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学术思想浅析

2010-02-10 12:21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1期
关键词:腠理灵枢内经

钱 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将人放在宇宙中来考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天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整体观——天人相应学说。“天”指整个自然界,“人”指人类,“相应”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能影响人体,并使之作出相应的改变。这种学术思想在经文中有反复论述,如“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兹就“天人相应”学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人体生理与自然环境相应

天地自然界是人类进化之源,有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只有五气、五味入于脏腑,达于肌表,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这正如同水中之鱼,无时无刻不受到其生存环境的影响,故当自然界运动变化,人体也必然发生生理上相适应的改变。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说明自然界天气暑热时,阳气发泄,人体以出汗散热来适应;而天气寒冷时,阳气收藏,人体为了保温,气血趋向于里,腠理密闭而少汗多溺。就一日而言,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即人体的阳气在早晨开始生发,中午最隆盛,夜晚虚衰。为保持阳气充沛,防止疾病发生,经文告诉我们要“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正是遵循这一规律而生生不息。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人提倡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其道理是一致的。

2.人体病理与自然环境相应

人体适应环境改变的本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四时失序、气候反常皆致病;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亦能生病。从古代医家的临床资料总结来看,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这是说春多瘟疫,夏秋多痢疾、泄泻、疟疾,冬季多伤寒等。四时气候不正常,不仅赶时即病,还可伏而待发。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人体正气的盛衰是决定疾病进退的重要因素,而正气盛衰与昼夜四时阴阳消长同步,故一天当中,随着时间变迁,疾病也有不同转归。《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说的是早晨、中午、夜半,随着人体阳气的生、长 、衰、藏,疾病亦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此外,疾病还具有地域性,《素问◦异法方宜论》告诉我们,东方之人易生痈疡;西方之人邪不能伤其形体,病生于内;北方之人因脏寒而多生胀满;南方之人病多拘挛疼痛;中央之人病多痿厥寒热。

3.疾病诊断、治疗,养生之法与自然环境相应

不但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环境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养生之法也受自然界的影响。

诊断:《内经》以天地四时相应观念指导辨证论治,中医辨证必言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脉随四时阴阳的变动而上下浮沉,“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玩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总的来说,春季的脉浮动而未出全;夏季阳气大盛,脉象洪大滑数;秋日阳气下降,脉下于肌肤;冬日阳气内藏,脉沉在骨。故脉搏应四时而动,“与天地如一”。而四时主脉对我们诊断疾病的凶险具有重要意义,所谓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谓不可治。

治疗:中医强调“三因论治”,即因时、因地、因人。《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说的就是用药论治必须顺应四时节令,不可违时妄治。关于因时制宜,最精辟的论述就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用寒凉或温热的方药、食物时,当避其气候之寒凉或温热,如北方天气寒冷,宜于温剂,南方天气炎热,宜于凉剂。同一个风寒表实证,冬季宜用麻、桂,夏天宜用香薷。因地制宜,是因为不同地域、地势、气候各有特点,因而不同地域长期生活的人就有不同的体质差异。如我国南方人腠理较疏松,即使外感风寒,麻、桂的用量也宜小,并且更偏向于用荆芥、防风等温性较小的药物;北方之人,腠理闭塞,感邪以风寒居多,用药以麻、桂之辛温解表药多见,且分量较重。即使都是用麻黄汤,南北之人,麻黄的用量也有讲究。因地制宜,即是说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处方用药,如小儿药量宜轻,青壮年侧重于攻邪泻实,老年则多用补虚之剂等等。

养生: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只有与自然息息相通,顺从自然规律来生活、养生,才能使各种生理活动协调有序,保持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春夏要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宜食温平益气和阳之品;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可适当进补温热补阳之类。古人遵循《内经》这一古训,创立了冬病夏治、冬令进补两大季节性治病方法,千百年来,施治于人,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了巨大贡献。

《内经》一书,用朴素的语言论述了其核心思想——天人相应,这个先进而科学的医学观点在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的医疗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思路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建立的今天,我们不妨进一步挖掘“天人相应”观点的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腠理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