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军徽

2009-12-24 10:49
鸭绿江 2009年12期
关键词:白山山乡

王 波

王波,男,1967年8月6日生。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建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在从事广播电视媒体宣传和管理工作。目前已在《文艺生活》《作家报》《西部开发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作家天地》《岁月》《新村》《辽河》《中国文艺》《辽西文学》《阿勒泰日报》《朝阳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四十余万字。小小说《派饭》获得全国第五届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三等奖。《扶贫系列小说》获得《中国作家》杂志征文三等奖。有小说、诗歌被收入《内心的河流》《辽河三十年》《当代作家文萃》《朝阳新世纪诗歌选》等文集。

悠悠的西辽河水犹如一条白练,弯转曲折地流过辽西大地,不仅孕育了人杰地灵的塞外明珠——建平,也孕育了徐云江如同西辽河一样宽广的胸怀。他以黑土地般的赤诚,在建平大地上,谱写着一位老退伍兵全心投入地方建设的奉献之歌。

徐云江,47岁,黝黑刚毅的脸庞,中等健壮的体魄,走路带风,话音掷地有声。这个地道的东北汉子,凭着在部队练就的意志和本领,全身心地投入地方建设,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

1970年至1979年,徐云江在惠州中小学读书。

1981年,17周岁的徐云江在建平县惠州乡郑营子村入伍。

当过兵的人身上有着一股特别的军人气质,办事干练、有气魄、言谈举止有朝气。

当笔者寻觅一个在军营生活四年,现在又走上基层领导岗位的退伍军人白山乡党委书记徐云江所走过的路时,他身上那种不一样的军人作风所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和启迪。

四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纪律严明、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讲求实效的作风。他因此自豪地说:“当兵吃亏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徐云江,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向往军营生活,当兵是他从小的梦想,1981年2月,他辞去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毅然应征入伍,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黑龙江边防部队的战士。从此,他的军旅生涯开始了。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担任了连部文书、军械员兼任后勤班班长,多次受到连、营、团的嘉奖。

1982年冬季的一天,他奉上级命令一个人在中苏边境线——黑龙江冰面上巡逻。望着对面苏军的军营,他军纪严整地跨着战马,从容地完成了60余华里的巡逻任务,受到部队领导和战士的称赞。

军旅生活是艰苦的,也正是这四年艰苦的军旅生涯,不仅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给予了他军人的毅力,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1983年7月,徐云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年的军营生活磨练,使他养成了纪律严明、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讲求实效的良好作风,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军营是树立他人生坐标的课堂。

如今提起军营,徐云江侃侃道来他在部队的四年感受,连连称道军营是一所大学校。军营不仅能锻炼一个人的体魄,而且铸就了一个人的思想,校正了一个人的人生航标。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带来各地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来体会书本上没有的事物,“军营”,成为文化交流的好地方,使人开阔了眼界,犹如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当几年兵后,徐云江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提高。虽然是高中毕业,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学识想进一步提高确实不容易,但当兵的确是文化提高的一个良好机会。他一向反对“好铁不打钉,好仔不当兵”这种观念。

在军营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作风,徐云江深深感受到军人的二次创业光有自身的军人固有的素质还不够,还要不断补充知识,才能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路上如虎添翼。

1985年,徐云江退伍回乡,以军人特有的坚毅和韧劲,全身心地投入家乡的经济建设。他凭着在部队练就的思想作风和技术本领,先后被当地党委政府聘为广播站编辑、站长和乡党委秘书。

1994年10月,徐云江被选为惠州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从此开始了基层领导生涯。

1997年8月,徐云江被建平县委调整为惠州乡党委副书记,1998年8月,建平县委任命他为罗福沟乡党委副书记,并在政府换届选举中当选罗福沟乡人民政府乡长。1999年8月,他又被调到建平北部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黑水镇任党委副书记、镇长。在黑水镇期间,他多方筹措资金,大搞小城镇建设和开发,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认可,黑水镇被辽宁省列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2003年8月,徐云江被建平县委任命为乡镇的一把手——白山乡党委书记。

临危受命厉行改革

徐云江同志从黑水镇调到白山乡担任党委书记,真如群众所说,是“从米箩筐跳到糠箩筐里”。但他认为:我是一名党员,我永远把自己当成革命的一块砖,服从组织安排是共产党人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徐云江同志到白山乡工作之初,正值“非典”疫情蔓延期间,白山乡机关干部职工思想混乱、情绪低沉,工作陷入无序状态。他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特殊时候,白山乡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好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扭转干部职工的思想情绪,否则,无法打开工作局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他针对机关工作纪律不严、内部管理漏洞多、风气不正等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机关管理办法:严格工作纪律,坚持上下班签到制度;在非典期间,严禁干部吃吃喝喝、送送请请;改革机关理论学习形式,变过去的理论学习内容为安排工作、学习文件,领读资料转变为讨论式学习、主题发言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式学习、社会活动等,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增长了理论知识;成立乡党委政府的工作督查组,督查党委、政府每月的工作要点及一些部门和村组的工作,规范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行为;严格机关财务制度,查处了一些长期在财政所借钱不还的事件,并限期归还,严肃了财金纪律,保障了财政资金不流失;规范了机关用车、用餐等制度并对违纪违规人员实行追交,严格兑现,使一度较混乱的接待工作秩序井然;对容易滋生腐败的建设工程的发包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投标,为政府采购和工程建设节约了大笔开支。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在他率先垂范、严格要求下,干部职工的思想改变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责任心增强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职工的工作态度改变了。正如他在年末工作总结会上所说:“通过实践检验,白山乡的干部是一支经得起考验、能打硬仗、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是值得全乡人民信赖的干部群体。”

