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无处不在

2009-12-02 03:44董长军
航空知识 2009年3期
关键词:吊舱侦察机天眼

董长军

冷战虽已结束,但世界仍不太平,而且是热战频发。因资源争夺、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争端、恐怖活动、外部势力干涉等原因而爆发的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有战争和冲突,作为以发现目标、监视动向、了解敌情为己任的军用侦察机,自然是有事可做且非常忙碌的,也可以说当今时代天上的眼睛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又使这双天上的眼睛更加明亮、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无人侦察机使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渐成主角;传统的有人驾驶侦察机也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继续发挥余热;非传统的其它形式的空中侦察、监视装备不断加盟。今日之天空,“眼睛”很多,且丰富多彩。

无人机=零伤亡

无人机以其结构简单、成本低、零伤亡(因无人驾驶)等优点。而频频出现在各个战场,尤其是无人侦察机大行其道,正在成为现代战争中侦察、监视和毁损评估等方面的主角。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约有4.8万架军用无人机服役;而到了2010年,将增至12万架。这些无人机绝大多数用于侦察、监视,其所担负的任务将取代有人驾驶侦察机。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只有50架无人机参战,主要机型为“先锋”。分别部署在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共出动520架次,飞行时间1655小时。在科索沃战争,共部署各型无人机56架,主要用于情报侦察。而目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仅美军就部署无人机20多个型号,750多架,其中包括“捕食者”无人侦察/攻击机以及“猎人”、“沙漠鹰”、“扫描鹰”、“指针”、“先锋”等小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主要用于战场警戒、搜集情报、目标跟踪和毁伤评估,部分无人机还可以装上武器用于攻击目标。

据美国国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军用于执行侦察、追寻和击毙叛乱分子等任务的无人机,每年的飞行时间已经增加到50万小时。如2007年,在伊拉克战场,美军各型无人机的飞行时间急剧增加,仅“捕食者”无人机,每月的飞行时间就从1月的2000小时增加到10月的4300小时,增加了115%,12月使用频率达每天18架次以上。美军认为,从伊拉克战争对无人机的依赖趋势,可证明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从十几小时到二十几小时,而以F—16和F/A—18为基础发展的战术侦察机只能飞行四五小时。目前,美国军方的无人机数量已经从过去5年的167架,增加到现在的5330架。无人机提供的视频情报,也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无人侦察机的大量使用,大有取代有人驾驶战术侦察机的趋势。以美国空军为例,从1996年淘汰RF-4侦察机后,再没有装备有人驾驶战术侦察机,取而代之的是“捕食者”和“全球鹰”无人侦察机。这些飞机主要用于目标图像侦察。U-2高空侦察机也将于2011年前后退役,其主要任务将由“全球鹰”无人机来取代。

正因为无人侦察机的使用数量和频率成倍增加,作用越来越大,甚至于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一种依赖,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无人机的发展。

当今世界,美国应该是无人机研制、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美国装备和在研的各种无人机就达60多种,其中已装备部队和投入作战使用的达20多种。参与研制的机构和企业非常广泛,型号很多,仅一种“全球鹰”无人机就已出口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并出现了“欧洲鹰”、“日本鹰”、“韩国鹰”等不同版本,真的成为了飞向世界的全球无人机。美研制这么多型别的无人机,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满足不同军兵种的需要,如空、海、陆军、陆战队、海岸警备队等单位,以及高层、中层和低层部队不同级别部队装备的需要。如海军陆战队最高级别单位部署短,中程RQ-2“先锋”无人机,中层单位旅营级部署“龙勇士”和“银狐”近距战术无人机,在小队一级单位部署“龙眼”等便携式无人机系统。二是满足不同作战条件的需要,如为了侦察监视战场大面积目标,需要“全球鹰”和“捕食者”这样的无人机,而在城市和山地峡谷作战需要无人直升机,为随时查明战场目标,陆军、陆战队需要微型和小型无人机。三是不断保持和抢占无人机领域的制高点,保持军事技术的优势地位。

