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动力

2009-12-23 02:28邹洪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9期
关键词:生产力全球化世界

邹洪伟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和加强,各个国家都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来,经济发展具有了全球性。由此社会发展动力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全球化视野下社会发展动力的考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关键词:全球化 发展动力

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全球经济中的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两种方式推动社会发展:一种是本国历史进程中相连续的新旧生产方式相互替代;另一种是社会的跨越发展,即本国历史进程中新旧生产方式的跳跃式替代,这种跳跃是直接借鉴他国的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交往形式,以发展本国生产力。这是从世界范围内考察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往,我们在考察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时,视野仅局限于一国范围内的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从全球视野出发,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基本矛盾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作用或表现为吸取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本国生产力,进而促进本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他国先进政治制度及先进文化的借鉴,以推进本国政治体制、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表现。

对世界范围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考察,是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依据。当今,我们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土上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必须放眼全球,实行开放政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放的目的,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以发展我国生产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开放政策的制定及其成功实施,正是把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置于全球视野下,着眼于世界范围的社会基本矛盾处理方式。

在世界范围的普遍交往中考察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探索一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后发”的现代化道路,但又与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共处在一个时代,因而必然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顺序性和跳跃性

我国不但要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给各国带来的众多新问题,要解决发达国家在上一个世纪就已经完成的现代化任务并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奋斗目标;还要解决历史遗留的封建主义、小农经济等对当今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诸多阻力问题。在此,既有反映本国历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有本国生产力、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生产力、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其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融为一体,使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以至无论哪一国社会发展的模式都不能简单套用于中国社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遵循历史上一切国家都难以超越的发展生产力所必须经历的必要阶段(如发展市场经济);又不是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完全可以以发达国家已走过的道路为借鉴,跳过某些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时代。这是顺序性发展与跳跃性发展的统一。

(二)社会发展水平的先进性和落后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总体上无疑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是,处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落后国家发展,又有先进性的一面。经济的全球化为落后国家同样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世界经济的发展历来是不平衡的,通过对国际先进生产力的借鉴,暂时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寻求一条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为合理、具有更高水平的发展道路。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曾经通过对世界先进潮流的借鉴,以新民主主义的方式解决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同样站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当口,对外开放,广泛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上述两个特点都形成于社会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织。当今国家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无不与社会矛盾的这种相互交织有关。

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科学技术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现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来自科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科技的狂飙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20世纪以来,量子理论、相对论、信息理论、人工智能、遗传学及地球科学等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人类在技术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的进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20 世纪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而载入史册。在21世纪,科技更以其神奇的力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凸显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机器大生产所创造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革命作用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作用中,近代科技是重要的动力源。同近代科技相比,现代科技对生产力的的推动力更大、更神速,现代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一)现代生产力是现代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

现代科技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在构成现代生产力的诸要素中,科技已成为第一要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尽管物质生产始终对科学技术起着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科技对物质生产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20世纪中期以来,作为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生产工具、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果说,在使用手工工具和简单机器的条件下,劳动者还能够通过总结生产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革新生产工具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话;那么,在使用复杂机器体系,特别是在使用自动化机器体系条件下,若没有科学理论作为先导,不掌握高科技,不进行科技创新,就根本不能从事现代生产、驾驭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力的每一个进步,都需要有现代科技的推动。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指出:“在马克思看来,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进步对发展生产力的杠杆作用更为明显,体现为: 一是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迅速扩展:在世纪之初,世界大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0%左右靠科学技术;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比例上升到60%-80%。二是科技成果向物质生产力的转化周期日益缩短,科技成果越来越快地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三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对生产力的发展呈日益加速趋势。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当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时,物质生产力才以神奇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近代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结果都是生产力的大飞跃。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使生产力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

(三)现代科技是各国推进现代化和增强国力的关键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竭尽全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而努力。1999年,美国的科技研究和开发资金投入占其GDP的2.8%;日本占3.1%。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这种“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全球经济的总揽性视野,离不开对本国与他国之间科技差距的科学分析,离不开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实施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创新并举,以高新技术带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在当今世界上,科技力量成了衡量一国实力的关键。科技力量的强弱关系到一国社会各方面的兴衰。

社会的主体:人才成为新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最新、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即人才。“人力资本”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占用、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方面的差距,将最终导致国与国之间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因而,世界范围内的国力竞争,最终将落实到拥有“知识资本”的国际竞争。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得力于顶尖人才。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人才,已成为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综合国力的象征。这是现代社会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

人才对现代社会发展作用日益重要。近几十年来,不少国家重视以优厚的待遇从移民中吸引优秀人才,扩大本土人才库,得益匪浅。近代新兴国家美、加、澳、新等皆移民国家。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吸引,成为推动这些国家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美国堪称最大的移民国家。从1945年到20世纪末,进入美国的移民已超过2500万,可以说,美国社会和经济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外移民的人力资源。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劳动力由生产领域转向服务领域,由物质生产转向信息生产。目前在发达国家,“白领”工人的数量大大增加,“蓝领”工人则只占职工总数的10%;有人预计,在新世纪,“蓝领”工人的比例将继续下降。有较高文化素养、掌握高科技的知识工人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掌握“知本”的人力资源将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制约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人才短缺;我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劳动力知识素养、科技水平相对低下。我国必须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包括:发展教育;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加大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中高层次人才比重;加大职业培训与再教育;促进部门间劳动力的流动,以缓和劳动力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等。

在当今时代,要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更要从全球环境的视野出发制定强化人才优势、优化劳动力结构的战略措施。要培育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筑人才高地:不仅包括优厚的物质环境,更包括人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文化环境;不仅要关注国外优势人才,更要珍惜、保护国内优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向世界经济,就是面向世界顶尖人才。人才问题,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4.邓小平文选(第3卷)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全球化世界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