发展经济服务群众

白山乡地处建平县中部,属于丘陵山区。没有什么特殊的地理位置,无资源优势。工业经济和农村经济比较薄弱,乡财政负债沉重,农业基础条件差,这一切都制约着白山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进入乡政府驻地白山大街,房屋灰砖土瓦,道路坑坑洼洼。政府大院更是一片颓废景象。只有把发展作为兴乡的第一要务,才能使白山乡的经济向前推进。只有经济发展了,干部群众才能看到实惠,党委政府的威信才能加强。针对乡财政运转困难,工业经济基础弱且有滑坡趋势,徐云江同志制定了“找钱保稳定、工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了“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的响亮口号,决心走工业强乡的发展道路,积极营造白山乡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千方百计引进企业,搞好乡级财源建设。

五年来,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他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有时各种应酬、接待累得真喘不过气来,但为了白山乡的发展,忍了。两年下来,他的血脂、胆固醇、血压明显升高,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情况,只有他自己和家人知道。他爱人曾生气地对他说:“你这样卖命究竟图的是什么?”……苍天不负有心人,徐云江同志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动了企业主。先后有恒润矿业、大连北方明珠肥业、同德铁矿、永盛铁矿、朝阳澳资羊绒、辽宁佳禾粮食储备库、兴利木材等30余家外企入驻白山乡。使白山乡的工业布局得到了改善,乡财政税收也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白山乡长汉池村的自来水,历来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水质差,含氟量高,多次被人大代表提为议案,同时也是制约白山招商引资的不利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的一块心病。徐云江书记经过实地调查、分析论证,制定了科学的改造方案,并及时向上级汇报,终于得到县委县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先后投资240多万元打一眼深水井并对自来水设施和管路进行改造。长汉池居民终于喝上了纯净的无氟自来水,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群众满意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在他的极力争取下,白山乡先后进行了万亩土地整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第一、二期工程,山葡萄基地建设工程,深层找水打井工程,种草养畜项目工程、荒山沟坡绿化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共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约1000多万元,自筹资金210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乡村面貌。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干部群众的好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倾洒爱心留得绿荫

为改变白山敬老院房屋破旧、设施简陋的现状,提高孤寡老人的居住条件,在政府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徐云江毅然决心从财政中挤出部分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和社会捐助,筹资60余万元修建了敬老院房舍。

徐云江同志非常重视教育,他时常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几年来,白山乡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除100%地保证教师工资外,还设立教学奖励经费。徐书记说到了,也做到了。而且,徐云江同志刚到白山时,了解到教师医疗保险中途间断,立即要求镇财政迅速补办,有效保障了教师的切身利益。他还特别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努力为学校办了许多实事。两年来,他竭力争取危房改造项目改善了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件件实事,倾洒着一片爱心,受到了群众的爱戴,赢得了好的口碑,被誉为白山乡“尊师重教好书记”。

倾心打造创业环境

徐云江书记非常重视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在他的领导和策划下,白山乡扎实开展了以“八查八看”为主要内容的作风整顿活动,并建立和完善了领导班子工作实绩量化考核办法,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六年以来,乡党委严格按照“三看”(看工作、看项目、看民意)用人原则,几次对部分乡站、办、所和村支部班子进行调整,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白山乡在全县率先开展了以“政策法规进村、道德规范进村、科技文化进村,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新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三进三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乡迅速形成了讲学习、讲文明、讲科学、树新风的热潮,促进了社会和谐,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风尚。良好社会环境促进了稳定,信访工作独创了“我们在聆听”活动,受到中央和省、市、县领导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形势的满意率达98%。

加快小城镇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2006年,乡党委政府投资600万元,建起了四层2300平方米办公楼,并对白山大街两侧进行拆迁改造,全部规划建起了机关站办所楼、医院楼、商住楼等,并对政府驻地白山2500米长的大街和政府大院进行硬化、绿化、亮化。2009年,全乡投资400多万元,完成“村村通”油路10.3公里,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难。2006年至2008年,在徐云江倡议下,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加强了村部建设,村部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3个农民文体活动广场和7个农民活动场所。同时开展了村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污水排放、垃圾转运、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得到了集中治理,大街小巷实现了全天候保洁,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集镇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和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了解决,提升了小城镇建设品位,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现在,无论任何人走进白山大街,脚踏铮亮的柏油路,望着道两旁绿树、花坛、路灯、楼房,第一印象就是:“白山变样了,变得美了、亮了、人气旺了!”