俄罗斯也已装备了多种型号的无人机,但缺少长航时的先进无人机。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称,俄罗斯正在进行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和能够飞行12小时以上的远程无人机的研制工作,飞机将使用先进的国产技术,特别注重采用数字化技术。按照2008年5月宣布的《俄罗斯现行国家武器装备计划》规定,在2011年前为军队装备战术级无人机,在2011年至2015年间为军队装备战略级无人机。同时也提出了改造现役无人侦察机计划,如图波列夫公司拟对图-243无人侦察机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对无人机的导航系统和有效载荷进行现代化改装,并加大其作战距离,使图243无人机不但能执行空中侦察任务,而且还能遂行对敌攻击。无人机的最大特点是飞行速度快,达850~940千米/小时,但作战半径仅180千米。2008年,俄罗斯陆军装备了由雷宾斯克市光线设计局研制的“远东羊茅”无人机系统,主要为陆军炮兵部队提供纵深火力侦察。

印度目前共有大约70架以色列生产的“搜寻者”Mk1、Mk2和“苍鹭”无人驾驶侦察机,还有30架可以发现和摧毁敌方雷达的“哈比”无人机。为了加强对陆上和海上边境地区局势的掌控,2009年初还要接收一批已购买的“苍鹭”无人机。2020年前,印度安全部队估计需要500架无人驾驶飞机,以加强在印度边境地区以及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部署。2007年2月,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透露,已确定在今后15年内将斥资56亿美元,在本土制造几百架中远程无人侦察机和上百架无人攻击机。后者的作用首先是用于战术侦察,同时也可进行对地攻击。

以色列也是无人机生产大国,目前研制、生产和装备有20几种无人机,并出口到印度、韩国、格鲁吉亚和中国台湾等地。另外,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和韩国等国也在研制无人侦察和攻击机。还有日本,2006年初防卫省就派代表团访问美国,了解“全球鹰”、“捕食者”等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以及“火力侦察兵”、“鹰眼”等低空短程无人机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决定选型后,要求2007年就能够部署。看来,未来的天空将由各种无人机接管,无人侦察机将占有重要地位。

将改进进行到底

虽然无人机倍受世界各国重视,无人侦察机正在成为现代战争的先锋和主角,但传统的有人驾驶侦察机依然不甘心退出历史,继续将改进进行到底,经过现代化改造升级后,以延长使用寿命。

现代有人驾驶侦察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图像侦察机,另一类是电子侦察机。图像侦察主要是提供目标的平面或立体影像,供攻击和轰炸机打击目标使用,电子侦察主要侦察对方的通信体制、电磁频谱、电子信息以及进行定位,从而提供部署情报,有针对性的采取电子对抗措施。如美国空军装备的RC-135型侦察机有三个型别,V/W型机主要进行电子侦察,U型机主要执行战术信号的搜集任务,S型机主要负责收集科技研发情报。目前,美国还将其进行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内容包括换装新发动机、升级座舱航电设备、升级主处理器、替换甚高频和极高频双馈天线以及升级自动电子情报发射定位系统等,从而使该机的电子侦察更灵敏、精度更高。

美国海军装备的EP-3电子侦察机主要执行海上目标的信号情报、电子情报搜集任务。该机装备有雷达信号搜索系统、无线电截获与分析系统、无线电测向仪、红外线探测器、瞬时频率接收机和扫描仪,以及敌我识别、电子对抗和雷达告警系统。主要用于侦察海上目标,还可对陆地目标信号进行侦察监视。该机在使用中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延长使用寿命。

RC-12侦察机是美军一种精确目标定位及情报、监视和侦察平台,曾经参加过“沙漠风暴”、“伊拉克自由”和“全球反恐”等作战行动。现在不仅美国陆军装备了该型机,美空军也开始装备,主要用于特种作战部队。RC-12侦察机也是在C-12基础上研制的,拟装备的机载系统包括MX-15光电/红外全动态影音传感器、信号情报传感器、视频下行链路、自保护系统、友军跟踪系统和全动态视频存储系统,可为地面部队提供实时态势感知能力。

