艺术形象等形式展现哲学道理。注重理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建立哲学理论宣传工作专业网站,发挥其传播迅速、影响广泛、交流互动等优势,把哲学理论教育与文字、图片相结合,使理论普及和宣传的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活泼地说明抽象的理论。对青年大学生、普通群众、领导干部等不同群体,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如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就要在揭示哲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历史必然、内在逻辑以及客观要求上下功夫,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吸引他们。对于青年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集体讨论、演讲比赛等教育活动来提高学习效果。让人们群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4.要把客观的普遍真理现实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乃至人民与政府间的民主政治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获得有赖于哲学理论的学习和提高,这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哲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哲学教育大众化,在教育机制上要注重实践创新。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学习哲学理论,而且要积极带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不但要认真学习、领会哲学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要内化为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特别是要结合具体实践活动,把共性的理论和个性的实际高度统一起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哲学智慧真正能为广大群众服务。推进哲学教育大众化,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融入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具体生动的实例中,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将哲学理论融会贯通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通过生动的实践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抽象转化为具体,而且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将其转化为工作的指导。特别是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做好群众工作,通过实践使群众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肖前,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 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 出版社,195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黎 峰)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大众化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