廉洁自律两袖清风

能不能过“金钱关”,是考验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试金石。徐云江同志非常注意廉政建设,他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对外接待在政府食堂就餐,坚持各种费用报销程序和制度。在工作中,凡是与经济有关的事情,按照小事通气,大事研究的原则处理。对政府物资进行集体采购制,对建设工程一律采取招投标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增强了政务的透明度、公信度,有效杜绝了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腐败现象,形成了一批清正廉洁的机关干部群体。在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白山乡108名干部面临裁员定岗。一时间套关系送金钱成风,徐云江召开干部大会公开表态:“公开考试、公开测评、公开竞争,一切都在阳光下操作,让留者安心,走者高兴!”这次机构改革裁员78人,没有一人出现怨言。2004年,乡镇企业——白山铁矿转制,搞租赁承包。他顶住金钱关、人情关,没有降低承包费和暗箱操作,使乡财政收入连年受益。他多次拒绝红包或感谢金,他常说:“钱不能购买我的人格和灵魂”,“民不畏我严,而畏我不公;吏不畏我能,而畏我不廉”就是我的人生格言。在白山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徐云江同志当众向大家郑重表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家向我看齐!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一名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名共产党人对党无限忠诚的真实写照。

“民生大于天”,谱写与民同乐“和谐”曲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徐云江深知,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冷暖始终挂在他的心头。

为了群众的利益,他豁得出去,受得了委屈。那是引进招商项目在规划企业道路时,需征用旦州城村几户村民的土地。由于在征用金补偿上与农户期望值相差太多,没有谈拢,致使工程搁浅下来。为使工程能顺利开展,徐云江毅然接过这“扎手刺猬”。万事开头难,当徐云江和同事赶到现场准备进一步了解情况和农户沟通时,话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就被闻讯赶来的激愤的农民臭骂了一顿。正当有人报请派出所民警想要处罚骂人者时,却被徐云江制止了,望着仍然躁动的人群,徐云江不无动情地说道:“我知道,土地是你们的命根,我保证!我会积极和外商协调,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的。”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成了外商和农户的通讯员和协调员,每天企业——农户、农户——企业的不下几趟。在他的不懈沟通和协调下,外商和农户的要求距离日渐缩短,最终与农户达成了共识。事后几个鲁莽骂人的农户,自知理亏向徐云江道歉,并买了东西去看徐书记,被他拒绝了,徐书记诙谐地说道:“我是你们的仆人,主人打骂仆人也不算什么大过!”

对群众的事,徐云江可以把心窝掏出来,对家人,徐云江满怀歉疚和自责,当父母需要儿子的关心时,他却在忙于招商;当妻子需要丈夫的体贴时,他却在村里帮助农户谋规划;当儿子需要父亲的疼爱时,他却在自己帮扶的贫困学生家里对着“儿子”嘘寒问暖。每当想起这些,徐云江的心是沉甸甸的,眼睛是涩涩的,他也想尽尽儿子的孝道,丈夫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但他顾不上,也没有时间顾,而当群众有困难时,却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扎兰城村一名退伍老人的房子岌岌可危时,是他主动带头捐款帮助老人在乡敬老院新建一处新房。

白山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欲将辍学时,是他从腰包里掏出钱来,帮助孩子恢复学业,协调校方免除了孩子的其他在校费用。

嘎海吐村的一名高考状元无钱入学时,是他呼吁社会圆了孩子的大学梦。

全乡72户贫困居民能够过上一个祥和、欢乐的新年,是他向县里多次汇报、争取,将40多万元的资金倾斜到贫困户手中。

在辽西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时,也是他不分昼夜的与群众一起携手战胜了旱魔,却近一个月没有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

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腔热情,带领白山乡干部群众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让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5亩的穷乡,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4400元。徐云江带领白山乡干部群众改变观念,直面差距,奋起赶超,发展速度惊人,令人刮目相看。2003年前,白山乡人均收入还滞留在10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万元左右,位居建平县31个乡镇老末。到去年,该乡人均收入已达4400元,全乡税收13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万元,一跃跨入全县31个乡镇、场、街中上等行列,其他各项工作都跃居市、县前列。这些数字和成绩,同辽东、辽南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可在辽西建平同自身以前相比,却是发展速度惊人,发生了今非昔比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山乡也由此连续几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党委”和目标考核红旗集体,被朝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平安乡镇,被辽宁省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市、县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忆往昔,峥嵘岁月难忘记;看今朝,春色满园花绚丽;展未来,正是扬鞭策马时。正是由于徐云江在部队练就的高尚品质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才促进了他的二次创业的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开创了地方建设各项工作的崭新局面!

崇高的追求、扎实的作风,徐云江用军人的作风在工作岗位上展示着一个当代复转军人党员的形象,也用这种扎实的作风换来事业的新成果。

责任编辑 高 威

猜你喜欢
白山山乡
冬暖山乡
《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山乡的春天
中国画《山乡春早》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美丽乡村行之白山街村
凶器哪儿去了
第一书记到山乡
长白山的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