U-2侦察机美国空军也还在使用,预计2011年退役。但这些年仍在进行过度性升级,以进一步延长该机的作战使用寿命。改进项目包括升级通信系统,增加LINK16数据链,升级双向数据链(DDL2)系统;提高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图像效果;升级机载信号情报载荷;升级电子光学/红外光电侦察系统;升级防卫告警雷达/干扰系统等,以提高其侦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空军从海湾战争后,基本放弃了用战斗机改装的侦察机,其任务主要由无人机来取代。不过,目前的无人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防卫能力弱,无法进入对方战区内进行侦察。所以美空军想在第五代战斗机上装备侦察设备,以提高隐身侦察能力。其具体方案是把F-35“闪电”II联合攻击战斗机装备AN/APG-81主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雷达和高级传感器系统,使之具备空对空、空对地、电子作战及情报侦察能力,以提高美空军未来的隐身侦察监视能力。美国陆军和海军还准备用ERJ-145型喷气机改装成RC-20通用传感器飞机,该型机可携载多种不同传感器,包括光电和红外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移动目标指示器、通信和电子情报探测装备等。该机还将具备中继通信能力,并加装有限指挥和控制设备。

大家都知道,在2008年8月发生的俄格冲突中,俄空军仍然使用图-22MR和苏-24MR侦察机。虽然它们都是老式侦察机,但近年来俄空军对其侦察设备进行了改进,已具有了一定的传输能力,正向数据传输方向发展。

总之对于传统的侦察机,一是本身就是在其它飞机的基础上改装发展的,二是大量老旧过时的侦察机要想继续存在并派上用场,也必须进行升级改造,不然必将被淘汰。

带雷达的侦察机

为提高对目标的实时监视与跟踪能力,一些国家还装备了雷达监视飞机,主要用于对地面、海上目标进行监视与侦察。如美国的E-8“联合星”联合监视与目标侦察系统和英国的“哨兵”地面监视侦察飞机。

美国的E-8A在海湾战争中首次投入使用,当时部署了3架,之后又参加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目前仍部署在中东地区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区作战。E-8飞机是以波音707运输机为平台改造而成的,前机身腹部装有一个7.32米长的侧视雷达天线舱。这种侧视雷达由两大系统组成,一部分是能够拍摄到地面细小物体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可以探测150~200千米以外坦克大小的目标;另一部分则是显示移动目标的多普勒雷达系统,其目标指示器与合成孔径雷达相配合,就可以区分出运动着的目标,分辨出普遍车辆、履带式车辆和它们的运动方向、速度等参数,其定位精度达1~10米级。“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使情报更逼真、目标更精细、指挥更果断、控制更灵敏、通信更迅速,进一步缩短了发现、锁定、跟踪、瞄准、定位,评估目标的时间,使现代侦察机向情报监视与侦察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

英国的“哨兵”式新型侦察监视飞机也开始显露头角。2008年7月18日,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英国皇家空军新型“哨兵”地面监视侦察飞机进行了首次飞行表演。英国国防部为了提高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能力,拨款12亿美元,研制发展了“哨兵”防区外雷达监视飞机(ASTOR)系统。该系统包括5架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制造的“全球快递”飞机平台、6个机动战术地面站和2个作战使用地面站。“哨兵”系统的平台为双人驾驶的远程飞机,航程为8500~9262千米,任务续航时间14小时。机载的ASARS-2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是美制的,属于U-2侦察机使用的侧视雷达的改进型,可以从12000~13716米高空对160千米处的目标进行探测,能够提供极高解析度的雷达成像,并具有动态目标的探测能力。不久“哨兵”式侦察监视飞机系统将部署阿富汗,主要用于情报监视与侦察。

当然空中预警机也有很强的探测能力,具有侦察监视功能,但同时它还具有控制指挥作用,一般只能部署在境内相对安全的地区,不可能深入敌方纵深执行单纯的侦察任务,因此在这里不再作专门介绍。

