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预对慢性病人健康素养的作用

2010-02-09 22:53张利霞李红哲王艳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慢性病个体

张利霞 郑 蔚 李红哲 王艳丽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是近年来公共卫生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既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标,也是衡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结果的指标。美国《2010年健康国民》中对健康素养的定义:个体获取、处理、理解基础保健知识和服务,并运用其做出适宜健康决策的能力”。由此可见,人们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

1 健康素养的内涵

1.1 健康素养的社会意义 健康素养可以用来预测人群健康状况,是一个比社会经济、年龄、民族等因素更强的预测因子[1-2]。健康素养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对个体而言,改善健康知识和意识,发展健康技能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健康素养低的个体,无法理解正确的健康信息,不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比如一些癌症病人,可能并不了解发病原因是个体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所致。而高水平健康素养意味着个体具有理性的思考分析,并通过做出健康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等高级认知技能和沟通提问等社会技能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3]。也就是高健康素养的人群,会有意识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改变生活方式,积极监测、干预身体的不良信息,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

1.2 健康素养对疾病的意义 健康素养的水平会影响病人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比如高血压病人的早期发现和控制,与饮食、作息、运动、情绪等有密切关系。一项针对糖尿病的研究表明,在患有Ⅱ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健康素养缺乏与血糖控制不理想、视网膜病高发率均相关[2]。

1.3 健康素养对医疗资源的影响 健康素养低的人群,由于不了解自身的健康问题,缺乏健康知识,不能正确描述疾病的症状,不懂得怎么配合治疗计划等,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患沟通的困难,而影响医疗资源的利用。

2 慢性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1 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重任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慢性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已是目前的紧迫任务。2009-11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健康产业论坛上,卫生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专家们认为,传统医学的“三大法宝“的药片、疫苗、手术刀已难以承担防控慢性病及其风险因素流行与蔓延的重任。随着管理医学时代的到来,慢性病防控急需新的理念和思路。

2.2 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显示:我国1992—2002年糖尿病增加305%,高血压增加176%,脑血管病增加106%,冠心病增加63%,肿瘤增加60%。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慢性病的治疗费用,每年至少以17.72%的速度增长[4]。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这种局面如果不被控制和逆转,2005-2015年中国因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等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将大大延缓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2.3 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显示,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80%来自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这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有直接关系,如吸烟、缺乏体育锻炼、饮食无节制、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对社会适应不良等。但公众对慢性病的风险因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比如肥胖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吸烟既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又能导致多种肿瘤等。

2.4 目前慢性病的非有效管理 目前,社会对慢性病的管理松散,医院的人力不足,不能将服务延续到院外;社区医疗保健力量薄弱,慢性病防治队伍的学历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5];医院和社区的医疗保健工作不能有效衔接,对慢性病没有系统、有效的监控管理措施。因此使慢性病保健的三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治疗、自我管理支持及定期的随访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3 健康干预的社会意义

3.1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状况 2009-12-18“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6.84%,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本次调查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类健康问题相关因素的分析表明,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4.66%)。尤以55~69岁年龄组的老年人健康素养最低。

对在我院定点的慢性医保病人的调查发现,55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疾病占95%,心血管疾病占86.5%,糖尿病占92%,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占96.6%,肝硬化占85.9%。调查同时发现,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健康素养低下密切相关。

3.2 健康干预与慢性病人健康素养的改变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健康中国2020”的核心。

每个人因年龄、生活环境、职业、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健康素养也有很大的差异。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有针对性的、恰当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来改善个体的健康素养。我们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针对病人的病情实施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病人会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遵医行为、对疾病的认知和防控措施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上海和深圳实施的适合所有慢性病人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CDSMP)[6]研究显示,对慢性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给予管理技能的培养,可以使病人在躯体功能、主导情绪、自述健康状况等方面明显提高,在整体健康自评、健康担忧、气短、疼痛、失能、情绪低落等方面明显好转;疲劳、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社会交往等方面也有改善的趋势[7]。说明实施健康干预对提高病人的健康素养非常有效。

4 加强院外慢性病管理,提高病人健康素养

传统的知-信-行模式,没能注重个体技能的提高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健康素养为切入点,用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方式,使慢性病人掌握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使他们具有理性思考分析的能力,并通过认知技能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做出健康决策,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8-9]。目前慢性病的管理还不到位,加强对慢性病人的有效管理,是我们需要努力探讨解决的问题。

[1] ParkerRM,RatzenSC,LurieN.Healthliteracy:apolicychallengeforadvancinghighqualityhealthcare[J].HealthAffairs, 2003,22(4):147-153.

[2] SchillingerD,GrumbachK,PietteJ,etal.Associationofhealth literacywithdiabetesoutcomes[J].Joumalofthe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2002,288(21):475-482.

[3] 孙琦,陈俊国.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16-317.

[4] 雷海潮,刘兴柱,卞鹰.我国慢性病治疗费用的预测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6,15(164):18-19.

[5] 丁兴荣.社区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9):936.

[6] 李嘉祁,王鸣川,林峰.深圳地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7,22(4):289-291.

[7] 张红叶,李申生,符英英.社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148-2152.

[8] 李春玉,李现文.社区护理服务与居民的健康素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43-644.

[9] 张英.实施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30-32.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慢性病个体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