侦察潜质的泛滥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采取挂载侦察瞄准吊舱的方式,以提高目标监视与侦察能力,从而发展成为“非传统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传统的情报监视与侦察是使用专用的侦察机进行目标侦察监视,而非传统情报监视与侦察是使用战斗机或轰炸机挂载目标瞄准吊舱进行目标跟踪监视与侦察,并通过网络系统传输给攻击飞机和指挥控制中心。目标瞄准吊舱由前视红外、光电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器/照射器、激光光斑跟踪器和激光指示装置组成,可提供高分辨率的目标图像,作用距离可达120千米,高度为12000~15000米。将这种侦察吊舱与目标瞄准吊舱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战术侦察机发展的一种模式。

目前已开始装备使用的主要电子吊舱型号已经不少了,如美国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AN/AAQ-33“狙击手”先进瞄准吊舱、诺斯罗普一格鲁门公司的AN/AAQ-28“蓝汀”吊舱和雷神公司的AN

/ASQ-228先进战术前视红外瞄准吊舱等,其中前视红外瞄准吊舱为美国海军的F/A-18所专用,并装备了澳大利亚和瑞士的同型战斗机;以色列有拉菲尔公司的“蓝汀”AT吊舱,已销往澳大利亚、芬兰、荷兰和美国,印度的苏-30MKI战斗机和英国“台风”与“狂风”GR4战斗机均装备该型吊舱;法国有泰雷兹公司的“达摩克利斯”吊舱已装备“超军旗”攻击机和“阵风”战斗机,俄罗斯有乌拉尔光学机械厂的Sapsan-E吊舱,已装备苏-30战斗机。

据介绍,美国空海军将采购大量机载电子吊舱,其中空军装备的“蓝汀”和“狙击手”先进瞄准吊舱将达到3000部,海军装备的各类吊舱将达800多部。而现在装备这些吊舱的作战飞机,空军有F-16、F-15E战斗机、A-10攻击机、B-52H和B-1B轰炸机;海军有F/A-18E/F战斗机以及陆战队的AV-8B、F/A-18D。海军的S-3舰载飞机也将装备“蓝汀”瞄准吊舱,并考虑在EA-6B干扰机上装备。未来的F-35隐身战斗机和部分无人机也将装备瞄准吊舱系统。瞄准吊舱获得目标数据和图像,通过数据链系统传输到联合空战中心、地面引导人员甚至空中待战的战机,可普遍提高对机动目标的精度打击能力和情报监视侦察能力,大大提高美军空中打击的整体作战水平。

英国皇家空军的“台风”战斗机装备了以色列的“蓝汀”III目标瞄准吊舱,除用于激光指示目标、制导激光制导炸弹攻击外,还可以用于战术侦察、跟踪地面车辆等目标。“台风”战斗机能通过远程光学视频增强型接收机,将“蓝汀”III吊舱获得的目标实时图像,通过高速数据链传至地面指挥中心,使指挥人员可以对前线情况了如指掌。还有,德国空军于2007年年底宣布,将耗资2500万美元购买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的“蓝汀”III吊舱。以前德国的“狂风”攻击/侦察机装备的仍然是普通光学照相侦察吊舱,已远不能满足战场实时变化的目标侦察需要,必须进行现代化改进,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换装先进的电子侦察吊舱。

再说中国台湾,目前主要装备RF-5E和RF-16战术侦察机和C-130HE电子侦察型。其中由二代战机改装RF-5E战术侦察机将被淘汰。2005年由F-16战斗机改装的RF-16战术侦察机也是采用加装照相侦察多用途吊舱的改装方法,吊装设备由前视照相机、低空全景照相机、红外照相机和卫星定位系统等组成。照相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除直接拍摄战术目标外,还可将拍摄的图像实时传回地面。C-130HE是由C-130运输机改装的电子侦察机,主要用于通信和雷达电子信号侦察。

现在看来,随着先进的具有侦察、监视、瞄准功能的电子吊舱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专门研制或改装的传统战术侦察机将退居后位或被取而代之,而装备先进的“非传统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的各种作战飞机和无人机将占有重要位置,并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责任编辑思空

猜你喜欢
吊舱侦察机天眼
战机吊舱火力赋能“神器”
天眼刷“锅”记
SR-71侦察机
SR-71黑鸟式侦察机
NEO—2X光电吊舱
高轨“天眼”诞生记
神秘的天眼
吊舱式电力推进船舶螺旋桨匹配设计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